它促成了人腦的進化?一個基因的突變讓我們與眾不同

2021-01-17 泡泡網

它促成了人腦的進化?一個基因的突變讓我們與眾不同

有人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片,想搞清天才為什麼聰明,卻沒發現異樣。這說明,普通人和天才的大腦一樣,至少在器質上一樣。但我們並不知道,人類大腦何時、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聰明?

最近一位兒科醫生在雪貂身上找到了關於這個問題的些許線索:一個簡單基因的突變,讓我們有了特別皺巴的大腦皮層。論文發表在4月11日的《自然》雜誌上。

一個基因的突變讓我們與眾不同?

大腦分灰質和白質。內芯白,表面灰。吃過豬腦花的人知道,大腦是皺皺巴巴的。人類的大腦特別皺,表面積比近親黑猩猩高出3倍。所以人類把黑猩猩關進了籠子,而非相反。而最近,導致人類大腦特別皺的一項基因被找到了。

克里斯多福·沃爾什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員,他的實驗室前幾年關注胚胎大腦的病變:大腦在成型時有時會出錯,導致大腦皮層即灰質較少。使得患兒的頭部比正常情況小。小頭畸形有遺傳根源,前兩年肆虐的寨卡病毒也會造成小頭症。

以前,科學家利用小鼠做模型,研究小頭症。但小鼠大腦比人類大腦小千倍,且缺乏人腦中豐富的幾種腦細胞。其大腦萎縮也不是很明顯。

沃爾什和同事們想到了一種新的實驗動物——雪貂,沃爾什說,雪貂是一種快速繁殖的更大的哺乳動物,也有更大的大腦皮層,皺皺巴巴,與人類相似。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叫ASPM的基因,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影響大腦灰質的生長。在小頭症案例中,ASPM的滅活使得人類大腦的體積減少了50%,與黑猩猩的大腦相當。

於是通過滅活ASPM基因,研究人員創造出了第一隻神經系統突變的雪貂。這種被修改了基因的雪貂大腦比正常雪貂的大腦小很多,腦重量少了40%。

從雪貂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小頭症缺陷與一種叫ORG的膠質細胞有關。ORG是由幹細胞變來的。沃爾什的論文指出:ASPM調節幹細胞和ORG之間的轉換時間,從而影響到後續各種神經細胞的比例。總之,調節ASPM可以改變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數量,或許就是因為人類的ASPM基因發生了突變才讓我們有了與眾不同的大腦。

灰質越多越文明?

如果將哺乳動物的大腦一字排開,很容易發現人類與其它物種的區別——灰質特別發達(表層皺褶最深)。大象是為數不多的腦子比人大的生物,象腦比人腦重3倍;但是人類的灰質神經元細胞有160億個,是大象的3倍。

在雪貂身上的發現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現代人與古代類人猿,還有一些原始人的區別,或許ASPM基因是關鍵。大腦皮層因為ASPM基因的變異而顯著增加,也許是幾萬年來人類加速進步的基礎。

這並非誇大灰質的地位。儘管科學家仍未揭開所有奧秘,但讓人類脫離蒙昧的那些能力,無疑與灰質緊密相關。

比如今年一項研究發現,大腦的頂葉和顳葉交匯處的灰質多少,與一個人換位思考的能力有關。表現更無私的那些人,在這一部位有更多的灰質。而很多古人類學家認為,生物學上的利他主義本能,是現代智人傾向於團體合作的基礎——這是否來源於灰質的增加呢?

再比如,與間歇性暴怒障礙(IED)患者相比,行為溫和的人在大腦額葉邊緣的灰質更多。IED指的是受外界刺激容易失控和訴諸暴力,患者並不喜歡或認同暴力,只是難以自控。過激舉動與大腦灰質的明顯關聯提示我們:抑制簡單本能,代之以更社會化、更理智的行動,以灰質增多為基礎。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體重正常者比起肥胖者,有更多的大腦灰質。一些肥胖症患者更難以控制本能,才會過量飲食。大腦灰質中涉及人類行為習慣的背側紋狀體部分,在兩者之間存在差異。

還有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放縱動物本能的行為,會減少某部分的大腦灰質(比如沉迷遊戲、酗酒);文明和自製的行為則增加大腦灰質(比如練習冥想、學習外語)。

隨著人的成熟,灰質密度會增加。而且,女性的腦體積雖然較男性小9%,但灰質密度比男性高,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女性的認知表現更好。

什麼讓腦容量快速增大?

如果ASPM基因突變奠定了一切文明的基礎,這個突變是何時開始的呢?沃爾什傾向於認為,ASPM的突變讓我們超越了幾十萬年前與我們分道揚鑣的親戚——尼安德特人。

但很遺憾,還沒有證據能證明沃爾什的猜想。研究古人類大腦演化的權威、哥倫比亞大學的拉爾夫·霍洛威指出,最近400萬年內,人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從不足400毫升增加到今天的1400毫升。第一次飛躍在東非的早期智人頭顱標本中可以看到。而人的大腦從800毫升至1500毫升期間,身體尺寸沒有任何明顯變化。

霍洛威認為,尼安德特人的顱骨與最近的智人相比,沒什麼特別,腦容量還稍大一些。

至於大腦灰質因為什麼急劇增加?現在還只有一些猜想。有假說認為,烹飪食物可能是推動神經元數量增長的原動力,或者生活在水濱的人類轉以魚類和貝類為食,提供了大腦發育的必要營養。

還有一種假說認為:環境和食物資源的變化青睞更聰明的大腦,這種變遷或許來自氣候變化,或許是因為人類遷徙到遠離赤道的地區;也有可能是人類遷徙到寄生蟲較少的地區,讓更多能量從免疫系統轉向大腦。

還有一派學者在分析各地化石數量和腦容量的聯繫後認為,大腦的發達是因為人口密度增加,社會關係變得複雜,使更聰明和善於社交的人,有更大的機率留下後代。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人類大腦為何快速增大——這種競爭一代比一代激烈。

霍洛威認為,社會競爭假說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證實這類假說的難度在於,幾百萬年的人腦演化歷史,只有二十幾個顱骨標本為證。我們看不到早期人類的大腦。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腦組織,來自一顆6000年前的佛羅裡達的頭顱。

(本文部分材料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提供)

相關焦點

  • 「變種」基因:人類進化之源
    而在更多時候,說起基因突變,大多數人先想到的是惡性腫瘤和罕見遺傳病。一個常被忽視的事實是:如今的你之所以能夠和猿產生天壤之別,關鍵在於基因突變的「神來之筆」。    過去幾萬年間,人類數以千計的基因發生突變,正是突變賦予了人類全新的「超能力」,促成了從猿類祖先向現代人類的偉大跨越。
  • 進化史上最幸運的8項基因突變
    人類進化到現在就是由無數的有益突變促成的。突變是隨機的,正常情況下突變頻率很低,但在如放射性輻射、致癌化學製品等不利條件刺激下,突變頻率會大大提升。有研究發現:對Y染色體的DNA序列分析透露,人類基因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每次會累積100到200個新的突變。這一數字是人類基因突變率的首次直接測量——它相當於每3千萬鹼基對中有一個突變。
  • 專家揭示三種基因突變 可促成「超人能力」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導 外媒稱,專家揭示了3種能促成非凡能力的基因突變,人體中這些基因突變似乎能讓某些人具有超人能力。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30日報導,人類體內目前已經存在的基因突變,也許會減弱X戰警系列電影的科幻色彩。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猴中轉入人腦基因
    這些情形距我們的現實世界到底有多遠呢?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的科學家首次將人腦基因— MCPH1 移植到猴子中,該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本文通訊作者宿兵研究員強調,「這是第一次嘗試用轉基因猴子模型來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進化過程」。
  • 神秘食人部落專吃大腦 倖存者基因突變
    但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曾吃過人腦」的食人部落居民會導致基因突變,並對庫魯病形成抗體作用。這項發現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這種致命大腦疾病,並研製新的方法治療患者。之後該部落開始停止吞食人腦,從而使庫魯病死亡率逐漸下降,但是由於該疾病已傳播多年,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仍不斷導致部落成員死亡。近期,研究人員發現部落一些倖存者攜帶著V127突變基因,然而庫魯病患者並沒有這種基因變異,從而使科學家猜測V127突變基因對庫魯病具有免疫能力。
  • 人類為什麼進化為人?把我們的「特殊基因」植入動物會發生什麼?
    2015年,所有諾貝爾獎搖籃之稱的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正式對外宣稱,他們在人類15號染色體中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基因,而他的到來則直接導致我們進化為人。然而,身為人類的我們其實並不難發現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存在的高等智慧,生命似乎確實有著許多與眾不同之處。比如我們有著強烈的主觀意識,能夠思考和說話超高的智慧,可以讓我們製造一系列複雜的工具,並為人類所用。這些獨一無二的特性也賦予了我們稱霸地球的資本,而這一切的能力則來源於一個人類特有的基因。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木易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這,可能是對人腦進化的一次意外。:這個人類特有的基因,可能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它與人的「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說基因突變並不是稀罕事,但在ARHGAP11B的中,它的突變卻是那麼的剛好。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木易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這,可能是對人腦進化的一次意外。最近,科學家們將一個人類特有的基因轉入到了猴子之中,使其長出了更加強大的頭腦。
  • 神秘食人部落專吃大腦 倖存者基因突變-基因,生科醫學,病毒,疾病...
    但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曾吃過人腦」的食人部落居民會導致基因突變,並對庫魯病形成抗體作用。這項發現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這種致命大腦疾病,並研製新的方法治療患者。之後該部落開始停止吞食人腦,從而使庫魯病死亡率逐漸下降,但是由於該疾病已傳播多年,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仍不斷導致部落成員死亡。近期,研究人員發現部落一些倖存者攜帶著V127突變基因,然而庫魯病患者並沒有這種基因變異,從而使科學家猜測V127突變基因對庫魯病具有免疫能力。
  • 基因突變能不能使我們成為超級英雄?
    那麼變異我們究竟能不能成為超級英雄,我們的基因為什麼會變異?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基因】什麼又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組DNA分子突然的,或者遺傳性發生變異現象,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基因就像人類的編碼結構,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他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再傳遞給你的後代。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基因突變呢?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這種突變增加僅僅是基因自我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附帶的結果;還是,像一些研究者聲稱的那樣,突變率增加本身就是一種進化出的適應性,有助於細菌在壓力環境中更快地進化出有利的特徵?這個問題極具挑戰性,科學家不僅需要有力地證明惡劣環境能引起非隨機突變,還需要一種分子生物學上合理的解釋,一種讓這種「幸運突變」變得更頻繁的機制。
  • 鯨進化離不開基因突變
    基因解密鯨的進化秘密。圖片來源:Mark Carwardine 大約5400萬年前,一種半水生的鹿狀生物走向水中,並永遠地生活在那裡,直至最後進化成鯨和它們的「親屬」。 小鬚鯨的最新基因測序結果講述了生活在水下的壓力有多大。
  • 這隻黑猩猩基因發生突變,差點變成人,它們和人類的差別只有1.2%
    大家可能看過一個影片叫做《猩球崛起》,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隻黑猩猩,它因為被科學家注射了某種藥物,而有了人類的智商。從此之後,它開始影響人類社會,領著黑猩猩族群走向崛起。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著像這個黑猩猩這樣的存在。這隻黑猩猩基因發生突變,差點變成人,它們和人類的差別只有1.2%。
  • 具有人腦基因的五隻小猴降生,我們人類應該怎麼面對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家的狗比你聰明,有一天豬啊馬牛啊,都有了人類的智慧我們該怎麼辦,你會說不可能,那是科幻,那就請看今天的新聞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刊發了國內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轉基因編輯CRISPR,把人腦相關基因編輯轉入到猴腦的基因組裡
  • 達爾文《進化論》最大敗筆是限定了基因突變的範圍
    達爾文的《進化論》具體闡述了很多內容。但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最大敗筆,也是因為具體的闡述了哪些內容。比如,《進化論》中,「基因突變」。但是,達爾文竟然把基因突變局限在了一定的範疇內。並且還把基因突變和有規律連在一起。突變,就是突然變化,沒有規律,雖然可能是必然。但是不是規律。按照達爾文的總結,物種的進化、變遷,中間都有基因突變。
  • 黑猩猩進化成人類到底有多難?一隻黑猩猩基因突變,無限接近人類
    黑猩猩進化成人類到底有多難?一隻黑猩猩基因突變,無限接近人類文/圓非日月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確實站在一定的角度上來看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從他的進化理論,我們不難看出自然是殘酷的,人類的進化也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若說起這個世界上和人類最為相似的動物,相信很多人都會異口同聲的說,黑猩猩,在他們看來,黑猩猩的基因和人類的相似度是
  • 500萬年前神秘突變的G基因,是誰的「傑作」?
    編輯 | 侃侃君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地球上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生活著很多動物,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發展出了文明,那麼動物有沒有可能發展出文明呢?研究小組發現人類組織中有56種基因是小鼠沒有的,在分裂人類胎兒肝細胞中最活躍的一個基因就是ARHGAP11B科學家懷疑這個基因就是幫助人類進化的關鍵。這大概500到800萬年前普遍存在的基因ARHGAP11A經過部分複製產生了基基因ARHGAP11B然後人類與黑猩猩的就是分化了。
  • 基因突變不一定都是壞事兒,比如這8個?
    人類進化到現在就是由無數的有益突變促成的。突變是隨機的,正常情況下突變頻率很低,但在如放射性輻射、致癌化學製品等不利條件刺激下,突變頻率會大大提升。有研究發現:對Y染色體的DNA序列分析透露,人類基因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每次會累積100到200個新的突變。這一數字是人類基因突變率的首次直接測量——它相當於每3千萬鹼基對中有一個突變。
  • 將人腦基因植入動物體內會怎樣?實驗已經做了,卻不得不中途停止
    將人腦基因植入動物體內的實驗,挑戰倫理‍曾經在網絡中看到過一個這樣的問題:「人與動物能產生愛情嗎?」很多人的回答是可以,這種群體被稱之為「動物戀者」。生活中有不少人都喜歡養狗,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喜歡把狗帶在身邊,就連睡覺也要和狗同在一個被窩,他們對狗狗有著特殊的感情,甚至把它當作自己的戀人。然而,這種行為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人與動物的感情深厚,而人類的大腦又很高級,為此,有網友不禁會問道:「有沒有可能,把人類的大腦基因植入到動物身上?變成人與動物的結合體呢?」
  • 有性繁殖對進化更有利 積累有益基因突變
    酵母菌來自奧克蘭大學的學者利用實驗解釋了進化學上一個經典的謎題——有性繁殖如何幫助物種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Mat Goddard博士說,依據經典的進化學說,有性繁殖會妨礙物種適應複雜環境並出現新物種,但實際情況與理論卻是矛盾的,有性繁殖是一項極其成功的生存策略,它完全不會對進化產生阻礙。研究者此次進行的實驗就支持另一種與經典學說完全不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