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23:29,和合本翻譯說法老「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抵擋他,因而被殺;新譯本卻翻譯為法老「幫助」亞述王。到底哪一個是聖經作者的本意?歷史研究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聖經呢?約西亞王可能是最讓人唏噓和遺憾的猶大王。他八歲登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王下22:2)。在瑪拿西王半個世紀的統治之後,他如同清流,又如同晨星,讓讀者覺得他可能再次中興猶大。
(約西亞)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王下22:11)。但是公元前609年,在其39歲那年,他突然去世。《列王紀下》對此只有一節記載,就是23章29節: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
這節經文既沒有猶大和埃及爭戰的前因後果,也沒有解釋與評註。約西亞王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喪命,猶大的革新因此戛然而止。接續其王位的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一代不如一代。二十餘年後,耶路撒冷城被尼布甲尼撒王夷為平地,聖殿被毀。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令我百思不解的問題是:約西亞王為什麼要和埃及王打仗?後來發現:不僅我有這個問題,《列王紀》最早的讀者也有同樣的問題。
聖經早在《歷代志》就在解釋這個疑問。《歷代志下》35:20–27裡,法老尼哥說他上來要攻擊「迦基米施」(注意,不是「亞述王」),並說這是「神」的旨意。不論法老說的是哪個神,《歷代志》的作者評論說:「約西亞卻不肯轉去……不聽從神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代下35:22)。明顯,《歷代志》認為:約西亞王違背了耶和華的旨意,以至被殺。
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他的臣僕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代下35:23–24)
這裡看似解釋了《列王紀》的迷霧,但是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一向遵行神旨意的約西亞王,為什麼這次違背耶和華神?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談到和合本的一處翻譯「錯誤」,以及考古學、歷史研究對聖經解釋的影響。
「攻擊」還是「幫助」?
首先我們注意到,和合本說埃及王上來是要「攻擊」亞述王,但是新譯本的翻譯是這樣的:
在約西亞的日子,埃及王法老尼哥上來幼發拉底河「幫助」亞述王,約西亞王竟去迎戰他。法老看見他的時候,就把他殺死在米吉多。(王下23:29)
一個是「攻擊」,一個是「幫助」,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翻譯。邏輯上講,如果一個正確,另一個必須是錯誤的。
這句話的原文是 ,呂振中譯本翻譯為「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亞述王那裡」,思高本翻譯為「埃及王法郎乃苛上到幼發拉的河,亞述王那裡」。
這裡的「攻擊」和「幫助」,在原文中使用一個介詞來表達。這個詞原意是「在……之上」,表達一種位置關係。這裡表達一種人物關係,既可能是「攻擊」,也可能是「幫助」。呂振中譯本和思高本,選擇了一個比較模糊的「解釋」,而和合本和新譯本選擇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解釋」。任何翻譯都是一種解釋。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可避免受自己對文本理解的影響。
有些讀者可能以為,這裡呂振中譯本和思高本比較「字面」,因而比較「準確」。事實上,表達一種衝突關係,也在其語義範圍之內(semantic range),是「字面」解釋之一。所以嚴格說來,呂振中譯本和思高本只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寬泛的字義,並不是更加「準確」。
在任何語言中,詞的含義通常有一個語義範圍(semantic range),而不是單單指某一個具體事物。但語言使用者常常誤以為,詞就是指的某一個具體事物、現象、關係。語義的範圍性,是語言學的基礎概念,也是準確解釋語言、文本的基礎。
2
歷史研究對聖經解釋的幫助
那麼,聖經翻譯者是根據什麼,將埃及王尼哥和亞述王理解成敵對關係,或者同盟關係呢?
和合本的翻譯原因很容易理解,因為經常用來表達敵對關係。和合本繼承了英王欽定本(KJV)的翻譯,按常例翻譯成了「攻擊」。那麼新譯本是根據什麼,選擇了一個比較生僻的含義呢?
在20世紀,考古學有了很大的發現,特別是關於巴比倫編年史。我們對於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關係,有了非常清楚的圖畫。通過研究亞述、巴比倫、埃及三個帝國的興衰和複雜關係,我們可以確定:埃及王尼哥是上去幫助亞述王(最主要的文獻是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aean Kings; Grayson, Assyrian and Babylonian Chronicles; 參見ANET 3:303–7)。
公元前七世紀末期,是兩個帝國的交替時期:縱橫三百年的亞述帝國驟然衰落,讓位給新興起的巴比倫帝國。在此之前,埃及是亞述帝國的附庸國,而猶大也飽受亞述帝國的攻擊和欺壓。大部分材料,將亞述帝國的覆滅定為公元前612年,以尼尼微城的覆滅為標誌(如同《那鴻書》所預言的)。但事實上,最後一任亞述王烏巴立特二世(Ashur-uballit II)並未在尼尼微戰死,而是往西逃跑到亞述古都哈蘭(Haran)。
公元前911年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統治和影響了整個古近東地區,從埃及到巴比倫。
亞述帝國最後的日子。尼尼微在公元前612年陷落於巴比倫、瑪代聯軍。末代亞述王烏巴立特二世逃至哈蘭。公元前610年,哈蘭陷落。亞述王可能又逃至迦基米施。公元前605年,迦基米施陷落,亞述帝國從此消失。
公元前610年,哈蘭又陷落。埃及本是亞述帝國的附庸國,但此時變成其盟友。埃及希望亞述帝國繼續存在,成為埃及和巴比倫帝國中間的緩衝帶,同時保護埃及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利益。因此,埃及王尼哥在公元前609年上去幫助亞述,希望重奪哈蘭。
就在此刻,約西亞王出兵阻止埃及軍隊,被擊敗,陣亡。約西亞的兒子約阿斯繼承他作王。但是埃及懲罰他,將他擄掠到埃及,並重重地搜颳了猶大一筆贖金(王下23:31–34)。
埃及和亞述的聯軍,並未能在公元前609年奪回哈蘭。四年以後,公元前605年,埃及、亞述的聯軍在迦基米施與巴比倫、瑪代聯軍決戰,被擊敗。因此,《歷代志下》35:20說埃及王是要攻擊迦基米施。(《耶利米書》46:1–12記載,法老王尼哥的軍隊,在約雅敬四年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擊敗。)
整合這些史料,我們可以非常確定:法老尼哥是上去「幫助」亞述王。
法老尼哥的小銅像(可能是尼哥一世,約公元前673-664;或尼哥二世,約公元前610-595)。現存於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
3
約西亞為什麼要阻止法老?
1925年,A. C. Welch在ZAW雜誌上發表《約西亞之死》一文,認為《列王紀上》23:29中,約西亞王並沒有和法老爭戰,而是被法老尼哥召到米吉多;法老不滿意他的表現,因而處死他。其中一節重要的支持經文,是《列王紀下》22:20,女先知戶勒大對約西亞的預言:「我(耶和華)必使你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
但是這一解釋面對幾重難題:
首先,被埃及王處死,很難說是「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
第二,《列王紀下》23:29的希伯來文,最正常的解釋就是和法老爭戰。
第三,希羅多德也談到埃及王尼哥在此地的一次戰鬥(《歷史》卷二,159節)。
第四,如果法老尼哥將約西亞處死,那麼他應該立一個合他心意的猶大王,但是他卻再次廢除了約西亞兒子約阿斯的王位。更合理的解釋,是約阿斯正常繼承王位,但是作為懲罰被尼哥廢去。
第五,《歷代志下》記載這是一場戰鬥。
因此,大部分學者現在仍舊認為:約西亞王在米吉多和法老尼哥進行戰鬥,目的顯然是要避免亞述帝國東山再起。
作為一個地處巴勒斯坦的小國國王,約西亞為什麼要嘗試抵擋法老的大軍呢?神學家和學者們都是一頭霧水。有些學者認為,約西亞王已和巴比倫結盟,但是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此盟約存在。更何況,以猶大的軍隊對抗埃及基本是螳臂當車,完全不理智。
Kitchen解釋說:是約西亞王對亞述王的仇恨,使他做出如此不理智的選擇(K. Kitchen,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ld Testament, 43)。
《列王紀下》對約西亞王出兵原因的沉默,以及《歷代志下》直接點出約西亞王違背神的旨意,都表明:約西亞王的動機是不合神心意的。也許他真的是出於對亞述的憤怒和憎恨。想到亞述帝國對猶大數個世紀的殘暴攻擊和威脅,我們可以理解約西亞王的情緒。
但遺憾的是,約西亞王可能是徒然喪命。因為聖經中,尼布甲尼撒王是耶和華神的鞭。神讓法老王尼哥上去,並不是要延續亞述帝國,而是為了讓他們一起被尼布甲尼撒擊敗。
不論約西亞出於什麼動機,他的死加速了猶大末日的來到,應驗了神對瑪拿西的咒詛(王下21:10-15)。
鳥瞰公元前609年米吉多戰場遺址
4
聖經解釋的三條原則
這個小例子,清楚地演示了聖經解釋中很重要的三條原則:
第一,聖經的首要關注是神學,而非政治和歷史。《列王紀》和《歷代志》記載的細節,表明聖經作者十分了解當時的政治背景,如相關人物、事件、地點、時間、結果等等。但是《列王紀下》23:29並沒有詳談政治和歷史,因為在作者看來,約西亞之死是因為「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王下23:26–27)。聖經首先不是教導歷史,聖經是記載神的啟示。
第二,考古學和歷史研究,對我們正確理解聖經是有幫助的。「唯獨聖經」是說聖經是最高權威,而不是說聖經是唯一的資料。我們需要考古學、歷史研究以及其他學科,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聖經。
第三,到目前為止的考古學、歷史研究的發現,沒有對聖經文本的重大修改。在這個領域中,雖然有像Finkelstein、Lemche這樣的學者,嘗試修正我們對整個聖經歷史、文本的理解;但是也有像Kitchen、John Walton、Yamauchi這樣的學者,以強有力的考古學和歷史研究,佐證了聖經的基本史實。所以,我們既不需要牴觸考古學和歷史研究,也不需要像某些傳統學派,認為考古學和歷史研究不過是聖經的腳註。考古學、歷史研究是人使用神所賜的理性、根據現有的證據做出的推斷,和聖經解釋既相關,又相互獨立。
最後,在當今風雲激蕩的世界政治形勢下,約西亞王之死和猶大的結局,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洪水泛濫時,耶和華坐著為王。我們眼中的末日,正是神新工作的開始。即使是不可一世的尼布甲尼撒王,也不過是耶和華神手中的器皿:
(尼布甲尼撒)王啊,你是諸王之王。天上的神已將國度、權柄、能力、尊榮都賜給你。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獸,並天空的飛鳥,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這一切……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但以理書 2:37–3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