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龍纖維的發明
二十世紀初,企業界搞基礎科學研究還被認為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1926年美國最大的工業公司-杜邦公司的出於對基礎科學的興趣,建議該公司開展有關發現新的科學事實的基礎研究。1927年該公司決定每年支付25萬美元作為研究費用,並開始聘請化學研究人員,到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礎化學研究所,年僅32歲的卡羅瑟斯(Wallace Carothers,1896~1937)博士受聘擔任該所有機化學部的負責人。
卡羅瑟斯,美國有機化學家。1896年4月27日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威爾明頓。1937年4月29日卒於美國費城。1924年獲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該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28年應聘在美國杜邦公司設於威爾明頓的實驗室中進行有機化學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用聚合方法獲得高分子量物質的研究。
早在1930年,美國杜邦公司的化學家卡羅瑟斯就預言:用煤、空氣和水的分子可以製造出一種結實的纖維。有一次,他和同事希爾在對由乙二醇和癸二酸製成的聚酯進行實驗時,發現燒杯裡產生了一種很稠的漿料。當希爾試圖從杯子裡取出經過加熱的物質時,發現它能被拉出很多長纖維狀細絲,就像拉拔絲蘋果一樣,而且拉絲不會斷。更令人吃驚的是,這種纖維冷卻之後,凝結變成有韌性、有光澤的固體,拉伸長度仍比最初的長度高几倍。他們以前從未觀察到類似現象。這種能拉成絲的東西使他們敏銳地意識到,製造合成纖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以後的四年時間裡,卡羅瑟斯領導研究小組進行了數千次化學組合試驗,得到了一種令人滿意的高分子聚合物。
1934年,卡羅瑟斯以聚醯胺類乙二酸與乙二胺為原料製得聚合物,用皮下注射器製成的紡絲管頭擠出了一根絲,由於這兩個組分中均含有6個碳原子,當時稱為聚合物66,這就是尼龍66,是第一根有用的合成纖維。1939年實現工業化後定名為耐綸(Nylon),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合成纖維品種。
為了把尼龍變成產品,杜邦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耗費2700萬美元和230名化學家、工程師數年的心血之後,世界上第一種尼龍製品——長筒女襪於1939年問世。1939年10目24日杜邦公在總部所在地公開銷售尼龍絲長襪時引起轟動,被視為珍奇之物爭相搶購,人們曾用「象蛛絲一樣細,象鋼絲一樣強,象絹絲一樣美」的詞句來讚譽這種纖維,到1940年5月尼龍纖維織品的銷售遍及美國各地。
尼龍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尼龍的出現使紡織品的面貌煥然一新,用這種纖維織成的尼龍絲襪既透明又比絲襪耐穿,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5年,尼龍工業被轉向制降落傘(此前一般用亞洲絲綢製作)、飛機輪胎帘子布、軍服等軍工產品,甚至被用來製造印刷美國貨幣使用的紙。戰爭開始時棉花佔纖維原料的80%,其它20%主要是木頭纖維。1945年8月時,棉花的佔據量降低到75%,而人造纖維的比例上升到了25%。由於尼龍的特性和廣泛的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非常迅速,尼龍的各種產品從絲襪、衣著到地毯,漁網等,以難以計數的方式出現,是三大合成纖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