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組科學家得出結論說,地球最多只能維持70億個人的生存水平(今年6月,我們地球已達到大約76億人)。為實現所有人的「高水平的生活」,這將把地球的生物和物理的界限推向極限,並導致生態的崩潰。
儘管這些說法在科學上似乎是準確的,但是,它們並不是新提議,即:人口和消費可能很快就會超過地球的固有「容量」,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地球的「度量」是很大的。這個概念似乎起源於19世紀的海上運輸,當時,人們提到了蒸汽船的承載能力。
生態系統的容量不是由工程師的圖紙決定的。然而,幾十年來,環境科學家一直將生態學這一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並宣稱,其準確性與其模糊性是相矛盾的。
在20世紀40年代,生態學家威廉·沃格特是率先這樣做的人,他預測,過度使用農田將導致土壤枯竭,進而導致發生災難。生態學家和當前的活動家,更關注汙染和生態被破壞所帶來的後果,因為這關係到人民的福祉。
但是,他們都對生育率和人類消費,持有「新馬爾薩斯主義」的觀點。其觀點認為,由於有豐富的資源,人們將生出更多的孩子,這樣就會消費更多的東西。
事實上,生育率和人類消費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日益繁榮和現代化正在導致生育率下降,而不是生育率的上升。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過去200年的人口「暴漲」不是生育率上升的結果,而是死亡率下降的結果。隨著公共衛生、營養、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的改善,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了。
今天,美國、歐洲、日本、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印度的某些地區的生育率都低於更替率,也就是說,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不到兩個。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可能在今後幾十年內也會效仿這種方式。大多數人口統計學家預測,人口將達到頂峰,然後緩慢下降,直至本世紀末。
因此,今天關於環境即將崩潰的警告,主要是為了增加消費,而不是增加人口增長。正如許多人所認識到的那樣,我們的社會生物學可能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注意,這些陳述並沒有特別有力的基礎,也沒有證據表明,會出現相反的情況。
繁榮經濟體的構成也在發生變化。絕大多數經濟產品來自知識和服務領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水平要低得多。
幾十年來,發達國家每一次經濟的增長都會導致資源和能源消耗的減少。這是因為人們對物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已經飽和了。我們很少有人需要或想要每天消耗超過3000卡路裡,或者住在1500平方米的房子裡。儘管我們對物質產品的胃口可能很大,但也有一個限度。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會超過地球的容量。一些環境科學家說,我們已經超過了地球的容量。但是,這個觀點並沒有被歷史所證實,因為這個觀點有一個假設,假設地球的容量是靜態的。
事實上,我們改變了我們的環境,使它更有效地滿足人類的需要。例如,我們改造了森林,把它變成了草場和農業;我們選擇和培育了更有營養、更肥沃和更豐富的動植物。大約9000年前,為了養活一個人,卻要需要更多的耕地。據考古學的記錄表明,我們的吞吐量,即:我們地球容納和養活人類的能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沒有理由認為,我們將無法繼續提高地球的承載能力。如用核能和太陽能發電,顯然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能源,而不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現代密集農業系統也能夠為許多人滿足飲食的需要。換句話說,這種形式的地球可以維持更多的人消耗更多的資源。
然而,對於支持地球承受極限的人來說,這樣的未來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同時也強調了它們的局限性。當然,如果一個人持樂觀態度的話,那他就會相信,有了人類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人類將會繁榮昌盛。
說到底,如果違背了明顯的事實,那人們會消費更多,這並非沒有道理;同時人們也認為,地球的承受能力是值得考慮的。
但是,社會崩潰的威脅,是基於對地球固有的承受能力,這既不科學,也不公平。我們不是其他動物,可以不按照程序繁殖。但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正在一次又一次地改造地球,以滿足我們的需要和夢想。
所以,對待今天這個主題,即:由於人口過剩,地球上的資源已經達到了極限嗎?應該平心而論,一分為二,客觀地看待這一切,以事實為依據,才可能具有說服力。但我相信,我們人類有這個智慧,能夠應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