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醫學詞典裡有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詞,「cancer」(癌)一詞,癌的出現較「medicine」醫學為早起源於拉丁語,「cancer」來源於crab(蟹),形容癌腫的形態和生長方式如同張鉗伸爪的螃蟹。
諾獎委:「.美國生物化學家和藥理學家格特魯德·B·埃利恩(Gertrude B. Elion)與和美國醫生喬治·希欽斯(George H. Hitchings)共同分享了1988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原因是他們因研製不損害人的正常細胞的抗癌藥物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科學史家:「格特魯德·B·埃利恩出生於美國紐約,青少年時期,她看到外祖父因癌症死亡,便決定用一生時間抗擊癌症,她曾在亨特學院和紐約大學學習化學,但作為一名女性,她很難找到工作,二戰期間,由於許多男性參加了戰爭,出現了化學家供不應求的局面,格特魯德因而得以在實驗室裡工作,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她轉至寶來·惠康實驗室(現為葛蘭素史克公司),此後一直在那裡工作,格特魯德的研究革新了新藥開發和整個醫學領域,後來,她成為喬治的助理;喬治·希欽斯1942年,在那裡他開始與埃利肖研究藥物 一起開發了一種基於生物化學和疾病知識的系統的藥物生產方法,第一種治療白血病. 咪唑硫嘌呤 ,使用於 器官移植,別嘌呤醇,使用於痛風. 乙胺嘧啶,使用於瘧疾. 甲氧苄氨嘧啶,使用於腦膜炎、敗血症、 細菌感染 泌尿和呼吸道,兩人最早製作的一批藥物目的是治療白血病,並幫助許多患病兒童存活下來,他們發明的其他藥物還被用於對抗瘧疾、感染和痛風,以及幫助器官移植。」
藥理學家:「6-巰基嘌呤是一種抗腫瘤藥,用於急性白血病效果較好,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有效;用於絨毛膜上皮癌和惡性葡萄胎,另外對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也有一定療效。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6-巰基嘌呤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所以既能抗癌,也能致癌,所以抗癌藥研究還在路上。」
哲學家:「科學的進步是曲折的,前途的道路是光明的,人類抗癌歷程仍在路上,第一代抗腫瘤藥物化療都是偶然發現藥物由芥子氣衍生而來:在戰爭中受化學武器芥子氣毒害的倖存者患有白細胞減少症,這引導人們在1943年使用芥子氣衍生物氮芥治療淋巴瘤。
在二十世紀,這類藥物的使用,後來才慢慢明白這些化療藥物的作用機理包括,幹擾DNA的完整性、幹擾DNA的複製、作用於有絲分裂紡錘體中的微管,從而抑制有絲分裂,此外,這些藥物還存在很高的細胞毒性,對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缺乏選擇性,對一些快速增長的正常細胞如腸上皮細胞、毛髮細胞、生殖細胞也會抑制,另外它們會抑制心肌細胞和外周神經細胞,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早期的化療藥物被認為是【骯髒】藥物,第二三代抗癌症藥正在引發了癌症治療的革命,這些具有靶向性的藥物被稱之為【乾淨】或者【智能】藥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