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港峒客 編輯|尹曉眠
有一種油燈照亮了海南的夜空至少500年,半個世紀以前才逐漸退休,不過,現在將要被完全遺忘了。
這就是海棠油燈。
人們一直在尋找便宜易得的照明材料,點亮一小片夜空,延長活動時間。這點,海南人非常幸運,很早就有了它——海棠油。
海棠油,由野生海棠樹的籽仁壓榨而得。「海棠」,是民間習慣叫法,全名是「瓊崖海棠」,為藤黃科、紅厚殼屬常綠喬木,又叫海棠木、紅厚殼、胡桐、海桐、君子樹等等。
說來,海棠樹真是海南人的恩物。它喜歡生長在亞熱帶南緣,在一海之隔的兩廣,由於熱量不夠,它很少甚至完全不結果,就像椰子樹一樣。所以,這種油燈也幾乎只是海南獨有。
(不是西府海棠,媲美西府海棠,瓊崖海棠的花與葉)
可以肯定,最遲在十六世紀初,海南便已普遍使用海棠油照明。不榨油,用海棠籽的幹粒也能直接照明,只是火光不大穩定而已。老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吳瓊花外出偵察時,報仇心切犯了紀律,被關禁閉,禁閉室裡的「燈」,就是一串圓圓的海棠仁。這串燈,是多少老瓊崖心中久遠的民俗記憶。
海棠籽照明,歷史更為久遠,已經無法判斷年限了。很多老海南都記得小時候如何去撿海棠籽,給家裡照明,撿多了還可以賣點錢呢。
所以,如果文青們要描寫老年間海南窮孩子如何發奮苦讀,一定別引用什麼「鑿壁偷光」「螢囊夜讀」啊!那可是沒有過的事,等於在海南「臥冰求鯉」一樣笑話。多數季節在村邊山腳撿撿,燈光就有了。寶島就是寶島。
說海棠籽照亮了海南的「千年夜空」,是毫不誇張的。
老年間的海南村寨,經常可以看到蒼勁濃鬱的海棠樹,很多人家的老屋,就在海棠大樹的蔭蔽底下。除了大山,全島幾乎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海棠林,數量無法計算。
海棠樹是老天爺對瓊人的關愛,是老輩子除了棕櫚科之外最熟悉的桑梓之樹。
海棠木,材質非常好。按國家權威劃定,在海南有價值木材的六類劃分指標中,海棠木屬於一類材,僅次於花梨、坡壘等五大特類材,而與荔枝、陸均松、油丹、青皮、無翼坡壘、雞尖、紅錐等知名珍貴木材並列。
如此優秀又普及的海棠木,造福瓊民多矣。大而言之,是造船、車廂、家具、建房乃至做壽板的上好材料。拿造船來說,最重要的結構件是龍骨,龍骨不結實,這條船就不可能經風浪。只要用上一棵合適彎度的海棠樹幹做龍骨,出海就多了幾分安全感。
(海棠木做的牛車輪實物,樂東縣白沙河谷文化園藏品)
老年間的海南村寨,經常可以看到蒼勁濃鬱的海棠樹,很多人家的老屋,就在海棠大樹的蔭蔽底下。除了大山,全島幾乎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海棠林,數量無法計算。
海棠樹是老天爺對瓊人的關愛,是老輩子除了棕櫚科之外最熟悉的桑梓之樹。
海棠木,材質非常好。按國家權威劃定,在海南有價值木材的六類劃分指標中,海棠木屬於一類材,海棠樹主幹可以粗到兩尺以上,木材堅韌緻密,有很好的木紋。而那深扎地下的粗根,木質更佳,更耐蟲耐腐,所以人們伐樹後,仍不惜流大汗加以挖取。
如此優秀又普及的海棠木,造福瓊民多矣。大而言之,是造船、車廂、家具、建房乃至做壽板的上好材料。拿造船來說,最重要的結構件是龍骨,龍骨不結實,這條船就不可能經風浪。只要用上一棵合適彎度的海棠樹幹做龍骨,出海就多了幾分安全感。
(樂東縣佛羅鎮新坡村頭,高大的海棠樹)
往小裡說,舉兩件重要的常用之物——牛車輪和犁把,看看海棠樹的能耐吧。
海南最重要的陸上運輸工具是牛車,數量又以瓊西為多。大餅般的木車輪由三塊大厚板拼成,在瓊西南,車輪的首選材料就是海棠木。海棠木紋理交纏,甚難開裂,耐得住日曬雨淋,無懼粗重顛簸。砍倒一棵大海棠樹可製作兩副三副車輪板,大局就定了。過去用不起金屬的滾珠軸承,車軸是木材間的幹摩擦。人們就不時用海棠油進行原始潤滑,抬高車架,把兩三顆海棠籽仁直接放進車軸上。
農民耕田,少不了一張好犁。我有位認識了40年、在樂東農村長大的老朋友說:做犁把,海棠木幾乎無可替代。犁把必須有的那個胳膊肘彎,人工榫接由於工藝不易過關,常不耐用。只有海棠樹枝椏才足夠力度,吃得住牛勁。老友說,過去農人在海棠樹下歇息,常愛抬頭打量,發現有彎曲度、粗細合適的枝椏,就很高興。一支海棠犁把,可以放心使用好多年。
改革開放後市場活躍,海南曾出現過大量海棠木做的家具,很受歡迎。可惜,就是這種竭澤而漁的砍伐,把海棠樹逼向了絕境。
(牛車是海南田園詩時代的重器,翻拍自海南民族博物館)
除了木材和油燈,海棠樹渾身是寶,深深介入民生。
疍民船民,與海棠油同樣有緣分。海棠油可以代替桐油做船塗料;疍家女子所戴竹笠,做工考究,據說外面要刷上一層海棠油用以防水;海棠樹皮含多量鞣酸,又常用以染漁網。
海棠油曾被作為潤滑油使用。樂東縣城抱由鎮,是黎族苗族自治區(後改州)最初的首府,縣城的第一臺發電機,就曾用海棠油做潤滑油。據海棠灣的老人說,過去一些外地漁船泊進灣內鐵爐港,還喜歡取海棠油用作燃料。
海棠油是老一輩海南人的「日化」和「醫藥」寵兒。用土法可以將它製成肥皂,在油中摻入硫磺又可治瘡疥;用刀砍海棠樹皮,不久就有樹汁凝膠,這是農村用以治熱毒瘡癰的聖藥。像古埃及人最早知道使用蘆薈一樣,海棠油的卓越護膚藥效,海南人早就應用著了。
瓊崖海棠樹葉子又厚又大,有些地方愛用它墊著蒸餈粑。
海棠油極難吃,竟因此而派生風俗——由於婦女改嫁或做他人後娘,很不容易,所以海南一些地方,當事婦女在作這類決定之前,必須「吃下三滴海棠油。吃不了,就得打消這個念頭」。有位老婆婆回憶當年只吃了一滴,其苦澀便令她吐個不停,只好作罷。
老海南的文化盛事,與海棠油密不可分。最大的娛樂是看瓊劇。沒有大禮堂,白天日照強烈,演員和觀眾都受不了,所以舊瓊劇主要是「通宵戲」。《瓊劇志》載:自清中期開始,舞臺不再以點燃乾柴、椰子殼照明,而將海棠油「盛於陶器瓦盆中,用棉繩燈芯點燃,置臺前兩側」,大大改善了觀演環境。
(用海棠木造的壓榨海棠油設備,白沙河谷文化園藏品)
包裹著堅果的海棠成熟種皮,去掉薄薄的外衣就可以吃,甜甜的。樂東縣《新坡村志》說海棠樹「夏、秋開花兩次,每當開花,清香撲鼻。海棠籽熟了呈黃色,肉甜可吃。這個季節常常引來大批的蝙蝠和松鼠,爭吃其果肉。」肚子油水不足的山野孩子,也愛吃。
海南不少地名,就因海棠樹而來。
三亞市就至少有三處:一個是名震天下的「海棠灣」,原名「後海」。一個是崖城邊的「臭油街」,曾經有幾家專門賣海棠油的,現在地名已被淡化;還有一個是崖城西北5公裡的「海棠」村。
(三亞市崖城區古城的臭油街)
此外,文昌市南部重興鎮高鐵路邊,有村名海棠園。會文鎮煙墩墟西北1公裡許,有村名海棠巷。瓊海市東南數公裡崑山村、山輝村之間,亦有村名海棠園,瓊海市朝陽鄉西南萬泉河邊,則有小村名海棠坡。
相比之下,檳榔谷、椰子寨等,也就三兩個地名,恐怕都不如海棠樹的多。
(袁金華先生在展示壓榨海棠油時,需將海棠籽片放在這個篾包裡)
海棠油和海棠仁,一直是海南的大宗土產。清代和民國海南各種方志提到土產時,海棠油是必備項目。我朋友的父親,一位80多歲的老海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嘉積等地供銷社做財會工作,那也是海棠油的主產區。老人說,當時供銷社是把海棠油作為常規做帳項目的。
關於海棠油的榨法,《海南島志·第十八章》記載詳盡:
秋季將老熟之海棠果實摘下,用槌去殼,刨成薄片。刨片方法是以鐵刨套於長板凳一端,刨口向上,又用比刨身較大的一長方形木框置於凳面,將海棠仁投入木框內,上加小木板用手壓之,並在刨口上面前後推挽,將海棠仁刨成薄片,從凳之底面落下,以竹籮承之,曬乾舂碎,篩去粗雜,入木甑蒸之,然後用篾圍範壓成圓形,分別置木槽中,加楔迫之,油即榨出。每百斤幹肉約得油40斤,粕五六十斤。
(新坡小學校園內這麼大的海棠樹,估計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見過)
樂東縣白沙河谷文化園的袁金華先生,收藏有壓榨海棠油的整套海棠木機具。
1947年版的《海南島新志·第八章》提到:「(海棠油)年產量在(抗)戰前約358噸,現僅為160噸而已。以往除供給本島需要外,其輸出額亦達50萬噸左右。」這個記錄筆誤明顯,數百噸太少,數十萬噸又太多,但是至少我們知道海南曾有不少海棠油運輸出島。
可見,直至1960年代初,海棠油還有如此地位,後來才逐步衰落。
(走進畫面,向瓊崖桑梓之樹致敬)
曾經廣泛分布海南各地的瓊崖海棠,由於長年大量砍伐、極少有人種植,適生土地又多已被連片開發,已面臨滅頂之災,現存者百中無一。據說除了瓊山、文昌等地還殘留小片海棠林外,其它地方只有零星分布。市場上海棠木已經芳蹤難覓,大樹在日常視野中基本消失。
勞苦功高、憨厚樸實的海棠樹,在大開發中被「卸磨殺驢」了。
不過,海棠樹情結在老一輩中依然揮之不去,一些基層地方志也反映了這種記憶。比如樂東縣黃流鎮2005年版的《佛老村志》內,記錄了誰誰曾經在村裡種植了一百多株海棠樹,都成材了,只是後來陸續被砍光。鄰鎮佛羅,2003年版的《新坡村志》,也多處提到海棠樹:
據老一輩的村民說,新坡村原是兩多,一海棠樹多,直至解放後,還有大量的海棠樹,現在只剩下村委會和小學裡的那幾株了……
據了解,新坡村現存這十株八株老海棠也多次有人出高價收購,可敬村人一直堅持不賣。本帖照片,是2013年實地拍攝的,大樹應該至今尚在。
(瓊崖海棠的果實)
這是當代海南罕見的二人合抱大海棠。村頭的幾株,一律高大挺拔,樹冠下是本村固定的小市集,熱鬧的公眾場所;校園內的幾株則「株柯拳曲」,巨大的樹冠為培養下一代新坡人的環保意識,作著潛移默化的無聲解說。
抵近觀察這些百年老樹,感慨良多。現在交通方便,往尖峰嶺、鶯歌海鹽場遊玩參觀的朋友,不妨花點時間拐進新坡村,看看這批碩果僅存的百年桑梓。
海棠油並非永遠是灰頭土臉的。搖身一變,它就身價萬倍,以「伊諾菲倫油」的神秘玄妙名字,聞名於世。是名貴護膚精油,據稱每100公斤果仁,只能萃取出18公斤。自歐美興起以來,大受小資一族的追捧,小小10毫升的一瓶,唇膏大小,售價動輒就過百元人民幣。
不錯,這就是經過精煉的海南臭油——不,正式的歸類是「芳香油」,據稱以非洲馬達加斯加山脈生長的,最為昂貴。
願意花百來塊錢,好好體會一下醜小鴨是如何真變成天鵝的嗎?
海棠油的特殊藥理功效,老海南一直都明白,就是處方土些。現代科學證實,海棠油對人類皮膚有獨特的修補和保護功效,能治療燒傷、燙傷、潰瘍、溼疹、暗瘡、過敏等等,還有天然抗菌特性。最近還有報導,美國科學家從瓊崖海棠中開發出一種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相當好的「抗HIV」,也就是抑制愛滋病病毒效果。這個東東會不會是另一個「青蒿素」?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還有一說是,海棠油精煉後可以食用,而且風味不俗。每噸粗油,約可提煉出700公斤的食用油。
(三亞灣畔,海棠人工林初長成)
海棠可謂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它是強陽性樹種,極好栽培,種子落地自己就能萌發,粗生易長,樹、花、葉、果都很美觀。海棠很抗風,一般颱風斷倒率不超過5%,極宜作防風林。2005年9月的「達維」強颱風重創海南,致使全島停電,連桉樹都被大量吹倒。而海棠樹只是折枝斷葉,很少斷倒。
關於椰子檳榔,海南文人從不吝讚美之詞;但是海棠呢——已經淡出人們的筆尖口頭很久了,僅僅偶爾還活在老資格本土人士的閒談中。
海棠文化,真的那麼無足輕重嗎?
雖然海棠油絕跡多年,但我與中年以上的老海南聊起海棠,幾乎都立即得到熱切的反應,好像突然提起兒時的舊夢。可見海棠情結根基之深厚。海棠聯繫的民生事像,是海南古老民俗的一張生動名片,也是很多國家和地區「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無」的家園舊憶。
但是,老風俗已淡出生活多年,進入消亡階段。現在如果喊出,還會有反響。只要有了呼應,就可能形成流傳,不易湮滅。如果無人整理呼喊,不久之後,舊記憶將隨這輩中老年人陸續謝世而消失,人間不再有響應,此俗就算是最終湮滅了。
對海南這個古老的海棠之鄉來說,這太可惜。
不過,看情況十之八九是這樣。那麼——此篇圖文,就算是為瓊崖桑梓之樹致祭的一首輓歌吧!
本期作者:多港峒客,1951年生於廣州,布衣。十年海南知青,返城十年國企,再下海經商。年過半百後漸悟歷史文化之可貴,遂投身學習與挖掘。在海南與部族兩翼,讀書行路,樂此不疲。唯望能為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略盡綿薄,足矣。
作者更多精彩圖文,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