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海棠:穿越千年的歷史與情懷

2021-01-14 走讀海南


作者|港峒客     編輯|尹曉眠


有一種油燈照亮了海南的夜空至少500年,半個世紀以前才逐漸退休,不過,現在將要被完全遺忘了。

這就是海棠油燈。

人們一直在尋找便宜易得的照明材料,點亮一小片夜空,延長活動時間。這點,海南人非常幸運,很早就有了它——海棠油。

海棠油,由野生海棠樹的籽仁壓榨而得。「海棠」,是民間習慣叫法,全名是「瓊崖海棠」,為藤黃科、紅厚殼屬常綠喬木,又叫海棠木、紅厚殼、胡桐、海桐、君子樹等等。

說來,海棠樹真是海南人的恩物。它喜歡生長在亞熱帶南緣,在一海之隔的兩廣,由於熱量不夠,它很少甚至完全不結果,就像椰子樹一樣。所以,這種油燈也幾乎只是海南獨有。

(不是西府海棠,媲美西府海棠,瓊崖海棠的花與葉)

可以肯定,最遲在十六世紀初,海南便已普遍使用海棠油照明。不榨油,用海棠籽的幹粒也能直接照明,只是火光不大穩定而已。老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吳瓊花外出偵察時,報仇心切犯了紀律,被關禁閉,禁閉室裡的「燈」,就是一串圓圓的海棠仁。這串燈,是多少老瓊崖心中久遠的民俗記憶。

海棠籽照明,歷史更為久遠,已經無法判斷年限了。很多老海南都記得小時候如何去撿海棠籽,給家裡照明,撿多了還可以賣點錢呢。

所以,如果文青們要描寫老年間海南窮孩子如何發奮苦讀,一定別引用什麼「鑿壁偷光」「螢囊夜讀」啊!那可是沒有過的事,等於在海南「臥冰求鯉」一樣笑話。多數季節在村邊山腳撿撿,燈光就有了。寶島就是寶島。

說海棠籽照亮了海南的「千年夜空」,是毫不誇張的。


老年間的海南村寨,經常可以看到蒼勁濃鬱的海棠樹,很多人家的老屋,就在海棠大樹的蔭蔽底下。除了大山,全島幾乎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海棠林,數量無法計算。

海棠樹是老天爺對瓊人的關愛,是老輩子除了棕櫚科之外最熟悉的桑梓之樹。

海棠木,材質非常好。按國家權威劃定,在海南有價值木材的六類劃分指標中,海棠木屬於一類材,僅次於花梨、坡壘等五大特類材,而與荔枝、陸均松、油丹、青皮、無翼坡壘、雞尖、紅錐等知名珍貴木材並列。

如此優秀又普及的海棠木,造福瓊民多矣。大而言之,是造船、車廂、家具、建房乃至做壽板的上好材料。拿造船來說,最重要的結構件是龍骨,龍骨不結實,這條船就不可能經風浪。只要用上一棵合適彎度的海棠樹幹做龍骨,出海就多了幾分安全感。

(海棠木做的牛車輪實物,樂東縣白沙河谷文化園藏品)

老年間的海南村寨,經常可以看到蒼勁濃鬱的海棠樹,很多人家的老屋,就在海棠大樹的蔭蔽底下。除了大山,全島幾乎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海棠林,數量無法計算。

海棠樹是老天爺對瓊人的關愛,是老輩子除了棕櫚科之外最熟悉的桑梓之樹。

海棠木,材質非常好。按國家權威劃定,在海南有價值木材的六類劃分指標中,海棠木屬於一類材,海棠樹主幹可以粗到兩尺以上,木材堅韌緻密,有很好的木紋。而那深扎地下的粗根,木質更佳,更耐蟲耐腐,所以人們伐樹後,仍不惜流大汗加以挖取。

如此優秀又普及的海棠木,造福瓊民多矣。大而言之,是造船、車廂、家具、建房乃至做壽板的上好材料。拿造船來說,最重要的結構件是龍骨,龍骨不結實,這條船就不可能經風浪。只要用上一棵合適彎度的海棠樹幹做龍骨,出海就多了幾分安全感。

(樂東縣佛羅鎮新坡村頭,高大的海棠樹)

往小裡說,舉兩件重要的常用之物——牛車輪和犁把,看看海棠樹的能耐吧。

海南最重要的陸上運輸工具是牛車,數量又以瓊西為多。大餅般的木車輪由三塊大厚板拼成,在瓊西南,車輪的首選材料就是海棠木。海棠木紋理交纏,甚難開裂,耐得住日曬雨淋,無懼粗重顛簸。砍倒一棵大海棠樹可製作兩副三副車輪板,大局就定了。過去用不起金屬的滾珠軸承,車軸是木材間的幹摩擦。人們就不時用海棠油進行原始潤滑,抬高車架,把兩三顆海棠籽仁直接放進車軸上。

農民耕田,少不了一張好犁。我有位認識了40年、在樂東農村長大的老朋友說:做犁把,海棠木幾乎無可替代。犁把必須有的那個胳膊肘彎,人工榫接由於工藝不易過關,常不耐用。只有海棠樹枝椏才足夠力度,吃得住牛勁。老友說,過去農人在海棠樹下歇息,常愛抬頭打量,發現有彎曲度、粗細合適的枝椏,就很高興。一支海棠犁把,可以放心使用好多年。

改革開放後市場活躍,海南曾出現過大量海棠木做的家具,很受歡迎。可惜,就是這種竭澤而漁的砍伐,把海棠樹逼向了絕境。

(牛車是海南田園詩時代的重器,翻拍自海南民族博物館)


除了木材和油燈,海棠樹渾身是寶,深深介入民生。

疍民船民,與海棠油同樣有緣分。海棠油可以代替桐油做船塗料;疍家女子所戴竹笠,做工考究,據說外面要刷上一層海棠油用以防水;海棠樹皮含多量鞣酸,又常用以染漁網。

海棠油曾被作為潤滑油使用。樂東縣城抱由鎮,是黎族苗族自治區(後改州)最初的首府,縣城的第一臺發電機,就曾用海棠油做潤滑油。據海棠灣的老人說,過去一些外地漁船泊進灣內鐵爐港,還喜歡取海棠油用作燃料。

海棠油是老一輩海南人的「日化」和「醫藥」寵兒。用土法可以將它製成肥皂,在油中摻入硫磺又可治瘡疥;用刀砍海棠樹皮,不久就有樹汁凝膠,這是農村用以治熱毒瘡癰的聖藥。像古埃及人最早知道使用蘆薈一樣,海棠油的卓越護膚藥效,海南人早就應用著了。

瓊崖海棠樹葉子又厚又大,有些地方愛用它墊著蒸餈粑。

海棠油極難吃,竟因此而派生風俗——由於婦女改嫁或做他人後娘,很不容易,所以海南一些地方,當事婦女在作這類決定之前,必須「吃下三滴海棠油。吃不了,就得打消這個念頭」。有位老婆婆回憶當年只吃了一滴,其苦澀便令她吐個不停,只好作罷。

老海南的文化盛事,與海棠油密不可分。最大的娛樂是看瓊劇。沒有大禮堂,白天日照強烈,演員和觀眾都受不了,所以舊瓊劇主要是「通宵戲」。《瓊劇志》載:自清中期開始,舞臺不再以點燃乾柴、椰子殼照明,而將海棠油「盛於陶器瓦盆中,用棉繩燈芯點燃,置臺前兩側」,大大改善了觀演環境。

(用海棠木造的壓榨海棠油設備,白沙河谷文化園藏品)

包裹著堅果的海棠成熟種皮,去掉薄薄的外衣就可以吃,甜甜的。樂東縣《新坡村志》說海棠樹「夏、秋開花兩次,每當開花,清香撲鼻。海棠籽熟了呈黃色,肉甜可吃。這個季節常常引來大批的蝙蝠和松鼠,爭吃其果肉。」肚子油水不足的山野孩子,也愛吃。

海南不少地名,就因海棠樹而來。

三亞市就至少有三處:一個是名震天下的「海棠灣」,原名「後海」。一個是崖城邊的「臭油街」,曾經有幾家專門賣海棠油的,現在地名已被淡化;還有一個是崖城西北5公裡的「海棠」村。

(三亞市崖城區古城的臭油街)

此外,文昌市南部重興鎮高鐵路邊,有村名海棠園。會文鎮煙墩墟西北1公裡許,有村名海棠巷。瓊海市東南數公裡崑山村、山輝村之間,亦有村名海棠園,瓊海市朝陽鄉西南萬泉河邊,則有小村名海棠坡。

相比之下,檳榔谷、椰子寨等,也就三兩個地名,恐怕都不如海棠樹的多。

(袁金華先生在展示壓榨海棠油時,需將海棠籽片放在這個篾包裡)


海棠油和海棠仁,一直是海南的大宗土產。清代和民國海南各種方志提到土產時,海棠油是必備項目。我朋友的父親,一位80多歲的老海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嘉積等地供銷社做財會工作,那也是海棠油的主產區。老人說,當時供銷社是把海棠油作為常規做帳項目的。

關於海棠油的榨法,《海南島志·第十八章》記載詳盡:

秋季將老熟之海棠果實摘下,用槌去殼,刨成薄片。刨片方法是以鐵刨套於長板凳一端,刨口向上,又用比刨身較大的一長方形木框置於凳面,將海棠仁投入木框內,上加小木板用手壓之,並在刨口上面前後推挽,將海棠仁刨成薄片,從凳之底面落下,以竹籮承之,曬乾舂碎,篩去粗雜,入木甑蒸之,然後用篾圍範壓成圓形,分別置木槽中,加楔迫之,油即榨出。每百斤幹肉約得油40斤,粕五六十斤。

(新坡小學校園內這麼大的海棠樹,估計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見過)

樂東縣白沙河谷文化園的袁金華先生,收藏有壓榨海棠油的整套海棠木機具。

1947年版的《海南島新志·第八章》提到:「(海棠油)年產量在(抗)戰前約358噸,現僅為160噸而已。以往除供給本島需要外,其輸出額亦達50萬噸左右。」這個記錄筆誤明顯,數百噸太少,數十萬噸又太多,但是至少我們知道海南曾有不少海棠油運輸出島。

可見,直至1960年代初,海棠油還有如此地位,後來才逐步衰落。

(走進畫面,向瓊崖桑梓之樹致敬)


曾經廣泛分布海南各地的瓊崖海棠,由於長年大量砍伐、極少有人種植,適生土地又多已被連片開發,已面臨滅頂之災,現存者百中無一。據說除了瓊山、文昌等地還殘留小片海棠林外,其它地方只有零星分布。市場上海棠木已經芳蹤難覓,大樹在日常視野中基本消失。

勞苦功高、憨厚樸實的海棠樹,在大開發中被「卸磨殺驢」了。

不過,海棠樹情結在老一輩中依然揮之不去,一些基層地方志也反映了這種記憶。比如樂東縣黃流鎮2005年版的《佛老村志》內,記錄了誰誰曾經在村裡種植了一百多株海棠樹,都成材了,只是後來陸續被砍光。鄰鎮佛羅,2003年版的《新坡村志》,也多處提到海棠樹:

據老一輩的村民說,新坡村原是兩多,一海棠樹多,直至解放後,還有大量的海棠樹,現在只剩下村委會和小學裡的那幾株了……

據了解,新坡村現存這十株八株老海棠也多次有人出高價收購,可敬村人一直堅持不賣。本帖照片,是2013年實地拍攝的,大樹應該至今尚在。

(瓊崖海棠的果實)

這是當代海南罕見的二人合抱大海棠。村頭的幾株,一律高大挺拔,樹冠下是本村固定的小市集,熱鬧的公眾場所;校園內的幾株則「株柯拳曲」,巨大的樹冠為培養下一代新坡人的環保意識,作著潛移默化的無聲解說。

抵近觀察這些百年老樹,感慨良多。現在交通方便,往尖峰嶺、鶯歌海鹽場遊玩參觀的朋友,不妨花點時間拐進新坡村,看看這批碩果僅存的百年桑梓。

海棠油並非永遠是灰頭土臉的。搖身一變,它就身價萬倍,以「伊諾菲倫油」的神秘玄妙名字,聞名於世。是名貴護膚精油,據稱每100公斤果仁,只能萃取出18公斤。自歐美興起以來,大受小資一族的追捧,小小10毫升的一瓶,唇膏大小,售價動輒就過百元人民幣。

不錯,這就是經過精煉的海南臭油——不,正式的歸類是「芳香油」,據稱以非洲馬達加斯加山脈生長的,最為昂貴。

願意花百來塊錢,好好體會一下醜小鴨是如何真變成天鵝的嗎?

海棠油的特殊藥理功效,老海南一直都明白,就是處方土些。現代科學證實,海棠油對人類皮膚有獨特的修補和保護功效,能治療燒傷、燙傷、潰瘍、溼疹、暗瘡、過敏等等,還有天然抗菌特性。最近還有報導,美國科學家從瓊崖海棠中開發出一種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相當好的「抗HIV」,也就是抑制愛滋病病毒效果。這個東東會不會是另一個「青蒿素」?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還有一說是,海棠油精煉後可以食用,而且風味不俗。每噸粗油,約可提煉出700公斤的食用油。

(三亞灣畔,海棠人工林初長成)


海棠可謂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它是強陽性樹種,極好栽培,種子落地自己就能萌發,粗生易長,樹、花、葉、果都很美觀。海棠很抗風,一般颱風斷倒率不超過5%,極宜作防風林。2005年9月的「達維」強颱風重創海南,致使全島停電,連桉樹都被大量吹倒。而海棠樹只是折枝斷葉,很少斷倒。

關於椰子檳榔,海南文人從不吝讚美之詞;但是海棠呢——已經淡出人們的筆尖口頭很久了,僅僅偶爾還活在老資格本土人士的閒談中。

海棠文化,真的那麼無足輕重嗎?

雖然海棠油絕跡多年,但我與中年以上的老海南聊起海棠,幾乎都立即得到熱切的反應,好像突然提起兒時的舊夢。可見海棠情結根基之深厚。海棠聯繫的民生事像,是海南古老民俗的一張生動名片,也是很多國家和地區「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無」的家園舊憶。

但是,老風俗已淡出生活多年,進入消亡階段。現在如果喊出,還會有反響。只要有了呼應,就可能形成流傳,不易湮滅。如果無人整理呼喊,不久之後,舊記憶將隨這輩中老年人陸續謝世而消失,人間不再有響應,此俗就算是最終湮滅了。

對海南這個古老的海棠之鄉來說,這太可惜。

不過,看情況十之八九是這樣。那麼——此篇圖文,就算是為瓊崖桑梓之樹致祭的一首輓歌吧!



本期作者多港峒客,1951年生於廣州,布衣。十年海南知青,返城十年國企,再下海經商。年過半百後漸悟歷史文化之可貴,遂投身學習與挖掘。在海南與部族兩翼,讀書行路,樂此不疲。唯望能為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略盡綿薄,足矣。


  作者更多精彩圖文,請點擊:



相關焦點

  • 瓊崖海棠油功效介紹
    海棠果的果核較大,內含白色果仁。二、瓊崖海棠油的萃取瓊崖海棠油的萃取要用上100kg種子才可壓取18kg的油,是極珍貴的基礎油。一種是浸泡在椰子油當中,室溫下也是凝固的。另外一種是冷壓獲得,呈現墨綠色,低溫下凝固。香彌谷的有機瓊崖海棠油採購於南非,天然無汙染,冷榨提取(成分完全不會被破壞)是漂亮的墨綠色(不注意看還以為是黑色)。
  • 瓊崖海棠精油的功效
    Tamanu 瓊崖海棠油瓊崖海棠(Calopwyllum inophyllum linn)屬藤黃科(Guttiferae
  • 瓊崖海棠是老一輩海南人忘不了的存在
    瓊崖人家將海棠木的果仁穿起來點燈照明、榨取果油做為燈油使用,可上溯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之久,難怪會有人說,苦油燈是千年來照亮瓊崖的那一盞燈!舊時代裡,為了取材和榨油,海棠木種植數量不少,海南各地鄉鎮裡就有不少是專門壓榨和售賣海棠油的作坊,靠著這個行當謀取生計,也能養活一家老小,可見往昔海棠油在民間照明和生活中使用的需求之大。
  • 天然植物基礎油:瓊崖海棠油
    熱帶常綠植物瓊崖海棠樹生長在亞洲、非洲和太平洋一些島嶼中,取其果實種子可以榨取出油脂。瓊崖海棠油被當地人作為藥物使用的歷史很悠久。近年來一些研究揭示了它的可能應用:▍傷口癒合、痤瘡瓊崖海棠油通常被建議用於疤痕癒合或傷口修復。2015年一項針對人角質形成細胞的培養實驗,發現該油可抑制20種需氧革蘭氏陽性菌(包括具有多重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兩種厭氧革蘭氏陽性菌(痤瘡丙酸桿菌和顆粒丙酸桿菌),揭示了它同樣在痤瘡治療方面具有潛力。
  • 瓊崖海棠油 ------- 植物油裡的戰鬥機!
    原產於印度的瓊崖海棠樹,經傳播,現在東南亞及波裡尼西亞都是它的主要種植區。 學名:Calophyllum inophyllum 科屬:金絲桃科 在東南亞及波裡尼西亞等地,利用瓊崖海棠籽實經冷壓所取得的油一直被當地的傳統醫術所廣泛應用。近代科研對醫藥類植物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科研結果證實了瓊崖海棠的藥學作用,它的治療價值也被更多的人所認知。
  • 芳香療法植物油學習 皮膚使者,瓊崖海棠
    瓊崖海棠樹也稱作塔馬奴樹,被視為上帝賜予的禮物,具有非常神聖的地位。瓊崖海棠(Tamanu oil)就是從這個果實中提煉出來的,它是天然的皮膚使者。 將瓊崖海棠果核在太陽下曬乾以後,只需要簡單壓榨就可提取瓊崖海棠油,其油的味道就看不到沒果子半點影子了,反而有一種烤羊肉串的香料味道,全身塗上它,絕對是有暖暖的被擁抱的感覺!
  • Dark Side Of Moon for dry skin——瓊崖海棠油 野薑花 痘印修復
    瓊崖海棠油也是非常稠厚的油,大比例入皂,又是一個速T的主,經歷了這次稀有油質接二連三的速T,我也有經驗了,火速入模,還是平平整整的切出來了,但是入模的時候皂液已經很稠了,所以肥皂裡面有不少小氣泡,大家看圖吧。
  • 開發南洋海棠,創業不易前景如何?
    【農業家內參】提供農業情報 公眾號ID:nongyejianc 新海南人、退伍軍人代玉寶立志開發海南瀕臨消亡的珍貴樹種南洋瓊崖海棠樹的價值,但是創業不易,
  • 《瓊崖文庫》出版 填補海南大型經典文庫之空白
    《瓊崖文庫》出版的首批八種十捲圖書。 張茜翼 攝  中新網海口4月22日電 (記者 張茜翼)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瓊崖文庫》新書發布會22日在海口舉行。  「瓊崖」是海南島的古稱,至今猶且習用。瓊崖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南疆、熱帶、海島、多民族等特色而璀璨古今。  《瓊崖文庫》是由海南省政府專項資金支持的重大地方文化出版工程,該文庫編撰工作自2014年正式啟動,預計用八至十年的時間,推出有關文獻資料約三百種。
  • 驚雷過後 回歸原點 ——時代風雲赤子的南溟情懷
    我選擇了徽州歷史作為主攻方向,先後在1965年和1979年兩次深入徽州民間實地調查,完成這最初的研究成果,耗費了十七八年。經過多年的浸潤和思考,我發現徽州教育發達,人才輩出,在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建樹。徽州的傳統文化人才猶如群星燦爛,散發異彩,同時又以富名稱天下,確實非同尋常。
  • 歷史罕見,颱風「納沙」「海棠」雙雙登陸我國
    隨著6號颱風「玫瑰」、7號颱風「洛克」、8號「桑卡」的相繼離去,第九號颱風「納沙」終於在7月30日登錄我國福建沿海地區,給沿海地區帶去大風大雨的同時,也為南方高溫的緩解著實下了一份力,隨後颱風胚胎99W迅速成型發展成今年第10個颱風「海棠」,緊跟「納沙」的腳步同樣在福建沿海地區登錄。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近年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國內外興起一股研究中國歷史的潮流,特別是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大一統格局,為世間獨有。文明的發源地亞歐大陸還有兩處地方與中國相似,一處是歐洲,在羅馬帝國後就再沒有統一過,各國民眾不得不經歷混戰不斷的漫長中世紀,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長達千年。
  • 開封第一高端民宿「海棠花語」
    在八朝古都開封,在宜商宜居的建業半畝園區,投資最大、佔地最廣、品質最高、景觀最美、文化最深,以世界級品牌標準精心打造的高端民宿「海棠花語」一經亮相,便驚豔了世人。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海棠花語」是開封市唯一一家擁有宋式園林景觀的高端民宿。 宋式建築的歷史活化連同宋代人文的歷史活化,使「海棠花語」的精神格局、精神氣度卓然獨立,進而一躍成為開封又一張城市旅遊、文化名片。
  • 《大魚海棠》: 遇見,就是奇蹟
    《大魚海棠》卻遭遇很多惡評,其實是一件詭譎的事。不管影評人有多少成熟而睿智的見解,最初的感動讓我堅持這樣的看法:如果你從未奢望一部國產動畫片,用中國人的思維和故事,唯美而嚴肅地談論生死、情義、愛情、承諾、痛苦、遺忘……不用道德綁架,無須販賣情懷,用心製作,情真意切。那麼,《大魚海棠》是一個選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