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矽這種東西,相信很多人都陌生,然而,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矽卻成了股市上呼風喚雨的一個神話,像國內涉及多晶矽生產的上市公司南玻A、天威保變、川投能源、樂山電力等等,只要沾了多晶矽的邊,幾乎個個都烏鴉變鳳凰,出現過股價連翻上漲的行情。多晶矽真的是一個利潤豐厚的金礦嗎?在這個產業背後,究竟又潛伏著多少秘密?我們的記者對國內目前產能最大的多晶矽企業進行了調查。
記者來到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負責1000噸生產項目的總工程師嚴大洲。
多晶矽作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工業原料,各地紛紛宣稱要上馬多晶矽項目,據統計,目前大概已在建的項目就有13家左右,然而中國多晶矽生產技術與國際先進的技術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徹底解決高能耗和環保問題,沒有相當的技術實力就涉足這一行業,會有一定風險。
多晶矽項目的無序上馬,實際上是嚴重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副產品回收方面需很高的工藝水平和技術風險,一旦管理不善,就會造成有毒氣體的洩露,發生爆炸,由於需要四氯化矽的企業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多晶矽企業的增長,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那麼多的四氯化矽,企業將受到環保部門的嚴厲處罰。
面對目前多晶矽無序上馬的狀況,中科院院士王佔國教授等在去年連雲港召開的中科院技術論壇上,已向有關部門呼籲,希望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多晶矽產業。
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嚴大洲:"多晶矽還原出來的尾氣,我們是採用幹法回收系統,把這個尾氣裡面的四氯化矽、三氯氫矽、氯化氫和氫氣,一個一個組份分開,然後返回我們系統使用,這個尾氣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回收的。
在工廠的一條明溝中,記者見到了像雪一樣的泡沫,這就是工廠最後排出的廢物,難道這會是劇毒的四氯化矽?
嚴大洲:"看著是非常雪白的,但是它是一種高純的二氧化矽,實際上是二氧化矽,二氧化矽大家都很熟悉,海濱砂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那麼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石灰石的一些渣,就是沒有燒透的這個石灰石跟它混合在一起中和完了以後,作為一個中性渣,最後用來填坑,用來鋪路都可以,沒有什麼汙染的。"
那麼中矽公司每年近萬噸的四氯化矽如何處理呢?嚴大洲告訴記者,2007年,他們20%的四氯化矽都回收處理,剩下的80%銷售給了下遊需要四氯化矽原料的化工廠,正在實施的工程要全部轉化為三氯氫矽和氣相二氧化矽,幾乎無外派廢棄物。記者在銷售部,見到了四氯化矽的銷售合同。
雖然中矽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閉環改良西門子技術,解決了1000噸以下多晶矽生產的環保問題,但作為中國多晶矽最權威的科學家之一,中科院院士王佔國教授,還是對國內大量上馬的多晶矽項目所可能產生的環境汙染感到擔憂,因為這些項目現有的技術並不能完全解決副產物的回收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佔國:"目前國際上絕大多數多晶矽生產企業都採用閉環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矽,這種技術基本上可滿足環保要求;但採用技術比較落後的非閉環的所謂改良西門子法的廠家生產多晶矽,不僅能耗高,而且必將(或多或少)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汙染。"
洛陽中矽公司和當地的環保部門告訴記者,洛陽中矽確實對多晶矽生產中產生的劇毒尾氣和副產品進行了回收;但另一方面專家又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技術還不具備根治汙染的能力。然而國內投資多晶矽正在成為一股熱潮,各方利益都希望從多晶矽上面淘出一座金山。
龍國柱是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隨著2005年12月,他的母公司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資金4億美元之後,巨大的財富效應讓中國太陽能概念迅速升溫,其後兩年內阿特斯、賽維LDK、天威英利等10餘家企業也先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而中國的各類中小型光伏企業更是遍地開花,龍國柱越來越感受到原材料多晶矽的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整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多晶矽,作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工業原料,預計中國未來幾年的總需求約為2萬噸,然而中國2006年的總產量才只有287噸。如此緊缺的產品遭到了下遊太陽能光伏企業的哄搶,價格從原來的20美元/公斤飆升到了300美元/公斤。
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望海龍告訴記者,多晶矽價格自2005年到現在就一路的飆升,到現在仍然在漲,即是這麼高的價位的話,仍然是有價無市,有市無貨。有的客商甚至都是把錢打到帳戶上排隊,但也可能要等很長的時間才能拿到貨。
多晶矽的財富神話開始在全國各地蔓延,各地紛紛宣稱要上馬多晶矽項目,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桐對全國多晶矽項目做了統計:中國目前準備或者宣稱要上多晶矽項目的大概有30多家,而已經在建的項目有13家左右。
與此同時,多晶矽產業也成為了不少地方政府十分熱衷的項目,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將多晶矽建設列為了"一號工程"。在目前節能減排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員把拉動快速拉動GDP的希望寄托在了多晶矽身上。
河南省偃師市委書記原文濤:"從目前多晶矽的價格來看,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確實很大,因為一噸多晶矽就賣到兩百萬以上,所以說一千噸的規模那就有將近20個億的銷售數額,那當然對當地GDP的發展,對工業的發展和GDP的增長會有很大的拉動作用。"
於是,一個個多晶矽建設的洪亮口號在中國響起:南玻集團5000噸多晶矽項目、通威集團10000噸項目、天威英利5000噸項目、愛信矽科技10000噸項目、亞洲矽業6000噸多晶矽、江蘇陽光4500噸項目……這些規劃的項目產能已經遠遠超出全球的需求,看到這些數字,洛陽中矽公司總工程師嚴大洲感到不可思議,上萬噸的企業應該到現在為止,全世界應該說不超過一家,除了漢姆洛克這一家,其他沒有幾家能超過一萬噸的,如果說一次做到一萬噸,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在中科院院士王佔國教授看來,這些多晶矽項目的無序上馬,實際上是嚴重的低水平重複建設。王院士告訴記者,歐美先進的改良西門子工藝已經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多晶矽生產的能耗和環保問題,然而目前這個技術對中國嚴格封鎖。就我所知,目前中國多晶矽生產除了中矽等公司在自主研發外,還有利用俄羅斯的多晶矽提純技術結合引進歐美的設備的廠家;但這些技術與國際先進的技術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徹底解決高能耗和環保問題。
記者:"現在這種多晶矽技術,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王佔國:"如果不採取這種先進的閉環生產方式和優化的工藝路線,那麼除造成環境汙染外,能耗高,成本高,難在國際競爭中取勝。"
然而就是這樣並不成熟的多晶矽企業現在卻成了許多上市公司眼中的"唐僧肉",多家上市公司染指多晶矽項目,並憑藉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場熱捧,然而,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桐卻對這些企業深表憂慮:有些上市公司它為了募集資金或者融資,它把這個項目作為一個融資的項目在做的也有。
製造太陽能電池還離不開多晶矽這種基礎原材料,換句話也就是說,抓住了多晶矽這個產業,也就能掐住整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脖子,正因為這樣,國際上對多晶矽生產實行了技術封鎖、市場壟斷,到目前為止,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多晶矽生產國,沒有一家企業宣布在中國建廠,更談不上轉讓技術,國內上馬的眾多多晶矽項目,實際上大多數都是低水平重複建設,並成為了一些上市公司融資炒作的工具,技術儲備不足,加上盲目的資本驅動,給這個產業帶來的不是福音而是禍根。
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國柱一直盼著中國的多晶矽產量能早日上來,這樣他們公司的進貨成本就會少了很多,但他也為現在上馬的多晶矽同行捏著一把汗,因為一旦供求平衡了,價格下落了,不少企業將會死路一條。
目前,洛陽中矽的2000噸生產線正在建設,今年底即可建成投產。而我國也有十幾家企業已經開工建設多晶矽的生產線,如果都按計劃建設完成,到2010年將有可能超過6萬噸,與此同時,國外多晶矽生產企業也在紛紛擴產、新建,預計到2010年多晶矽產能將達到10萬噸,是目前的3倍以上。在目前國內多晶矽企業同國外同行相比,沒有技術和成本優勢的情況下,勢必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
除了市場風險外,更讓王佔國院士擔心的是,投資多晶矽的大部分企業之前並沒有該行業甚至化工產業的背景,但卻描繪了一幅極為亮麗的投資前景,但事實上這樣的估計可能過於樂觀了,上馬一條1000噸多晶矽生產線大約需要10億元,而多晶矽對系統性要求非常高,不是單套,而是幾百套上千套設備相互配合才能做出產品,因為大量易燃易爆氣體的存在,所以對生產過程的安全要求很高,副產品回收方面也需很高的工藝水平和技術風險。
王佔國:"要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即成本低、質量高的產品,那樣門檻是很高的,因為它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對技術、設備和人才的要求都非常高,要精心設計、嚴格管理,各種人員的相互緊密配合才能做出高質量的產品;它不是一個簡單單一技術,一個一千噸多晶矽廠要投資十億多,這麼大的規模,除資金、設備外,還須要一個技術團隊,物理的、材料的、化學的和工程的人才都要有。"
然而,由於中國此前只有洛陽單晶矽廠和峨眉半導體材料廠兩家多晶矽生產企業,因此人才儲備遠遠滿足不了目前那麼多多晶矽廠的需要,一旦組建不起一隻實力過硬的技術和管理團隊,再精良的設備也將成為一堆廢鐵。
與此同時,環保風險將一直伴隨著多晶矽生產,因為一旦管理不善,就會造成有毒氣體的洩露,發生爆炸,另外,由於需要四氯化矽的企業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多晶矽企業的增長,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那麼多的四氯化矽,企業將受到環保部門的嚴厲處罰。
面對目前多晶矽無序上馬的狀況,中科院院士王佔國教授等在去年連雲港召開的中科院技術論壇上,已向有關部門呼籲,希望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多晶矽產業。
記者:"作為院士,你自己來講的話,你是對大規模的無序的上馬這些太陽能產業,持反對意見?"
王佔國:"對,我想政府應該出臺一些相關政策,如像多晶矽這樣的戰略資源發展政策等,一是要擇優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獨立自主的發展我國的多晶矽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嚴格限制技術落後的、高能耗和可能造成對環境嚴重汙染的企業盲目上馬,已經上了的項目也要限期改進工藝技術,實現閉環生產。"
半小時觀察:新能源不應掛羊頭賣狗肉
太陽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產業本來是一個值得人們對其充滿期待的陽光產業,但是這些產業現在卻危機四伏,令人擔心:一方面由於技術落後,許多新能源公司反而成了高汙染、高能耗的壞典型;另一方面新能源行業出現的這種只賣概念、不重實效、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局面,會嚴重危及到新能源這個領域的未來發展。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要遵守市場規律,新能源產業也不例外。在這方面,政府除了要對企業投入新能源研發進行鼓勵和支持外,還要加強技術支持和產業動態引導,以避免出現各種項目大規模無序上馬的情況出現。對於企業來說,如果只是為了利用新能源的概念撈一筆就走,甚至不惜對環境進行惡劣破壞,那麼這樣的責任缺失企業在市場上也走不遠、活不長。
(助編:xiaoyao)
光伏行業最新動態,請關注索比光伏網微信公眾號:solarbe2005
投稿與新聞線索聯繫:010-68027865 劉小姐:news@solarbe.com
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