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為科幻注入中式情感的表達

2021-01-16 千龍網

1980年出生的郭帆導演此次憑《流浪地球》一戰成名。此前,他導演過《李獻計歷險記》和《同桌的你》兩部電影。聊起《流浪地球》,他說,早在2015年的年中,當時中影領導找到他,希望合作拍攝劉慈欣的科幻電影,給出三個項目:《流浪地球》、《微紀元》和《超新星紀元》。郭帆想來想去,最終選擇了《流浪地球》,他覺得,在當時的條件下,其他的兩部電影很難拍出來,「做科幻電影是我個人的夢想,是從小就有的夢想。」

用集體主義取代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

劉慈欣的原著小說《流浪地球》是一部中篇小說,全文大概2萬字左右,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上,郭帆很早就看過,印象挺深刻的。

提起科幻電影,大家自然會想到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但郭帆在籌備的時候就感覺到,《流浪地球》要想拍成好萊塢式的科幻電影並不適合,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文化上的差異,「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方說《鋼鐵俠》,如果我們把《鋼鐵俠》的這個劇本翻譯成中文,拿同樣的錢用同樣的團隊,只不過把演員換成中國人,整個故事都不會成立,其實最大的障礙就是文化語境上的差異。」

首先,此前中國人還不太習慣於講科幻這個東西,或者說對科幻沒有特別明確的概念。其次,只有一個國家有了一定的國力之後,才可能去拍科幻片。如果是比較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去拍科幻,觀眾不太會相信,不相信他們那個地方所構建的科幻世界。好在中國現在國力強大了,所以才可以去做。但我們也有一個語境的限制,就是目前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經常會看到在美國的電影裡面,他們去拯救世界的時候是無所顧忌的,他們的軍隊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但是我們不可以。」如果按照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邏輯拍攝,觀眾會懷疑,你們憑什麼呢?所以在改編《流浪地球》的時候,主創們就寫了一群普通人去救援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我們沒有超級英雄,靠集體合在一起的團結的力量去完成救援。」郭帆覺得,集體主義在中國特別容易被理解,「所以我們通過這個去克服文化層面語境上的困難」。

再次,在價值觀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很大。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中,經常會給到星空大海的鏡頭,「但中國人不太習慣於仰望星空面朝大海。我們更多的是往下看,我們熱愛腳下這片土地,我們更喜歡腳踏實地的生活。畢竟我們是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演化而來的,不像當年的英國,因為英國沒有足夠的土地,也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他們永遠在尋找新家園。」

寫了100年的地球編年史構建世界觀

在電影的美學上,《流浪地球》也不是照搬好萊塢西方式的科幻電影模式。「還是拿《鋼鐵俠》舉例,如果『鋼鐵俠』摘掉了面具,觀眾發現是王寶強會覺得怎麼樣?觀眾一定會有很強的違和感。」為了消除這種違和感,劇組在做設計的時候,都會想到更多符合中國人審美的設計,郭帆記得有一次跟美術指導講,影片中一定不要有緊身衣,因為他覺得穿緊身衣會很怪,特別是女孩。「我們看到漫威電影中斯嘉麗·詹森飾演的『黑寡婦』穿上緊身衣後,觀眾覺得她就是性感漂亮的黑寡婦。但如果很多中國的女演員穿上之後,就可能很不像回事兒,所以我們儘量少用這些習慣性認知的科幻元素,把這種緊身的東西全都去除掉了,儘量在設計上找到符合中國審美基調的東西。」

對於《流浪地球》,有時候連郭帆自己都不太好定義,「因為有劉慈欣,我們不用講它就一定是科幻電影,但你具體說它是不是美國式的科幻,或者是別的什麼樣的科幻,這個類型又是屬於哪一塊,我不太好定義,因為我也沒有見過。」

《流浪地球》花了兩年的時間來籌備,在郭帆的眼中,每一個環節都是挑戰,從一開始做世界觀的設定,到開始完善劇本,做概念設計,包括美術設計,大型置景,跟演員聊,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挑戰跟難度。

《流浪地球》裡邊幾乎所有的場景道具,沒有哪件是可以直接買到的,都需要設計,做大量的設計。其中電影中的世界觀就是設計最開始的部分,要重新建立這個虛幻的科幻世界,因為有了太陽的危機,世界構成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政治、經濟、文化都要做重新的梳理,甚至到最後人類要吃什麼,穿什麼?我們的立法有沒有變化?每天是不是還是24個小時,我們沒有了白天,沒有了黑夜怎麼生活?所以這些東西都要去重新想。為此,主創們編了大概有100年的地球編年史,但這都是假的。「有了這些東西,才可以構成這個電影中的世界,才能讓觀眾去相信電影中的故事,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去做劇本的開發。」

行星發動機參考了張衡的地動儀

電影中,一萬座噴射高度為萬米的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踏上了2500年的未知航程,這是一個恢弘壯麗的科幻設想。尤其是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如何設計出讓人震撼的畫面。主創們絞盡腦汁,最終選擇了蘇聯重工業的美學原則,這種視覺風格具有粗糲的力量感,很符合電影中那種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集體主義的精神內核。

影片最終參與拍攝的人員高達7000人,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公司特效鏡頭的完成量佔到了全片75%,主創人員全部都是中國人。加上投資方和原著小說都是中國人,可以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該片的概念藝術指導張勃曾經在採訪中透露,影片中的行星發動機的造型就參考了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廓形,將之與現代火箭推進器的內部結構結合起來,最終設計出影片中恢弘造型的行星發動機。

其實除了恢弘的視覺畫面,科幻電影還講述一個反映人類自身境遇的情感故事,這是打動觀眾內心的重點。郭帆說,《流浪地球》的情感內核就是一個「愛」字,「這個愛是泛指的一個愛,包括親情、愛情、友情。我是希望這個片子呈現出來一種感受跟氣質,讓人與人之間少一些爭鬥,少一些懷疑,多一些信任,多一些互助。你還會看到這個片子裡面,沒有什麼真正的壞人,沒有什麼真正的反派,我們所有敵對方幾乎都是天災或者是既定的電腦程式,我們只是假定了一種關係,就是我們可以團結一致去解決問題。」

特別喜歡團隊感的東西

郭帆說,因為自己是獨生子女,所以特別渴望團隊感,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身後能夠站著一批兄弟們幫助你支持你。「我相信很多獨生子女可能都希望這個,因為從小感受到更多的是孤獨,所以我特別喜歡團隊感的東西。包括之前拍《同桌的你》裡面,你也會發現好多人會形成一個團隊,形成一個合力。」影片中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吳孟達飾演的劉培強老丈人韓子昂、屈楚蕭飾演的劉培強的兒子劉啟,祖孫三代人的關係讓人動容。郭帆說,大多數中國父子的情感,就跟故事裡面很像。父親在家裡面永遠是威嚴的一個象徵,永遠是不太說話的,但是父愛是真切的。在關鍵時刻都是用於自我犧牲的,這是中國式父愛的偉大之處。

現實中,郭帆的兒子也4歲了,為了拍攝電影,這4年父子很少見面,「之前不理解,我老覺得我爸是我的敵人。但是當我成為父親之後,我才能夠理解父愛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這個情感就是最普通的中國式的父子關係。」

給地球安發動機,把地球推出去。這個想法有濃鬱的中國特色,是中國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它不是簡單的一個家的概念,同時還衍生出來的就是人,很多人合力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構成這個家,從一個小家變成一個大家。所以我們要帶著家走,要帶著我們的土地和我們的人民。」

《流浪地球》是郭帆的第三部電影,他覺得,自己拍第一部的時候,覺得好像會拍電影,但越往後越覺得不會拍。越來越發現有很多東西不是自己想得那麼簡單,「對於電影來講,我是剛剛起步的一個,跟《流浪地球》很像,就是一個小嬰兒剛學會走路的樣子。」

對於《流浪地球》,他誠懇地說,「我希望你們能夠看到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慢慢地成長,成長為一個少年,像電影中的劉啟一樣,抬起頭向上看。」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做客《今日影評》:強大祖國哺育優秀科幻
    紐約時報以《中國電影工業終於躍入「太空時代」》為題對電影做出了專題報導,表示「中國作為科幻電影後來者的局面即將發生改變」。在《流浪地球》中,中國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2月8日,《今日影評》特邀《流浪地球》導演、編劇郭帆帶領觀眾共同領略「中國表達」給科幻電影帶來的獨特情懷。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中國科幻」帶著家逃離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在《流浪地球》電影之前,「郭帆」這個名字並未被太多人知曉。因此,對於郭帆能否拍出中國的第一部「硬核」科幻電影,不僅觀影大眾對此持懷疑態度,連郭帆也承認,當時投資方、製片人,甚至他自己都在質疑——這也是《流浪地球》製作過程中的最大壓力。「在(電影製作)這4年中,覺得特別像在跑馬拉松,不斷地奔跑,同時還看不到終點線。
  • 專訪《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科幻電影的土壤是這個時代
    一向挑剔的豆瓣網開出了8.2分;知名電影學者、北大教授戴錦華稱,「中國科幻元年在2019年開啟,這部電影向我們表明——中國電影工業的水準上了一個臺階。」《紐約時報》亦稱其為「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
  • 《流浪地球》口碑持續走高 科幻之火生生不息
    郭帆導演Mike隋互動 導演郭帆主演Mike隋兄弟情深 師生送上「星海」科幻之火生生不息《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主演Mike隋現身長春站,隨著《流浪地球在談到影片創作和拍攝初衷時,郭帆導演講述到:「做科幻片是我從小的夢想,當有機會拍《流浪地球》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希望竭盡全力將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科幻呈現在大銀幕上,證明給大家看,我們中國有屬於自己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從籌備到拍攝歷經了四年多的時間,這個過程異常辛苦。
  • ...郭帆導演金雞電影節重磅官宣電影《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
    活動現場,「中國科幻第一人」、電影《流浪地球》的監製劉慈欣,與電影《流浪地球》領銜主演吳京錄製視頻向郭帆導演「催更」引現場笑聲不斷。除此之外,2021年大年初一即將上映的電影《人潮洶湧》劇組集體驚喜空降,監製劉德華、製片人張寧、導演饒曉志、領銜主演劉德華、肖央現場為導演郭帆加油助力,電影《人潮洶湧》領銜主演萬茜通過一則VCR送上對郭帆導演和電影《流浪地球2》的真摯祝福,兩個劇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有著濃濃的情誼。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新技術帶來無限可能
    可以說,電影《流浪地球》的面世不但創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也讓該片導演郭帆更加堅定地相信,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有無限可能性。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中,《流浪地球》摘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作為今年春節檔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影片,《流浪地球》以其獨特的科幻視覺呈現,展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被業界看作填補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空白,是中國電影在縮短與好萊塢電影工業差距上邁出的堅實一步。由此很多人說,2019年是中國科幻片的元年,但郭帆認為,一部《流浪地球》,還不足以確立中國科幻片的類型,「我們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總結經驗。
  • 郭帆新片立項公示 暫定名《宇宙探索編輯部》
    1905電影網訊日前,在國家電影局最新一期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的通知中,由「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備案的項目《宇宙探索編輯部》引發人們關注。從項目名稱來看,《宇宙探索編輯部》似乎是一部科幻題材電影。
  • 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及未來圖景——影視所舉辦第23期影視大講堂
    本期大講堂的主題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及未來圖景」,邀請電影《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擔任主講。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韓子勇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大講堂。影視所所長丁亞平研究員主持本次大講堂,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研究員及影視所孫承健研究員、秦喜清研究員、張曉龍副研究員、青年畫家塗少輝等參與對話。
  • 哪吒超越小破球成為票房第二,導演郭帆給哪吒帶上太空人頭盔
    別害羞,評論區大聲告訴文文)大家來看一下,這張圖應該是還沒有畫完,畢竟哪吒雙手插兜,只是隱約看見一隻手,另一個手要麼是還沒畫,要麼是被遮住了;頭戴太空人頭盔的哪吒,面露著惡魔般的招牌是微笑,是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為哪吒畫的。
  • 吳京首演太空人 助力中國科幻電影
    由劉慈欣原著改編,郭帆執導的冒險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近日曝光最新貼片預告。這支長度為30秒的預告,畫面為吳京飾演的太空人,和俄羅斯籍的同伴一起在空間站執行任務。《流浪地球》是吳京和郭帆導演的首次合作。
  • 3.4億 4年 7000人 11000張圖…《流浪地球》能開啟中國科幻元年嗎?
    另外,北京文化曾在2017年公告稱,向《流浪地球》投資10750 萬元,其中製片成本為 7250 萬元,墊付的宣傳和發行成本不低於 2500 萬元、不超過 3500 萬元。之後,導演郭帆的公司也對影片投資3000萬。吳京的登峰國際雖未透露投資額,但其排在郭帆之前,投資額應在3000萬至7000萬之間。
  • 英文寫作中有哪些常見的中式英語表達?
    對於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制約寫作提升的原因除了閱讀量不足和缺乏邏輯思維訓練外,還有中式英語問題。什麼是中式英語?中式英語有哪些表現?怎樣減少中式英語現象?希望這篇文章在回答以上三個問題的同時給你帶來啟發。
  • 影評丨《流浪地球》會不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而之前中國硬科幻電影誰也沒有拍過,還是一張白紙。"流浪地球"能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前提是,我們已經有了足夠有深度、能與世界一流的科幻小說比肩的中國科幻文學。從愛情婚姻到哲學藝術再到陰謀論與政治,科幻小說真正的內核是人文,而科幻只是外殼,而故事才是一切敘事藝術的靈魂。小說和電影是不同的文藝載體,但影片中的"硬核科幻"外殼裡依然包裹著可以無限探究、深挖的"柔軟而複雜的人性",這種人文性,體現為影片中的愛與忠誠、矛盾與和解、流浪與團聚等主題,足以讓觀眾產生共鳴、流下熱淚。
  • 情感的普遍表達!
    每天,我們都會花費大量時間來見證他人的情感,解釋這些信號可能意味著什麼,確定如何應對和應對我們自己複雜的情感體驗。心理與研究的情感情緒也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話題,研究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來理解情緒的目的以及關於情緒發生的方式和原因的理論。研究人員還從情感的實際表達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導演郭帆在電影上映前接受新華網採訪,直言拍攝《流浪地球》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信任,「他們都在懷疑,憑什麼是你來做這件事?你有什麼能力?你需要去證明自己,獲得信任,那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其實被質疑的不僅僅是導演郭帆,還有中國科幻電影。在電影工業裡,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代表著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
  • 陳思誠這部新片,將迎來大銀幕上的科幻盛宴!
    郭帆更是憑藉《流浪地球》一片,拿下了第32屆金雞獎最佳影片,以及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一舉成為中國科幻電影領軍人物。例如《超時空同居》電影裡,同一空間但不同時間的兩個人相遇了,影片顯然對時間摺疊等概念沒有興趣,它想表達的是男主角的變化,即對於人是否會隨著時代、社會而隨波逐流的討論。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騰訊影業副總裁陳洪偉表示,最重要的還是正心正念的回到創作本身的規律上,是不是它是一部好的作品,取決於作品本身的情感表達,戲劇結構,故事的張力,能呈現技術的實現度,不要過分追求盛行的電影類型。科幻作家、《北京摺疊》作者郝景芳則認為,如果能夠做到既具備新奇的科幻設定,又有讓中國觀眾內心產生共鳴的故事內核,就有成為受歡迎的科幻電影的基礎。
  • 《流量地球2》定檔,吳京吐槽郭帆不給片酬,67歲吳孟達回歸難
    近日,在金雞百花電影節活動上,《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正式宣布將啟動《流浪地球2》的拍攝計劃,在經過了兩年的思考和前期創作後,郭帆也表示《流浪地球2》將在2023年的大年初一正式上映。消息一出,社交媒體上可是炸開了鍋,科幻迷們更是期待不已,《流浪地球》作為狂攬了46億票房的大ip,不僅口碑票房雙豐收,更是被譽為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作品。其實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初,吳京和吳孟達的參演也為整個影片拉動了不少的票房,所以在《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後,網友們除了開心之外,更加關心第二部是否依舊是原班人馬。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手繪太空人版哪吒 帶上頭盔好可愛
    電影《流浪地球》創造了國產科幻電影的最高票房,作為這部電影而言,大家看重的是吳京和趙今麥的演技,那麼作為導演的郭帆來說,更是以謙遜的態度連來面對這一切。目前在票房中最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也突破了46億的最終票房,而對於這部電影來說確實受到了各方的猜測,當然還有同行的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