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熱線12月12日消息,昨天(11日),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共同主辦的上海市健康大講壇暨第39屆解放健康講壇在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廳舉行。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和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共同圍繞「音樂治療人生」這一主題進行分享,解讀音樂的力量。
活動上,孫時進分別為現場舉手的觀眾和孔祥東完成了「人體成橋」的催眠實驗,當孔祥東等按照孫時進的口令進入催眠狀態後,可以呈現出頭和腳各搭在一把椅子上,而中間部分身體卻完全懸空成橋的狀態。此時,孫時進穩穩站立到被催眠者懸空部分的身體上,全場掌聲雷動。
(孫時進正在催眠孔祥東完成「人體成橋」)
醒後,被催眠者均表示,自己當時是意識清醒的,但卻完全集中注意力去跟隨口令完成催眠實驗。孫時進表示,自己和被催眠者此時的注意力和想像力高度集中,它的成功其實在於人與人之間愛與信任的關係。
(孔祥東現場演奏)
在現場,孔祥東也特別向現場觀眾拋出一個問題:「開心是保持健康的良藥。可是如何讓自己開心?」在他看來,保持心情舒暢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能打開心扉,張開耳朵,學會聆聽。音樂是什麼?從繁體字形上看,「樂(樂)」只比「藥(藥)」少一個草字頭,可見,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能起到藥物治療的作用。
孔祥東表示,人生總有起伏,人的心情也會有波峰波谷,沉浸到音樂之中可以幫助人產生心情的拐點,從消極走向積極,實現底部反彈。
那麼,音樂可以治療什麼?孔祥東認為,音樂可以幫助人們治療目前醫療手段有限的心病。音樂無法用語言形容,但卻是最真實的存在。當人們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而又無處可說時,音樂就是最好的「朋友」。有研究表明,音樂對人的肢體、大腦都能通過共振來互動,這對健康是有益的。
有人問:「我不懂音樂怎麼辦?」孔祥東給出的答案是,音樂不是知識,它是生活的必需品。音樂可以帶給人希望、溫暖、撫慰、歡笑,甚至是憂愁。無論是古典樂,還是交響樂,或是流行樂,只需要去享受人類音樂所帶來的美好,不要試圖用過多的文字去分析音樂。
學習音樂就是學習如何去愛。孔祥東在講壇上邊演奏鋼琴邊演講,他呼籲大家發揮想像,在生活中去學習音樂。音樂是瀰漫的,音樂無處不在。在超市裡,收營員可以用二維碼掃描器合奏美麗的樂曲,只要有心,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音樂的發聲體。心靈的創口需要用愛來癒合,而音樂就是心靈的創可貼。無論年齡、性別、國籍,音樂都是人們慰藉、安寧情緒的特效良方。
(孔祥東臺上分享)
據悉,講壇現場還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助理研究員、中級心理治療師劉樂,上海嘉會國際醫院醫生部主治醫生杜曉嵐等作為互動嘉賓,和兩位演講嘉賓一起分享了音樂治療和心理康復的故事,為觀眾答疑解惑。主辦方表示,音樂是美好的,充滿愛的事物,它能豐滿人的精神世界。當心理遇上障礙時,要勇於嘗試,拋除恐懼,去探索、發現未知的自己,不斷尋找精神的家園,就會發現人的潛力無比巨大。
(互動嘉賓分享)
(講壇現場,觀眾熱情「爆棚」)
本文來源:上海熱線 作者: 責任編輯:豬柳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