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道》到《天幕紅塵》:認識實相的七種思維模式

2021-01-07 老郭聊彷徨

豆豆有三本書,但我只看過這兩本,事實上,能高度體現豆豆思想的也是這兩本書。反覆看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將書中的觀點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不爭而爭。

韓楚風在丁元英的介紹下,主動退避二舍,避免了和兩位副總的直接競爭,最後勝出的是卻是韓楚風。

丁元英對韓楚風說:你辦事老總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關心的不是老總裁的遺囑,而是利潤。同時,這裡還有一個資歷問題,對你也是一個潛在的障礙。退一步,讓兩個副總裁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讓他們去內耗,等他們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候,企業必然會蒙受損失,此消彼長,有個比較。當董事局看清楚誰是爭權的,誰是幹事的。自然就眾望所歸了,你才有可能樹立真正的權威。否則,你一登上拳臺就會促使他們先結成聯盟,你很可能是第一個犧牲品。

韓楚風:他們要是不內耗呢?

丁元英:這是文化屬性,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這是典型的傳統思維模式。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傳統文化中通常所謂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道理。

二:見利不忘義

在音響交易會上,格律詩以原售價的一半的價格低價銷售音響,對樂聖形成了沉重打擊。

樂聖提出天價賠償。

在接到起訴通知書之後,葉曉明、劉冰和馮世傑提出和解,但樂聖不同意,於是三人逼迫歐陽雪退股。將全部壓力轉移到歐陽雪身上。

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以利。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道義,將全部壓力壓在一個女人身上,很顯然是不義之舉。

當三人抽身而退之後,劉冰卻厚顏無恥的留在公司。更甚的是,在看到官司打贏之後,樂聖被迫和格律詩合作之際,劉冰為了一己之私,竟然拿著丁元英提供的資料要出賣格律詩。最後的結果,葉曉明一無所獲,劉冰在絕望之下跳樓自殺。

相反的事情發生在另外兩個人身上。歐陽雪在巨大的訴訟壓力下,接受了三人的退股,自己承擔了所有的壓力。官司打贏之後,公司價值大幅上漲,她贏得了巨額回報。

肖亞文挺身而出,在訴訟之前冒著風險接收了格律詩的大部分股份,雖然他非常相信丁元英,但也存在萬一的風險。不過,最後她成為了大贏家,成為了格律詩的掌門人和主要控股人。

葉曉明、劉冰等人因見利忘義而失敗,相反,肖亞文和歐陽雪之所以最後成功,則是因為見利不忘義。

三:如實觀照

你的前途在哪兒?就在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

覺悟天道,是名開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雙天眼,一雙剝離了政治、文化、傳統、道德、宗教之分別的眼睛,然後再如實觀照政治、文化、傳統,把被文化、道德顛倒的真理、真相顛倒過來,隨便你怎麼寫怎麼拍都是新意和深度,這就是錢,就是名利、成就、價值,隨便你說的什麼。

在天道裡,只有丁元英能做到如實觀。而其它人則只能被表象迷惑,無從得知真相。

如實觀照通俗地來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然而芸芸眾生,受欲望左右,常常被表象所迷惑,無法看到本相本質。

如何才能做到如實觀照?

脫離個人的好惡、利益和立場來看事物,這才有可能看清楚真理真相。人人都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這些都受到人性的影響。

在天幕紅塵裡,有這樣一個情節:

老九說:手擀麵比機器面好吃,這是不是路?

葉子農:那我給你手擀一個試試。

老就說:你這不是抬槓嗎?

葉子農說:這不是抬槓,你不能說我的手就不是手。說手擀麵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麵條很方便,但是我們說它有漏。

實相是什麼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麵團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總之只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麵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用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於你需要哪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擀麵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裡,你這個好吃的麵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係數就很困難。

這是一個場的世界,有多少立場就有多少觀點、主義。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出離立場的觀點在立場的圈裡沒地方立足的,因為沒有場可以讓你立。

在天道裡,丁元英說,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那時候他還希望能打開天眼,讓他們得知真理真相。

但葉子農在這個問題上,思考的更加深入。他明確指出眾生不只是好惡,同時也是利益、立場的。他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而他們之所以願意相信某些東西,是因為這些東西給了他們一個美好的承諾。

人們要的是好處和利益,所以你必須給他們承諾,並且兌現。

四:出離

張志成問:你研究馬克思主義,怎麼去上佛學院了?

葉子農:困在境裡出不來了,串門兒找個解,其實跟喬治犯的是一個毛病,佛家講無所住,不講唯的,那就應該有他不唯不住的道理。

張志成又問:找到了嗎

葉子農:就倆字,出離。一年學了一個字兒。

什麼是出離?又如何出離呢?

戴夢巖準備在巴黎開一家時裝店,並且告訴葉子農,上次和他一起逛街她很受啟發,店名她都想好了,品牌定位就是風情女人、品味女人,聘請設計師按她的理念設計,經營自己品牌的極品女裝。

葉子農在紙上畫了兩道豎杆,間隔五六釐米,說:境界是一個表達狀態的區間,兩邊為界,界內為境,不可能揣做這邊扔了那邊,是本一的。如果不賦予它具體的內容,這個表達工具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風情女人咱就不說了,連性這一境還沒有出離呢,不然她風情個啥?品味女人,沒品沒事,一品就露了俗,對治俗的一境,你還有可能扔了俗嗎?只要不出離雅俗,你還有可能不土嗎?

葉子農在兩道豎杆旁邊又畫了兩道豎杆,兩道外杆的間距更大了,又從起初兩道豎槓的小區間畫出一個箭頭進入大區間,說:出離,在這事上講就是不屬於雅俗的判斷了,進入了一個更大區間的屬性,屬於平常與不平常的判斷,極品女裝是啥我不知道,論可表達可操作的起碼也應該是出離榮華的不需吧。出離榮華不是沒有,是不屬於。浮華散盡也不可能是你,是窮光蛋,什麼叫定位?定位就是排他,就是不能擱哪兒都行。

戴夢巖:如果再出離呢?

葉子農:那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不是你的事了,無礙故不說。

戴夢巖:平常?那極品女人就什麼都不需要了嗎?

葉子農:暈。什麼都不需要了你衣服賣給誰啊?她需要讓別人知道她什麼都不需要,你得給她找一個比榮華富貴更高的,是俯視榮華富貴的,你不是賣衣服,是頒發身份,把牌子改成「浮塵散盡——你是你」,貼塊牌子,你這就算開光了,凡是敢進你店的,都是準備拋頭顱灑熱血的,而你,也必須賠得起,撐得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這個境界決定了人的價值行為取捨。但人的境界並非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有的在不斷提升,也有人不斷在縮小。

有時候困在一種境界,一個觀點裡,出來不了,那就需要出離。這種出離就是站在更高層面上看問題。這也是一個境界層次不斷上升的過程。

《天幕紅塵》是天道的進一步深化思考。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提煉。中國文化注重一個修行,修行就是不斷突破自身認識的局限,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們都知道,天會下雨。如果要問,天為什麼會下雨呢?因為有雲層。

再問,為什麼會有雲層呢?因為氣流帶著水蒸氣在運動。

再問,為什麼又會有氣流呢?因為陸地和海洋之間之間存在溫差,所以會導致熱力循環。

繼續問,為什麼會存在熱力循環這種現象呢?因為地日關係,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導致的。

再問,為什麼地球會公轉呢……

每一個層面的問題,都是由更高的層面所塑造和導致。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思考更低一級的層面,那麼就根本無法解決更低一層的問題,甚至都無法理解。也就是說,如果做不到知其所以然,那麼很可能也做不到知其然。

如果試圖以更低層面的現象,來解決更高層面的現象,自下而上的來應對更高層面的問題,在道家思想看來,那就更不可能了。

管仲說,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五:不唯不住

張志成問:你研究馬克思主義,怎麼去上佛學院了?

葉子農:困在境裡出不來了,串門兒找個解,其實跟喬治犯的是一個毛病,佛家講無所住,不講唯的,那就應該有他不唯不住的道理。

繼續來分析這段話:

金剛經講無所住而生其心,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有很大不同。

歷史經過檢驗,已經證明,唯物主義並非絕對真理,一切都在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既然唯物主義不是,那麼唯心主義同樣不是。不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唯,一個唯字就說明一切。唯就是住,住就是非。

金剛經上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壇經也說: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系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如果說唯物主義,那麼所思所想又何從解釋?如果說唯心主義,那麼客觀世界又憑什麼存在?

所以說,即非唯物,也非唯心。

老九見葉子農拿著一個臺卡看,臺卡上只有四個字:寧靜致遠。就坐過來問:我這是轟炸式教育,咋樣?

葉子農笑笑,說:這個,你得問山裡的老太太。

老九問:啥意思?

葉子農:人家寧靜了一輩子,你看她致遠了沒有,她要沒有,你就甭惦記了。

老九說:寧靜說的是心,是平靜的心。

葉子農:平靜的心作為果存在是有條件的,取決於你的覺悟和認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由不得你可選可控。真寧靜了,就真了無明了,也就沒什麼致遠致近了。

老九:這可是名言啊

葉子農:所以才有依法不依人一說嘛,句句是真理的那還是人嗎?

老九:那我咋辦呢?

葉子農:暈!你不知道的名言多了,你還不過日子了?踏踏實實過你的日子,有啥問題解決啥問題,做好當下條件可能的事,甭想什麼致遠致近。你還有可能不活在條件的可能裡嗎?不可能。人還缺出人頭地的心嗎?摁都摁不住啊,能少點妄想就不錯了。

老九是開麵館的,臺卡上的內容和產品無關,卻試圖教育或者說感染食客,葉子農對此並不認同。

這種不認同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對寧靜致遠這個概念本身的不認同,在葉子農看來,致遠是果,寧靜是因,但這個因是有漏的,不究竟的,所以他不認同。

寧靜真能致遠嗎?大部分人會說是的,能致遠。但真的能嗎?這其實也是條件的可能,要看對象,住在深山裡的老人寧靜了一輩子,沒有幾個人知道,但也沒能致遠。

另外一個是對老九採用這種形式不認同,葉子農認為他過於形式化,唯名言,落入了教條主義。寧靜致遠確實是一句好話,但對一群來吃麵的人講這個,有意義嗎?能讓面變得更好吃嗎?能讓他們多吃一碗麵嗎?

葉子農告訴老九,好好做手擀麵,合理地價格和商業模式才是麵館成功的關鍵,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還是不要搞了。

應無所住,不唯不住。

六:因缺有需

於是戴夢巖繼續看衣服,看到一件女休閒裝,說:這件挺洋氣的。

葉子農說:你土嗎?

戴夢巖一愣,問:什麼意思?

葉子農說:不土你洋什麼?

戴夢巖憤憤地看了他一眼,往前走,又看上一件衣服,說:哇,真的很富貴。

葉子農說:你窮嗎?

戴夢巖這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然後摸著衣服說:還特別顯得年輕。

葉子農說:你老嗎?

戴夢巖這次是真急了,壓低聲音確實憤怒地說:你什麼意思?你想逼死我啊?我故意這麼說的,看你還能說什麼?

葉子農說:因缺有需,無論是時尚的、年輕的、尊貴的、都是賣給需要它的人。問題是你需要嗎?你老嗎?窮嗎?

戴夢巖說:要是這樣,那我以後還怎麼買衣服啊?

葉子說:因缺有需呀,看你缺什麼了,所以服裝才會有那麼多風格。

有缺才有需,無缺則無需。

不知道缺什麼,自然就不會知道需要什麼。市場經濟講供需平衡,這是一個很基礎的理念,但又是最根本的理念。

因缺有需,有點類似木桶理論。

決定桶能裝多少水的,其實是桶最斷的那塊板。找到短板,彌補短板,桶的容量將提升得最快。

戴夢巖不土不窮不老,自然就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花精力,她缺的是什麼?是境界。

受葉子農的啟發,才有了戴夢巖後來的覺悟「浮華散盡——你是你」,這個超越了土和洋、窮和富、老和少的認識,他要面對的客戶群就是這些人。

這群人和戴夢巖一樣,不缺錢不缺青春不缺美貌,缺的是把這一切告訴人們。

隨便說一句,戴夢巖算是天之驕女,但當葉子農出現在她面前時,她看到了另外一種人生,她原來的價值觀動搖了,於是她緊抓著葉子農,想要弄懂這個人,以及這個人背後的世界。

從因缺有需的角度考慮,葉子農身上確實有戴夢巖需要的東西,但相反的關係卻不成立,所以註定兩人無法在一起。

七:見路不走

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多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神道並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沒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那咱說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如來是啥呢?這得從因果律說起。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這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麼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說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裡說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一樣的,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

不往左看,不往右看,只看市場、顧客,只看你自己條件的因果。不以新舊論,不以跟別人一樣不一樣論,只以有效論,有效與否是唯一的取捨標準。凡左顧右盼的,大多是不清楚內在因果的,學個形,漏其神,很危險。人家的成功有人家的條件,人家的條件不是你可以悉數複製的,精髓不是學來的,是悟出來的,人家的內在因果不是你從外表看一眼就能具備了。

如果說從遙遠地救世主到天幕紅塵,最核心的觀點是什麼?那就是見路不走。

遙遠地救世主裡文化屬性過於玄虛,無從把握,而到了天幕紅塵,基本上算是到了返璞歸真,言簡意賅。提出了實事求是,即見路不走。

理解了實事求是,未必就能做到。而見路不走的可操作性則強得多。

見路不走,首先是要見路,其次是見路非路,然後是見因果,這樣才能做到見路不走。不要望文生義,拿著見路不走就跑,那樣的話,就會像羅家明一樣,害人害己。

20萬人推薦的好書,不管您是經商,創業者,還是學生,勞動者,這本書都有值得你借鑑的地方,點出您的迷茫,破除您的煩惱。現在下單還有優惠,心動不如行動,快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用「天道」思維分析,經營管理前輩稻盛和夫所信奉的因果律
    規律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條就是豆豆在《天幕紅塵》裡提到的因果律。在《天幕紅塵》裡,九哥的槓子麵館開張。九哥來找葉子農慶祝,但是,葉子農卻說,這根本不需要慶祝。九哥說:這開張大吉,難道不是喜嗎?葉子農:這算啥喜呀?你要是撞大運撞上的,叫喜。如果是因果必然的,那就不叫喜了,叫正常。
  • 電視劇《天道》智慧:高手問題思維,讓能力和學習回歸本質
    問他一個具體的事情,都是大多數人都能接觸到的問題,馬上找藉口。說什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呵呵,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被他拿來當藉口。而這位兄臺不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管辯證法,矛盾論,都是用來研究問題的。是對事物規律的認識。實際是,在發現問題,並且分析問題矛盾的那一瞬間,6成左右的工作就結束了;反過來說,只有發現了問題點,才能夠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
  • 天道裡芮小丹領悟的規律,和稻盛和夫的因果律教給我們成事之法
    《天道》電視劇是根據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由曾經拍攝過《亮劍》的張前導演執導,王志文和左小青共同出演。在《天道》電視劇裡,芮小丹通過丁元英的「王廟村扶貧神話」,從中悟到: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你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那麼,這個規律是什麼呢?規律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條就是豆豆在《天幕紅塵》裡提到的因果律。
  • 從《背叛》、《天道》到《天幕紅塵》:用死亡來扒拉人的靈魂
    打亂了他的整個計劃,以把他自己和方子云推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在推動方子云的下海事業過程之中,他通過王海孫剛還推動了江州皮革廠的收購計劃,原本的打算是挪用方子云工廠的保證金,啟動計劃。他親身參與了格律詩的創建,擁有了開豪車的資格,從小城市到了大都市,從一個難以為繼的小攤販到一個公司的合伙人,天上降下的餡餅砸昏了他的頭。他迷失在了燈紅酒綠之中。可惜夢很容易醒來。當格律詩和樂聖發生了糾紛之後,他被嚇倒了,第一選擇就是逃跑。但他和葉曉明以及馮世傑不同,他沒有羞恥心,沒有道德感,就算是在背後捅了大股東一刀,他還是厚著臉皮要求留下來繼續在公司上班。
  • 天道:能夠賺大錢的人,大多擁有這2種思維,生活跟事業都順暢
    《天道》電視劇中,丁元英還沒有來古城之前,肖亞文就給過他評價:此人非魔既鬼,思維與常人完全不同,一起來揭秘一下丁元英的這2種思維。一、換算思維換算思維是什麼?最基本的就是計算的能力,你只需要會加減乘除就好了。
  • 《天道》思維:讓你從錯誤觀念中覺醒的,短時間就能看到你的變化
    在其他劇中眾人眼中,丁元英是一個思維顛倒,倒行逆施,卻又具有超高策劃,思維能力,具有可以合理合法賺取巨大財富能力的高人。在扶貧公司被強大的競爭對手,以不正當競爭告上法庭時,三位公司原始股東如同驚弓之鳥,斷然退股,逃避風險;而肖亞文卻拿出全部身家,借巨款,投資控股扶貧公司。是什麼讓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情,讓不同的人來看,會做出如此巨大的結論反差呢?
  • 《天道》:尋求幫助,理解這兩種「磁吸」思維
    電視劇《天道》中有兩種典型的人際關係,如果您能理解他們,您將更多地使用越順。1、同樣的人際關係「用與被用」「用與被用」是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一點,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總想著利用別人,人際關係終將耗盡。別人總是用他,不管關係這麼長一段時間有多好,也不能保證全會有其他的想法。
  • 《天道》:文化屬性的四種層次,丁元英在第三層,你在哪一層?
    ,所以也懂得藉助高人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但也正因為他的聰明,讓他在認知方面有了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但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天道》中這四種文化屬性的層次,主要是將人以認知的深度進行了區別,認知能力的不同就影響到了人生的高度,只有我們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在層次中不斷的躍進,才能做到真正的成長和轉變,你又在哪一層呢?《天道》是一部被許多人奉為「神劇」的電視劇,一部電視劇可做到把人性和規律講述的淋漓盡致也是非常的難得,正是因為這部電視劇難得的現實,才有很多其他電視劇中不具備的魅力。
  • 深度解析《天道》:一部電視劇,憑什麼可以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透視社會可從三個層面分析: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公司,大到一個行業領域,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逃不過這三個環節。有因必有果,強勢文化造就強者,而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遙遠的救世主》《天道》是在2006年播出的電視劇,豆瓣評分9.2,成績還算是相當不錯的。
  • 《天道》透露:為什麼有些人越忙越貧窮,賺錢的本質是什麼?
    【劉冰】劉冰是三個人中結局最悲慘的,他沒有能力對戈律師來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能力最差,欲望卻最大,當自己的能力無法和欲望相持平的時候必定會誤入歧途。《天道》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視劇,並不是說這部電視劇中有多麼精彩紛呈的劇情,而是因為這裡面講述人情觀念、賺錢思維、人生哲學等等都非常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生活。電視劇《天道》透露給人們的最重要的智慧:是讓我們明白賺錢的本質是什麼,只有弄清楚窮人和富人賺錢的區別,我們有可能跨越階層成為富人。
  • 《天道》:什麼是道?道無處不在,即用即顯,即顯即障,圓滿即止
    《天幕紅塵》:立場的本質,不管你連出什麼,都是真實的,有根據的我是石頭。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每日一更,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天道》解析,每晚十點,全網首發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天道》中的強勢文化怎麼理解,對個人成功有什麼幫助?
    在王志文主演的《天道》電視劇中,豆豆借丁元英的口,提出了「文化屬性」這樣的概念。進而把文化屬性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這也是不少《天道》愛好者,驚嘆和談論的東西。有的人甚至理解為霸道就是強勢文化,強大就是強勢文化,叢林法則就是強勢文化!真是這樣嗎?我看未必!
  • 《天道》:眾生的意志能體現什麼?體現的是他的好惡和認知能力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用了將近20萬字的分量解讀《天道》,大家陪我一起,差不多也經歷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寫《天道》的解析對我而言真的是人生中從未有過的一次體驗。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那麼渴望思考。也從來沒有這樣感覺,我需要去思考。
  • 《天道》告訴你原因
    《天道》是一部揭秘高人思維方式的電視劇,是商業精英必看的經典之作,它可以使你的靈魂得到升華,展示生命與愛情真諦的大作。這部電視劇我看了不下於5遍,在裡面你可以學習和領悟很多的東西,有些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搞懂,比如:文化屬性、宗教的內涵等,本文我將以我所理解的「天道」為大家解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天道》中韓楚風點評丁元英,高層次的聖人一個人獨處著,並非這些人享受寂寞,往往是在這些人身旁無法找到同類!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
  • 《天道》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所以人性善惡都會因為制度和規則,把人(多元的複變函數)從不確定性到確定的方向上努力改變。《天道》電視劇能夠讓人的思維和格局發生改變,不是誇大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的效果,至少,在上帝視角這個層面,無論是丁元英還是芮小丹,豆豆,還是背後高人李彪,甚至是纏論作者禪師,都給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戶,看待不一樣景色的機會。
  • 《天幕紅塵》:這個女人的愛情,詮釋了暗戀的最高境界
    最近對妹看了一本名為《天幕紅塵》的書,裡面有個超凡脫俗的男人葉子農,深受眾人喜愛。書中的一個當紅人氣爆棚的女明星戴夢巖,為了愛他,寧願捨棄明星的身份,背上「叛國賊」的罵名,不惜一切代價和他在一起,並護他周全。這樣熱烈的愛,我以為就夠高級了,沒想到此書看到最後一個章節,才發現還有個叫方迪的女人,對他愛的更為濃烈。
  • 天道:要想事業與眾不同,槓桿這東西,你一生當中至少要有一根
    在校園時代的學生,每天都同樣被繁重的課程,超重的作業壓得抬不起頭,為何到考試依然有的同學總是名列前茅?不單如此,風險收購方還會給與你,相對應的資金賠償。同理,轉移出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各種風險,生意興隆,企業是你的;一旦無法抵禦的市場風險降臨,企業是風險收購方的,你同樣還會獲得相應的賠償。個人身體健康風險亦是如此。這個風險收購方目前已經有多種形式存在,例如家族信託,準備金基金,當然,最為合理,目前來看,也是最為成熟的風險轉移手段就是「保險」!
  • 《天道》:影響一個人得失的,不僅僅是機遇跟努力,還有思維方式
    最近又在重溫《天道》這部電視劇,從裡面悟到了一點智慧,分享給大家:能夠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僅僅是機遇跟努力,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商業鬼才丁元英就是一個思維跟常人不一樣的人,他擁有普通人望塵莫及的洞察力跟決策能力,擁有超高的格局跟他人意想不到的思維方式。
  • 王志文的《天道》早已說破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思維認知是關鍵
    由豆豆《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的《天道》。在臺詞上,值得反覆看。而其中加上王志文的腔調,更是如虎添翼,仿佛王志文就是丁元英,丁元英就是王志文。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天道》中的丁元英如此痴迷?而《天道》電視劇我們真的有沒有深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