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和犬科,是狼與狐狸的共有標籤
在大家生活的這個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毋庸置疑,即便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對地球上的動植物進行研究,我們也無法弄清到底有多少動物或植物在大自然中生存。人類社會文明一直在向前發展,但截至目前我們尚且無法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統計數據都是大概值,而非絕對值。當我們將生物的範圍進一步縮小到動物,僅僅是已經被人類發現的動物族群數量,就也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所以,現代科學家們會籠統地將它們劃分為脊椎動物(約46900以上),以及無脊椎動物(約130萬以上)兩個大的類別。前者多為哺乳動物、爬行類動物和魚類動物,而後者則多為昆蟲,尤其是甲蟲。事實上,為了更好地認知這個世界,生物也被人為劃分了等級:
總的來說,生物的等級劃分由大到小依次為,域(總界)、界、門、綱、目、科、屬、種。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樣,在生物分類裡,「種」就是生物最小單位的表現;
關於動物,我們經常被提及的生物單位是綱、目和科,比如,哺乳綱犬科動物狐狸,哺乳綱犬科動物狼;
或許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在生物的各個等級之下,其實都可以插入一個亞級。並且,通常情況下,如果兩種動物所擁有的相同科和目越多,那便意味著它們不同種之間可能具備的共同點也就更多。
為什麼會有「一群狼的正常數量是7匹」的說法?
狼大部分都長得跟家養的某些品種狗很像,但外形相似度很高的這個物種卻擁有46個亞種。它們的共同之處便是體型一般,身型看上去不胖不瘦,同時還擁有修長的四肢。具體而言,一匹狼的體重一般在23到30千克左右。而趾行性這一身體構造特徵,讓它們天生就具備了快速奔跑的能力。再加上狼的裂齒和犬齒都特別發達,所以,它們無疑是捕食成功率較高的肉食性動物。
說到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就不得提起生物鏈這個概念,一種動物它往往不僅是捕食者,同樣也是被捕食的對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雖然狼是喜歡吃肉的動物,但被它獵食的動物卻往往都是食草的動物。相信很多人都並不了解,狼身著的皮毛顏色是哪一種,其實也會跟棲息地的環境密切相關,灰黃色、黑白混色和多毛色棕黃都是它們可能的毛色。
一旦一匹狼鎖定了自己的獵捕目標,窮追不捨往往是它們最終拿下食物的制勝利器。要知道,雖然很多動物的短期奔跑能力還可以,但如果要跟一匹獵食中的狼的耐力相比,勢必還是會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灰狼曾遍布北美洲,但作為次級掠食者的狼,由於它們會吃掉人們圈養的家畜,所以早在20世紀的時候就被人類撲殺了大多數。
實際上,即便是當代的研究人員,也不確定狼的亞種到底還有多少存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只知道紐芬蘭狼、佛羅裡達黑狼等亞種已確定滅絕。一般多在夜間活動的狼,往往都是成群結隊出行,它們也擁有自己的「核心家庭」。而其中的成員包括了配偶、子女,以及其他被它們收養的幼狼,並且,各狼群的領域範圍是不可能發生重疊的。
儘管部分較大的狼群會有30匹狼之多,但一個狼群的正常數量一般是在7匹左右。而這個狼群中的領導者要麼是優勢最大的對偶,要麼是兄弟姐妹中綜合能力最強的一匹狼。由於狼群的活動範圍相對有限(領域固定),所以,一旦群體中的成員增加,便意味著它們的活動範圍變向減小了。由於狼群內擁有特別嚴格的等級劃分,所以,不同的狼群之間也幾乎不存在任何合作的可能。
狼和狐狸之間存在明顯的「智商」差距嗎?
狐狸和狼一樣,都擁有特別靈敏的嗅覺,以及快速奔跑的能力(時速可達到每小時50千米)。實際上,狼這一種動物雖然在追逐獵物的時候窮追不捨,但它們卻時刻保持著機警的狀態,並且生性多疑。狐狸之所以會被大家當作狡猾的動物,應該是因為它們的狐狸尾巴能夠擾亂對手的視線,尤其是當其和獵物周旋對抗的時候。
不同於狼群喜歡捕捉中大型動物為食物,狐狸的獵食對象相對就小得多,比如魚和蝦,這些我們人類也愛吃的美味正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之一。雖然狐狸的身型也比較纖瘦,但它們的毛長而密集,其毛茸茸的尾巴更是達到了整個身軀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大。
而狐狸會散發出的刺鼻氣味,其實就是從位於尾巴根部的臭腺散發出來。在很多人的心裡,狐狸似乎成了陰險狡詐的代名詞。人們常說「狐狸尾巴露出來」,用以形容一個人的本性顯露。這大概就是從狐狸本身的身體構造特徵總結出來,因為,尾巴的確是狐狸一開始隱藏起來的為攻擊打掩護的利器。
正如「狐狸精」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更衍生出了所謂妖精文化。而它們被視為不雅的形象即便在有了圖騰之後,也不曾出現在正式的祭祀活動中。然而,狐狸和狼真的存在明顯的「智商」差距嗎?客觀而言,與其說狼和狐狸之間有多大的智商差距,其實更準確來說應該是兩者之間的生活習性存在較大不同,但這些特徵卻並不能反應出誰的智商更高。
狼和狐狸都是成功的獵食者,為什麼會面臨種群數量的減小?
當然,雖然生物本身的分類看似繁雜,但只要是生物體,包括所有動物界的成員,它們的身體毫無疑問都是建立在細胞基礎之上的異養有機存在體。作為脊椎動物類、哺乳綱犬科動物的狼和狐狸,相信有不少生活在靠近它們自然棲息地的人們,都曾看到過狼或狐狸的身影,不知道大家對它們這數十年的變化印象如何。
隨著時間的遞進,我們周圍的很多事物都不同於以往,時常會有消息指出某個物種已經從地球上消失,哪些物種又面臨即將滅絕的處境。但不可否認,隨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的出現,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改變,以及人類活動也給它們的生存帶來了影響。
不管是狐狸,還是狼,它們的現存數量都已大不如前,因而才被列為了需要被保護、甚至需要人類開始幹預進行保護的野生動物種群。前段時間野生紅狐出沒的消息曾火爆網絡,雖然它的發現地還在當時鬧了一個烏龍,而該紅狐的顏色也沒有那麼鮮豔。但不可否認,紅狐的現存數量讓它們變得足夠稀有。我們的確太久沒有見過野生紅狐的蹤跡,它們的出現甚至還會帶給大家意想不到的驚喜。
為什麼人類必須保護像狼和狐狸這樣的野生動物?
對於地球生態系統而言,動物、乃至生物,無疑皆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態系統的穩定會涉及很多複雜的問題,比如某個物種的滅絕,便會對其食物鏈上的生物帶來連環影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大家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多久,完全取決於地球的生態系統,動物陸續消失,其實就是環境變化的重要象徵。
陽光、水和氧氣,是大多數地球生物繁衍生息不可獲取的養料,而不同的生物體擁有自己最佳的生長環境。對於我們周圍的大多數生物而言,它們在生長的時候都需要雨滴的澆灌,並經過能量的吸收和轉換過程。從更大的一個角度來說,世間萬物皆有生命,正如衰老直致死亡是所有生物的最終歸途。
但一個生命可以存在多久,除了外界因素的影響之外,往往還與自身有關。比如,宇宙中的所有星體,不管它是恆星、行星還是衛星,不同的星體類型和質量大小,都分別意味著它們將擁有不同的演化歷程和生命長度。野生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信這一觀點對於現階段的大家來說一定不難理解,它們的歸屬是大自然,絕非某些人的餐桌之上。
在我們身邊的各種動物,雖然家養的寵物多能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但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它們的生存環境不僅受到地球本身氣候的變化影響,同時還取決於人類活動和其棲息地被破環的程度。地球上的生物存在多種表現形態,而人類作為已知擁有最高智慧的生物種類,因為本身可自主運動,擅長將周圍的事物加以利用,所以能對這個世界帶來更大的影響。
雖然我們的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地球之外的世界,希望找到一顆跟地球一樣、甚至比現階段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目前的探測技術還並未達成這一目標。不管是處於善意,還是處於對我們自身負責,保護像狼和狐狸這樣的野生動物,其實就是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更是守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既然我們擁有它們沒有的智慧和創造力,那麼,我們就應當承擔起這樣的責任,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可以在自己覺得舒適的環境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