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上第一位被稱為「仁宗」的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他在位四十二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締造了大宋最為繁華的盛狀「仁宗盛治」。明仁宗朱高熾是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不足一年,卻也獲此殊榮,何也?
有個偏心老爸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理論上他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是他碰到朱棣這個偏心的老爸,又有兩個兄弟在邊上虎視眈眈,繼承權幾乎不保。好不容易成為接班人了,結果一當就是二十年,直到47歲才繼承皇位,但僅僅坐了八個月龍椅,就一命嗚呼了。但卻收穫了很高的評價,《明史》稱:「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朱高熾是個老實人,宅心仁厚,身上沒有她他爺爺、老爸那種王霸之氣,再加上身體不好,不僅肥胖而且破腳,行動不便,走路都需要兩個人攙扶。朱棣自己是個馬上皇帝,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所以對這個大胖子兒子不大感冒,就差懷疑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了。
如果朱高熾是獨生子那還好說,可惜的是他還有兩個一母所生的親弟弟,尤其老二朱高煦,英武非凡,朱棣興兵南下時,老二不僅身率士卒,奮勇爭先,立下了赫赫戰功,還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據說朱棣曾親口對他許諾:加油吧,小夥子,你大哥身體不好!於是朱高煦熱情高漲,為了自己的皇帝事業努力奮鬥!
有個好兒子
靖難(造反)成功後,朱棣曾在立太子一事上猶豫許久,一方面是他心底比較中意老二,這個兒子看起來就像親生的,長得特像自己,靖難中屢立戰功,自己也曾紅口白牙對其許諾;另一方面也擔心老大性格懦弱,守不住他辛辛苦苦打下(搶來)的江山。他曾詢問大才子解縉,解縉說了三個字:「好聖孫」,這才成功解決了朱棣的煩惱,最終確立朱高熾為接班人。解縉也因此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朱高熾最後之所以能夠榮登大寶,一是得益於他爺爺朱元璋制定的嫡長繼承制,朱棣號稱自己是恢復祖制,所以不好打自己的臉;二是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不喜歡這個大兒子,但對於大孫子朱瞻基卻是喜愛非凡,連出門打仗都帶在身邊,悉心培養。還有朱高熾的老婆張氏,頗有馬皇后和徐皇后之風,非常善於處理婆媳關係,深得朱棣和徐皇后喜歡。
雖說朱高熾最後登基是沾了兒子的光,但他也不是個無能的胖子。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冊封為燕世子的時候,曾於其他柿子一起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考察,他的儒雅與仁愛給老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老朱雖然自己心狠手辣,卻喜歡子孫後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所以對這個老實寬厚,又愛讀書的胖子很喜歡,誇他有做聖人的潛質。
《明史》載: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朱高熾留守北平。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圍困北平,他本以為燕王大軍在外,北平守備空虛,正式直搗黃龍的好機會,誰料到遇到了胖子。這個胖子不僅擅於鼓動軍心、民心,而且詭計百出,韌性十足,在五十萬大軍的輪番攻打下,始終屹立不倒,用自己肥胖的身軀守衛著城池。
雖說李景隆在後世被稱為草包將軍,但在此戰中,朱高熾臨危不亂,靠著匆忙之間拉起的一萬多人據城堅守,不僅成功保衛了北平這個革命根據地,還成功拖住了李景隆的主力部隊,為朱棣回師北平,成功擊潰李景隆創造了時間和條件。北平保衛戰不僅充分展示了朱高熾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成為他日後競爭上崗的重要砝碼之一。
二十年的太子生涯
朱高熾從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被冊立為太子,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繼位,當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但這二十年的太子做的也不省心,一邊是老爸的偏見,另外一邊是兩個不安分的弟弟。
靖難成功後,朱棣喜歡住在自己的老巢北京城,就讓朱高熾以太子的身份在南京監國。但他又不放心,就派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看看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還特地叮囑說:「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還好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沒有按照朱棣的指示羅列罪狀,而是「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攤上這麼一位老爸,朱高熾並沒有心生怨由,而是認清事實,夾起尾巴老老實實做人,擦乾眼淚踏踏實實工作。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南京,他都把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為朱棣營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他最後能成功熬到皇帝位置,除了兩個弟弟的作死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
《明史》:成祖數北徵,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盡子職而已。」
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後,他的兩個弟弟並沒有死心。老二朱高煦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朱高煦與朱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老三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朱棣,然後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朱棣總算沒有再追究。
八個月的皇帝生涯
由於朱棣經常出徵,朱高熾均以太子身份監國,他的寬厚仁慈得到了文官集團的支持,相較於朱元璋和朱棣這爺倆的刻薄寡恩,大明的官員們更為樂意看到朱高熾這種老實人當皇帝,這也為他後來順位即位打下了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徵回朝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朱棣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熾正式即位,改年號為洪熙,雖然他僅僅坐了八個月的龍椅,就去世了。但他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後世史學家因此評價明仁宗、宣宗父子說「明有仁宣,猶如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結語:
從個人能力上來看,朱高熾身上沒有朱元璋、朱棣那種鋒芒畢露的雄才大略,看起來相對平庸。但他知人善任,寬厚仁慈,對於臣民有著一種人道主義的關懷,而且處處以仁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不斷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山澤,供農民漁獵。他的所作所為確實符合儒家的「仁」,所以朱高熾最後廟號為「仁宗」。
《明史》對朱高熾大加讚賞,痛惜他在位太短了:「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徵,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