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當時雖然打著正劇的旗號來進行宣發,但你只要入坑就會發現,全員魔改才是這個劇的核心奧義。《大明風華》對胡皇后的黑有多深,對孫皇后的洗白就有多厲害。下面我們就沿著《大明風華》來扒一扒這位孫皇后的傳奇一生。
在《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出身設定是御史大夫景清家的大小姐,景清在靖難之役中因為支持建文皇帝而被誅殺,他的大女兒被老朋友孫愚撿走,小女兒則被太子撿走。先不說養父,官方設定的孫若微的生親究竟是何許人也?
景清,大明朝確有其人,而且還是個挺有名的忠臣。歷史上,這位景大人表面上追隨燕王造反,暗地裡卻聯絡方孝孺等一干人討伐叛逆,是保護建文帝的得力幹員。但就是這麼一個剛上場就領盒飯的角色,就已經展現出《大明風華》的魔改特色了。
首先,景清在靖難之役中並沒有死,相反,他在用了一朝還繼續當著御史大夫。第二,靖難之役發生當年,景大人已經50歲了,按照古人早婚早育的習慣,除非是老來得子,不然絕不可能有兩個這麼年幼的女兒。由此推測,景大人之所以在劇中被選為孫皇后的生父,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名字還挺好聽的。
那麼歷史上,孫皇后的身世究竟如何?從出生地來看,孫姑娘和胡善祥竟然還是山東老鄉,孫姑娘住在山東鄒平。而根據《勝朝彤史拾遺記》記載,孫姑娘的父親孫忠是永成縣的主薄,其家中有五個兒子,卻只有一個掌上明珠,這顆掌上明珠姣皙而慧,幼有美色,是個不折不扣的美人坯子。
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老鄉,在孫忠的官舍裡見到了這個小孫姑娘,認為她是個值得培養的好苗子。永樂八年,皇太孫朱瞻基已經成年,爺爺朱棣認為是時候娶個媳婦兒了。《明史列傳第一后妃》記載,彭城伯夫人總是進宮,時不時地跟女兒張皇后推薦這個小孫姑娘,張皇后聽了進去,並且在宮中教導了孫姑娘七年,讓她熟悉宮中禮儀,並作為皇太孫的嬪妃候選人。
《大明風華》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片段就是皇太孫選妃,在這個片段中,年少的朱瞻基滿懷期待又滿心糾結,鏡頭展現出了在選妃這件事情上多方勢力的暗中較量。劇中,胡善祥是依靠漢王的力量成功當選了太孫妃,而孫若微則成為了權力鬥爭中被犧牲的那一方。
《勝朝彤史拾遺記》記載,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也就是說,當時的朱棣在他的好聖孫選妃這件事上,非常相信星象之說。而胡善祥則擁有超級玄幻的身世設定,因此,從命格上來說,胡氏也許更適合做太孫妃。
選妃事件塵埃落定之後,因為自己看中的孫氏沒有當選太孫妃,因此,彭城伯夫人總是在女兒張皇后耳邊嘰嘰歪歪,賢德的張皇后比較喜歡胡氏,對此只是當耳旁風颳過。至於為什麼孫姑娘在臨門一腳時丟了太孫妃之位,原因實在是難以捉摸。比如說太子妃在撫養孫姑娘的時候,發現她其實是個繡花枕頭,將來可能會成為紅顏禍水,而朱棣認為她品行不端,工於心計,所以決定用天象的藉口來換掉她之類的。
時間轉眼到了宣德元年,朱瞻基即皇帝位對,胡氏和孫氏都各有封賞。憑藉朱瞻基的多年寵愛,這也許是孫氏成為皇后的絕好機會,但張太后的一張旨意打破了她的美夢,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這裡的遣詞頗為微妙,無可議三個詞就可以看出,也許明宣宗從這時已經開始動中宮易主的心思了。
雖然孫氏沒有得到皇后的位置,朱瞻基還是想辦法給孫貴妃找回了一些排便面,《明史列傳第一后妃》記載,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也就是說,多虧了孫貴妃的面子,從此明朝的貴妃們也有了金印。
孫貴妃是否真的狐媚惑主,我們沒有資格評說,畢竟我們誰都不是明朝人。但在規勸皇帝不要沉溺於享樂這件事上,孫貴妃做的的確沒有胡皇后那樣優秀,明宣宗因為沉迷於鬥蛐蛐,甚至還逼死了人命,被民間笑稱為「促織天子」。賢德的胡皇后,因為擔心丈夫玩物喪志,於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明宣宗要心繫百姓,專心朝政。一來二去,孫貴妃就更得皇帝的寵愛了。
宣德二年十一月,而立之年的明宣宗終於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兒子,更高興的是,這個孩子還是他最寵愛的孫貴妃所出,由於胡皇后只生下了兩個公主,廢后大計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重新啟動了。據《明史列傳第一后妃》記載,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孫貴妃雖然心中狂喜,但表面上還是要保持淡定:我其實並不想當皇后的,姐姐病好了也是很能生的。
平時遭到婆婆張太后打壓的孫貴妃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這次後位她勢在必得。宣德三年,胡皇后做了道姑,孫貴妃則成為了新的中宮娘娘。由於這本明史是清朝編撰的,關於孫貴妃將宮人孩子據為己有的宮廷秘辛,讓後人猶如霧裡看花,真偽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