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胡善祥皇后無罪被廢,令天下人同情,卻無意延長了明朝歷史

2020-12-05 騰訊網

明朝初期,明宣帝朱瞻基的結髮妻胡善祥,為人端莊賢良,卻不得皇帝喜愛,最後無罪被廢,並送入長安宮中做了16年道姑,死後19年才得以恢復名譽。

胡善祥何許人也?建文四年(1402)5月11日,胡善祥出生在山東濟寧,父親是錦衣衛百戶胡榮。雖出身於低級的武官家庭,但她自幼便以端莊有禮,溫柔善良而出名,長成大姑娘後,更是成為了當地人人稱讚的大家閨秀。後來朱棣關心自己的皇太孫朱瞻基的婚姻大事,並於永樂十五年(1417)為他舉辦了皇太孫妃的選舉,而修養良好的胡善祥也赫然在列。朱棣早已聽聞胡善祥的美名,便擅自做了決定,欽定她為朱瞻基的配偶。朱瞻基知道這是長輩的一片好心,也不敢太作反抗,於是胡善祥便和他正式成了親。

洪熙年間,胡善祥隨朱瞻基太子身份的確定,被封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立她為恭讓胡皇后。雖然她貴為皇后,卻從來沒有利用身份做過出格的事,她為人忠厚善良,行為舉止莊重而無媚態,端莊賢惠,有母儀天下的儀表。若是沒有被廢,她定然成為載入史冊的一代賢后,可她終究是敗給了後宮對手——孫貴妃。

孫貴妃原名為孫若微,出生於山東鄒平,而其經歷也實在傳奇值得一談。孫若微的父親孫忠,是縣裡的主薄,加之史書上記載到她「幼有美色」,所以在當地小有名氣。而朱瞻基的姥姥也是鄒平人,見她美色如此,便帶她入了宮,由朱瞻基的母親張皇后撫養,於是她便成為了朱瞻基幼時最親密的玩伴。孫若微也參加了朱棣舉辦的選舉,可最後沒被選上,還是因為朱棣認為,作為未來皇后,不僅要容貌姣好,更要有母儀天下的氣場,在這一方面孫若微確實輸了胡善祥。

天降終歸比不上青梅,朱瞻基和孫若微如此親密,胡善祥終究是難以插足的。朱棣沒能長命百歲,而他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更是短命,這二人的離開,使胡善祥失去了能讓她穩坐後位的靠山。朱瞻基上位,雖依照長輩的意思立了胡善祥為後,可他心中一直忘不得孫若微,於是在長輩陸續離去後,他便開始了他的廢后之旅。明宣宗實錄中就有一事可以證明,按當時規矩,皇后用黃金製成的冊封文書和印鑑,而貴妃以下只有冊封文書而無印鑑。可朱瞻基繼位不到一年便給孫若微製作了金印,可見朱瞻基已經沒把胡善祥看在眼裡了。

歷來皇帝廢后,大多是因為皇后犯了大忌。由「宣德間,海內宴安,車駕頗事遊幸。後每乘間規諷,無媚順態,居常服食侍從澹如也。」可知胡善祥基本沒把柄給朱瞻基拿去利用,要真說把柄的話,可能是子嗣問題,孫若微為朱瞻基誕下長子時,胡善祥只庶出了兩位公主。若朱瞻基執意無辜廢后自然會使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可這能難倒他麼?他得了一個法子,逼著胡善祥親自上書辭去後位,而自己再三否決,以此營造皇后鐵下心來讓賢的假象,最後成功讓孫若微取代了胡善祥。

做戲做全套。胡善祥退位後,朱瞻基甚至還假惺惺的下旨稱他重情義,美其名曰仿效宋仁宗廢郭后的事跡,既然曾經夫妻一場,便待遇不變地將她送進長安宮修道,並且還親賜了一個道號:靜慈仙師。細品這個道號,那可大有深意,靜:是讓胡善祥安靜做她的道姑,不要鬧事;而慈:是讓胡善祥慈祥對待此事,有委屈也先憋在心裡。

明事理的人怎麼看不出朱瞻基的用心,但他是皇帝,誰敢有異議,只能默默對胡善祥的遭遇感到不滿。而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也是如此,她作為生母自然知道兒子和孫若微從小到大的情誼,但她也覺得如此對待胡善祥實屬不仁,所以便事事袒護胡善祥,常常到長安宮找這位靜慈仙師說話,甚至每逢宮中宴會,也把胡善祥的位置安排在了孫皇后的前面。朱瞻基自然明白這是母后對他無聲的謾罵,而孫皇后自知胡善祥對現狀做不出什麼改變,所以也默許了張太后的動作。

胡善祥很是感激張太后如此照顧她,所以與她感情深厚。正統七年(1442)十月,張太后駕崩,胡善祥得知後為此痛苦不已,元氣大傷,故次年(1443)亦崩,用嬪御禮葬於金山,諡號即道號「靜慈仙師」。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這是世間對此事的評價。而朱瞻基年老後會想此事,也曾為年少輕狂而悔過,《明史·后妃列傳》有記載「此朕少年事」。

朱瞻基廢后雖然離譜,但卻無意中延長了明朝的歷史。朱瞻基駕崩後由兒子朱祁鎮繼位,可朱祁鎮卻沒那麼靠譜,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竟御駕親徵攻打瓦剌,最後成了現成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被捕,讓朝廷內外亂作一團,更是出現了遷都南下的言論。幸虧孫皇后為人凌冽,很快便鎮定下來,聽從于謙等人的諫言,斥責那些建議遷都的大臣,同時立二兒子朱祁鈺為皇帝,使瓦剌人手中的人質沒了效果。

正是孫皇后有能馬上主持大局的能力,所以明史才得以向後延續了兩百年。雖不能保證要是胡善祥繼續為後,就不能做出孫皇后這般的事跡。但胡善祥那溫文爾雅的性子,可能這事發生在她身上,做的可能真不如孫若微。

朱祁鎮被瓦剌人放回後,便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鈺關了起來,又是一番努力才重回帝位。天順六年(1462)孫太后駕崩,朱祁鎮的妻子錢皇后終於敢向丈夫開口,勸他為胡善祥恢復位號。朱祁鎮了解到胡善祥的事,也同情被父親傷害了的她,便向大學士李賢詢問,李賢答到:「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於是,次年閏七月,明英宗上尊諡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修陵寢,不祔廟。永清公主袱葬。」最後在母后孫皇后去世後,成功為胡善祥正了名。

可是,這對於去世多年的胡善祥而言,有什麼意義呢?胡善祥的悲劇是註定的,即便在地下與朱瞻基相遇,得到了他的解釋和正名,也都是沒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胡善祥孫若微是姐妹?朱棣要傳位次子?《大明風華》這些多為演繹
    不過,歷史上的朱瞻基和劇中人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真實的朱瞻基文武雙全,上馬能戰,15歲時就跟著永樂帝遠徵蒙古;下馬能治,「仁宣之治」是明朝三大盛世之一;並沒有像劇中那樣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兩位皇叔。除此之外,朱瞻基文才出眾,和宋徽宗一樣,是一位藝術皇帝,他在書畫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現在還有眾多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外一些博物館收藏。
  • 《大明風華》胡善祥真實歷史,不受皇帝喜愛的女人,最終還是悲劇
    從電視劇《大明風華》開始,不受皇帝喜愛,歷史上默默無聞的皇后胡善祥也逐漸讓世人熟知。那麼歷史上的胡善祥皇后是什麼樣的呢?胡善祥,山東人,父親:胡榮,光祿卿、驃騎將軍,中軍都督僉事。按照生活的發展規律,官宦人家的女兒,長大後有個門當戶對的婚姻過一輩子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是了。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孫皇后:大明風華如何魔改?痛失後位的她是怎樣的奪回後位的?
    歷史上,這位景大人表面上追隨燕王造反,暗地裡卻聯絡方孝孺等一干人討伐叛逆,是保護建文帝的得力幹員。但就是這麼一個剛上場就領盒飯的角色,就已經展現出《大明風華》的魔改特色了。首先,景清在靖難之役中並沒有死,相反,他在用了一朝還繼續當著御史大夫。第二,靖難之役發生當年,景大人已經50歲了,按照古人早婚早育的習慣,除非是老來得子,不然絕不可能有兩個這麼年幼的女兒。
  • 《大明風華》:明朝皇帝何以恁多短命鬼?
    本劇雖然號稱「歷史正劇」,但甫一開播,就頻頻出現「明朝皇后看摺子」、「禮部尚書兼錦衣衛指揮使」之類低級錯誤,更不要提宣宗孫皇后是靖難遺孤這種玄幻設定了。可以說,除了幾個主要人物的生卒年和最基本的歷史大事件,其他都屬於編劇自由發揮創作的範疇。而國產編劇瞎編亂造的水平,你懂得。
  • 1587年,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卻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預兆
    紀傳體的史書寫法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拉到平民的家中。在其位,承其重,作為大明繼承者的朱翊鈞在生母李太后和張居正的教導下,每天在文華殿學習經書、書法、歷史以及各種禮儀。朱翊鈞也可算得上少年英才。朱翊鈞就是在沒有玩伴、 沒有娛樂和不能有個人興趣愛好的環境中度過了單調枯燥的童年。
  • 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天災,該不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呢?
    每次說起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的時候,總有一個非常讓人同情的觀點冒出來,那就是明朝在滅亡的時候,整個地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當時各地的天災不斷,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天災的藉口。但是這並不是明朝滅亡的藉口,而這場天災也並不應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
  • 曹操真的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性的人物,目前為人所公認的是,曹操是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卓有成就的文學家。在波譎雲詭、戰亂紛紛的東漢末年,他南徵北戰,掃蕩群雄,統一了北方。又實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政策,為全國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的進一步集權化
    《中國國家機構史》連載八 明朝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設置的進一步集權化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國家機構發展歷史上的十分重要的階段。封建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進一步的強化,宰相制的廢除,以及在政權運行機制等方面的集權於皇帝等構成了這一歷史階段機構設置的基本特徵。明代的封建集權政治體制及其機構設置,以皇權的高度集中為準則,以廢丞相、立內閣為先導,組成了一整套皇權至上、層層疊疊、互不領屬的封建政權機構。考察明代國家機構的設置與特點,對了解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集權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革規律與歷史經驗具有特殊意義。
  • 明朝的「發明家」皇帝,後宮只有一人,發明一物現代人天天用
    說起明朝的趣談,那可不要太多,明朝存在的276年中,為後世留下了太多的談資。作為一個悠長而富足的朝代,明朝多了些許風花雪月的韻味,也有著自己的「立體感」。因為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但正如事物有生必有死,王朝也不例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萬曆皇帝之後,受財政、邊患、土地兼併和黨爭等多種因素影響,明朝的頹勢盡顯,到了崇禎皇帝任內,持續十多年的旱災引發了西北農民起義,再加上遼東戰場後金政權日益強盛,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而明朝的自然災害則加劇了明朝的加劇了自身內在的矛盾。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起義軍攻入了北京城,清朝則也順勢取而代之。明朝內部的種種弊端因為自然災害得以暴露出來,從而一步步將明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 子淵獨家談歷史:為什麼明朝大臣都不怕死?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氣節,換句話說就是不怕死,敢於向皇上死諫。看過《萬曆十五年》的都知道,書中的海瑞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抬著棺材上諫書,被史家稱為「批逆鱗」。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明朝大臣這種不怕死的精神呢?在子淵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這位皇帝是明朝的中興之主,因為幻想長生不老,差點被宮女們謀殺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很多皇帝都非常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出現了好幾位盛世之主和中興之主,明世宗朱厚熜是其中一位中興之主,廟號「世宗」的皇帝大多守成、治國有方,所以從他的廟號可見一斑,但就是這樣一位中興之主,卻幻想自己能長生不老,近乎瘋狂,逼得宮女們密謀殺害他,史稱「壬寅宮變」。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這才是明朝最後一個公主, 下場遠不及電視裡那麼好!
    這讓不少人都開始對這個前朝公主產生了興趣,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真實存在過呢?不妨聽我來講給大家聽一下。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當年雖有鴻鵠之志,但是知道明朝大勢已去再無力回天。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這群網友對明朝的喜愛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歷史愛好者」範疇,不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它們都都會用各種方式來稱讚明朝的強大,並竭力維護明朝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具體來說,狹義上的明粉又分為:宣傳派 、行動派和反清復明派。
  • 明朝的一些冷知識:明朝就有詳細的世界地圖
    明朝冷知識,你知道多少?1、年齡最大的太子明朝年齡最大的太子是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徵蒙古的途中病逝,按照遺旨,由太子朱高熾繼位,而這時的他已經46歲了。2、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明朝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就是那個「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的皇帝,他繼位時才9歲。3、在位最長的皇帝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萬曆皇帝,在位時間共48年,然後就是嘉靖皇帝的45年。明朝國運共276年,而他們兩個加起來就佔了三分之一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