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days later》作為《28》系列的第一部,即使出現PEPSI,Mcdonald等商業贊助的廣告片段,但特色的拍攝手法和畫面的色調使整個感覺更像一部略帶笨拙的獨立電影。除了能看到直面的殺戮,更多的通過眼花繚亂的鏡頭搖晃,光影的虛實變化來表現,殘忍仍舊清晰,同時卻是一種「暴力美學」的視覺享受。續集《weeks》在前部成功的基礎上開始向大片傾斜,有了美軍的介入,瘋狂的無差別屠城,甚至火燒倫敦,大場面一個接一個....呵呵,續集一般都會難拍,如果說有哪部電影的續集會超越前部,那麼《28 days later》應該是為數不多的一部了。
倫敦一群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可以抑止怒火的藥,他們用一些大猩猩作實驗,使其感染上一種名為狂怒的病毒,然而一群聞風而至的動物保護主義者趕來破壞了他們的計劃,將大猩猩釋放出來。這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恐慌: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和唾液傳播,感染者將會持續被一種狂暴的憤怒情緒所控制,必須通過殺人才能得以發洩。快遞員吉姆從昏迷中甦醒過來,他發現自己置身於空蕩蕩的醫院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一無所知。吉姆走出醫院,感到城市被一股陰森的氣氛所籠罩,街道、商店都是空無一人,靜寂的城市裡似乎隱藏著某種危險。
這部片子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幾乎超越了恐怖片所能承載的信息:比如說隱射了了政府的無力,軍隊的乏力,人性本能的醜惡,還有人面對絕境是選擇生存還是擁有品質的思考。即使是人物很少,依然我們能看到親情,友情愛情,孩子又代表了希望,等等。人物雖然少,但塑造都很成功。後來出現的9個大兵無異於一種諷刺:無論這個世界瘋狂之前還是瘋狂之後,人類的互相殘殺,相互利用總是無止盡的,區別只是在於形式。
電影後半部的軍隊,和一開頭出現的暴力動亂的病毒來源,都無不充滿諷刺。軍隊的首領並非是一無是處的反面人物,他關於人類的自相殘殺的言論還是頗有閃光點,28天,對Jim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但是對他來說,這個28天,和之前的28天,之前的之前的28天並無區別——為什麼要參加軍隊?他質問他那個頗有異議的下屬。或者應該問,為什麼我們需要軍隊?暴力是否應該用暴力來制衡?當暴力上升到一定的限度,正義和邪惡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分彼此了。當Jim為了自己和Selina等人的生存不惜血洗整個軍營的時候,他也完成了他暴力失控的洗禮。
比較欣賞博伊爾的構圖水平和對音樂的處理上。在本片的構圖中,最讓我欣賞的就是偶爾出現的那些大遠景。讓我的情緒稍微平靜一些。在影片前半段Selena救Jim,引起爆炸。在不斷的近景切換中,丹尼·博伊爾穿插了遠景,在高空看到爆炸情形,這樣的處理為的就是讓觀眾的情緒舒緩而抽離。與《我是傳奇》不同的是,丹尼·博伊爾很少把鏡頭放在倫敦這個都市上,而是他放在了具有更鮮豔色彩的鄉村裡。另一點就是影片中多處使用鏡子和玻璃反射的鏡頭卻是取景構圖中值得提的。使影片節奏加快而給觀眾更強烈的抽離感。
電影也反映出一個人性最深層的東西,當人們不受控制時,罪惡,為所欲為的一面就會表現出來,佔有欲和統治欲就會爆發。權利就會無限放大。就像德國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也有一部相關的電影,科學家讓一些大學生去管理監獄,這個實驗是完全封閉的,司法等不介入這個實驗,一開始還很正常,管理的也很順利,到了後來,作為管理者的大學生開始對犯人作出出格的舉動,隨意的體罰和毆打,命令犯人作瘋狂的事情等等,最後科學家不得不終止了這項實驗。現實和電影一樣殘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