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丹
老徐,德江人,一位普通的工人。
近兩年,他總覺得腰酸背漲,一開始想當然認為是年紀大了,身體在走下坡路,沒有多理會。
但最近兩月,腰越來越痛,腿也莫名腫了。他趕緊到德江當地的醫院檢查,CT結果顯示,他的右腎裡長著一塊生薑狀結石,填滿了腎臟裡的各個「角落」。
醫生說,老徐的情況挺嚴重,如果再不手術,可能整個腎都會保不住。
前幾日,在省醫泌尿外科,這塊要命的結石終於被「消滅」乾淨。
貴州人的腎結石以草酸鈣和尿酸結石居多
老徐身體裡的結石通過實驗室分析,主要成分是草酸鈣。
「腎結石有30多種成分,我省最常見的就是草酸鈣。」省醫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朱建國教授表示,從2008年起開始,他們就對腎結石開展專項研究分析,目的「不是為了治療結石」,而是「為了治療結石病」。
「結石的形成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內因,即所謂的 結石體質 ;其二是生活習慣。」朱建國說,開展結石成分調查,是想找出貴州人罹患腎結石的根源,和哪些行為習慣息息相關?從而可以有效避免。
8年來對數千例病人提供的結石進行研究分析,他發現,貴州人的腎結石以兩種較為多見,一為草酸鈣結石,其特點質硬,不易碎,粗糙,不規則,棕褐色;二為尿酸結石,特點為質硬,光滑,顆粒狀,黃色或棕紅色,尿酸代謝異常。
和「吃」脫不開關係
無論是草酸鈣結石還是尿酸結石,它們的形成,和「吃」脫不開關係。
朱建國發現,農村草酸鈣結石的發病率高於城市,這可能和過多攝入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有關,例如菠菜或豆製品,在人體長期攝入的草酸和鈣比例失衡的前提下,影響腸道吸收,導致腎臟排出也存在困難,久而久之,形成結石。
另外,城市尿酸鹽結石的發病率高於農村,這和攝入較多嘌呤成分的食物有關。嘌呤進入體內後,要進行新陳代謝,它代謝的最終產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鹽沉澱。如果一次過多地食用了含嘌呤豐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謝又失常,草酸鹽便在尿中沉積而形成結石。
朱建國介紹,貴陽人喜歡吃的腸旺面、酸湯魚、重油火鍋以及動物內臟都富含嘌呤,所以要當心「石從口入」。
發病「重男輕女」
朱建國介紹,在國內,腎結石的發病率呈現「南高北低」的特點,貴州位於西南一隅,發病率在10%至12%中間,和「鄰居」重慶發病率約為11%比較接近。
性別比方面是「重男輕女」,發病比例為3(男):1(女),「這和雄激素有一定關係,也和部分男同志出汗多卻不愛喝水,導致結石易沉積。」
腎結石一旦形成,並不是都會有劇痛感。
在泌尿外科界,流傳一句俗語——— 石頭和狗一樣,小的愛叫,大的不叫。
什麼意思呢?即在雞腸子似的人體輸尿管中,米粒大小的石子卡住了,尿不出來,這根輸尿管便會「顫抖」,讓人感到劇烈脹痛,疼得死去活來,「這對患者反而比較好,容易發現,早做處理。」朱建國說。
棘手的是哪種呢?啞炮!相當一部分病人「沒怎麼感覺」或者偶爾痛,當來醫院時,病情已經很嚴重。
朱建國前段時間就接診過一位腎結石患者,他因為發燒、腰痛來醫院救治。經檢查,其右腎漲得像氣球一樣,裡面灌滿了5000毫升膿液,「把膿引流之後,右腎已經不能用了,壞掉了,沒功能,只能切掉。」後來了解,男子患病至少有10年,但就是因為平時「不怎麼痛」,認為忍忍就過去了,結果忍來忍去付出一個腎的代價。
醫生:一天飲水2000毫升
根據省醫泌尿外科對腎結石患者病史詢問發現,不愛喝水,也屬於患結石的一種誘因。
朱建國比喻,「人體產尿的最後一個屏障是遠端腎小管,如果有沉積,形成核心,就會導致石頭慢慢 生長 。那如何才能把石頭衝走?那就要用一股股 大水 。」
多大的水量?一天差不多攝入2000毫升。
當然,這些不是都會變成尿,經過呼吸和汗液的揮發,通過尿道排出的大約只有1200毫升。
「人排尿要酣暢淋漓且無痛感才算正常,如果像小溪遇石般磕磕絆絆,且有顏色變化、腰腹痛之感,就應該及時就醫。」朱教授提醒,別拿腎結石不當回事,它引起的腎衰竭,省醫已有好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