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湖港綜合整治工程三分建七分管
3日,工作人員將水下探頭安置在東湖港,實時監測水體情況 (記者 劉斌 攝)
3日上午,東湖港現場,一支專業清撈隊正在水面打撈水葫蘆。這些水葫蘆看起來還很少很小,但如果現在不撈,一旦瘋長起來就無法控制了。
2016年9月啟動建設的東湖港綜合整治工程,現已進入收尾階段。「就像家裝的最後一步,我們開始了地毯式的查漏補缺。」負責項目實施的武漢碧水集團海綿城市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為迎接軍運會,一場關於東湖港水體提質的攻堅戰,正在向精細化、精緻化邁進。
自動監測站24小時監測水質
「東湖港的河道內,有7處自動監測站。」在監測信息管理中心內,項目技術負責人付翀指著監測信息展示平臺介紹,這些站點能夠24小時監測東湖港的水體水質、水位和流量等相關數據,並且直接在東湖港邊的顯示屏上顯現出來。與此同時,管理中心也能收到來自各個監測點的數據反饋。一旦發現數據異常,工作人員將立刻施策「對症下藥」。
曹勇是監測信息展示平臺的工作人員。3日上午9時許,他按慣例把所有監測站點收集上來的數據都檢查一遍,數值顯示一切正常。
2016年,集長江大保護、江湖連通、城市防洪、海綿城市建設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多項任務於一體的重要節點工程——東湖港綜合整治工程開工建設。
「過去的東湖港,水體黑臭,港渠兩側面源汙染嚴重。通過系列截汙,如今的東湖港在完善區域排澇系統的基礎上,基本告別了生活汙水、內源汙染和面源汙染。」回憶當初進場時的情景,項目負責人李志強感慨萬千,2年努力,4.7公裡的東湖港終於實現質的蝶變。
如今,東湖港已成為城市海綿綜合生態景觀公園,全面建成後將連接東湖城市綠心和江灘生態帶。儘管還未正式對外開放,每天仍吸引大批市民和遊客前來親水、休閒。水清、岸美、人和的畫面成為東湖夏天裡一道美麗的風景。
按百姓需求精雕細琢優化設計
記者走進收尾階段的項目現場,建設者們在烈日下仍然沒有停止作業。水面、岸坡、綠化帶等細節處,正在精雕細琢。
在一片草坪休閒區域,兩名工人正在布設汀步石。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汀步石的下方,已經沒有太多青草,地面顯得光禿。「一些圖紙設計的路線,可能沒有百姓自然走出來的小路更合適,按照遊人的習慣,我們對遊園步道進行了優化,」李志強說,「這些路都是遊人踩出來的。以前,大伙兒總會埋怨市民素質不行。可現在,會主動反思是不是設計不夠到位。這次建設中,就專門針對遊人踩出來的路進行了甄別,確實有通行需要的,項目組聯合設計部門重新做方案,按照設計標準,增設了四五條步道。」
「別小看這幾條路,得到了市民一致稱讚。」李志強說,精細化建設管理,讓百姓更有獲得感。
漫步步道,周邊一片綠意盎然,地面上看不到突兀的座椅、路燈基座。連最常見的各式井蓋,也隱去了身影。
「這裡有一處井蓋。」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鋼片附近,李志強停下腳步。他說,為了讓井蓋隱身,項目組也想了不少辦法。最初想到鋪草坪,但是沒土,草很快枯萎。後來改用人工草坪粘貼,效果很好。
至於灰白色又特別堅強的座椅及路面基座,施工安裝中,特意在保證安全結構穩定的前提下,將基座下降20釐米左右安裝,然後覆土植草,遠遠看上去就像這些座椅和路燈從草地裡「長」出來一樣,十分生態、自然。
人性化管理精細鞏固治水成果
東湖港沿線周邊還有一些社會道路。出於安全考慮,在與道路接壤的區域,項目組設置了一道綠色的透視隔離網,網上的爬藤植物生機盎然。雖有隔離網,但並不妨礙市民通行。在每個路口,隔離網已相應開設入口。
「三分建、七分管」,李志強說,水體整治工程中,後期的管理和維護十分重要。
時值梅雨季節,天氣十分悶熱,又到了水葫蘆爆發期。每天,東湖港都會迎來專業打撈團隊。
「水葫蘆一旦爆發,會形成單一物種的植物群落,造成水質惡化,同時影響水底生物的生長,破壞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李志強說,逐漸好轉的東湖港水質得來不易,需要好好地去維持。
郭際清是東湖港的一名值守人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駕駛衝鋒舟巡航。除了檢查水面是否存在垃圾,他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勸離」垂釣人員。只不過他的勸離方式很特別,並不當場對話垂釣人員,而是通過衝鋒舟來回移動驅散魚群,讓垂釣者「無功而返」。
「其實以前我們也採用了發放宣傳冊的方式,口頭教育並勸阻垂釣,但是收效不好。」李志強說,垂釣並非完全禁止,在專門的垂釣區域內,可以滿足垂釣愛好者的需求。但在其他區域,考慮到水深達2.5—3米,且過多的餌料會汙染水體,垂釣不被允許。
通過衝鋒舟來回巡查的方式驅散魚群,在垂釣區域外釣魚的現象明顯減少。
「水體提質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李志強說,隨著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難度的加大,精準施策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守住底線、不碰紅線,也要最大程度滿足老百姓的需要。(記者 黃師師 黃金波 趙越)
(責編:黃敬放(實習生)、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