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中生考慮選專業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
過去是高考出分後填報志願,而現在無論高校的選拔考試,還是新高考的選科規劃,都面臨專業選擇的問題。
即便進入大學後,也必須儘早規劃未來的出路。
打算出國,得早考託考G,好在大三申請暑期海外科研或交換。打算就業,得通過實習積累經驗並刷新履歷。即便是保研,這個看起來最不容易出錯的選擇,也需要權衡。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邀請北大醫學部碩士就讀的學長,讓大家對於醫學的志願填報和未來的方向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對醫學專業的普遍誤區
很多人都聽說過的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說,學習醫學這個學科,壓力特別大,所以不建議學生選擇學習。
但就我個人經歷來說,從學習方面來看,醫學比較起數學、物理、化學這種基礎學科,相差也不是那麼大。
在工作方面的話,不同科室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有的科室就比較輕鬆,比如內分泌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相對就比較輕鬆。有些科室確實就比較累,比如說普外科,骨科等等,這些科室的工作壓力就比較大。當然這也跟醫院有關係,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五年制與八年制的聯繫和區別
關於醫學,大家可能更關注的是成為醫生。但其實當醫生,專業是叫做臨床醫學。當口腔科醫生,專業是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其實在醫學院校中比較熱門的兩個專業。
臨床醫學,在北醫分為五年制和八年制。區別在於,五年制是本科,八年制是博士,相當於是五年的本科加三年的博士。
實際上,在學習方面,五年制和八年制是沒有區別的。但很多人會說,八年制讀一個博士會不會比五年制讀一個本科更賺呢?
在許多地方,八年制的博士是本科五年結束後,直接讀博士,中間缺少了碩士生階段的。但國家現在要求碩士生階段要進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簡稱「規培」,規培結束後會發規培證。八年制的優勢在於培養時間比較短,可以速成,但不利點也在於時間段而沒有規培證。
很多北方的醫院並不傾向於八年制的學生,因為他們需要在進入醫院之後再進行規培,而這個規培往往是以轉科的形式去各個科室輪轉。比如我是學外科的,可能要到外科、骨科、血管外科、胸外科等幾個外科的大科輪轉。
這個時候,對於招聘科室來說,他要支付工資支持你去輪轉和學習,是額外的成本。所以很多醫院都要求必須要有規培證才能夠就業。這也限制了八年制的發展。可以看到這兩年北醫也在減少八年制,增加五年制。
五年制的劣勢在於時間長,包括本科五年、三年碩士、三年博士。但五年制的好處在於就業時有規培證。現在的北醫碩士生稱為「四證合一」,就是規培證、畢業證、學位證和執業醫師合格證。
所以五年制和八年制各有優缺點。
現在北醫主要叫做「五八並軌」。就是說五年制和八年制這兩個專業,在教學和臨床輪轉上是同步進行的,只是區別在於,五年制到本科結束後進行保研或考研,而八年制則是進行轉博。
除了臨床醫學之外,口腔醫學也有五年制和八年制,這個就跟臨床醫學的特點是一樣的,就不細說了。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我選擇五年制的可能會比八年制更好一點。因為我認為我的成績比較好,五年制的好處在於(加上三年碩士三年博士)時間比較長,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學習、去發文章、去做出科研成果。
從就業方面的來看,一般來說,五年制加上本碩博讀完之後的十一年博士,就業的競爭力要比八年制博士更強,即便八年制的高考分數可能更高,但其實五年制在醫院招聘中更佔有優勢。
醫學院校的其他專業
除了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外,大部分的醫學院校還會開設其他專業。這些專業往往是同學和家長了解比較少的,在填報志願時也可能比較困惑。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也有五年制和八年制。
基礎醫學並不以當醫生為目標,而是以做實驗、搞科研為目標。
這一點的差別非常大。因為臨床醫學博士畢業拿到的是臨床醫學博士的畢業證,就是Medical Doctor,簡稱M.D.,這是可以成為職業醫師的。而基礎醫學是叫理學博士,是Ph.D.,就跟化學、數學、機械等專業一樣。一般來說,基礎醫學的學生不可以做臨床醫學的工作。
如果以成為醫生為目標,就一定要注意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差別。
可能有同學會問,是報臨床醫學好還是基礎醫學好?在我看來,如果有能力儘量報臨床醫學。因為報臨床醫學的好處在於如果你想要轉基礎醫學、或者做基礎醫學的工作,其實是比較容易的,但基礎醫學想要轉臨床醫學就要困難很多。
藥學
北醫的藥學一般是六年制,四年的本科加兩年的研究生。藥學專業一般都是以製藥為主,以後的就業方向就是藥物研發,去藥企,等等。
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是下屬公共衛生學院的。他們更多針對研究流行病學、控制和預防疾病。這個專業也是不能做醫生的。預防醫學的就業去向一般是國家的疾控中心、衛生防疫部門,或者出國深造。
醫學英語
醫學英語這個專業其實比較雜,不像前面說的基礎醫學,藥學或預防醫學有很明確的就業導向的。很多醫學英語的同學都會去修一個雙學位,或是選一個輔修專業,比如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等。這樣以後能夠往二學位或交叉學科的方向去發展,就業的去向也比較廣泛些。
醫學專業學習的四個階段
下面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介紹一下,在醫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以及學習的過程,包括每一年大家要做什麼事情、狀態是什麼樣的。
相對來說,醫學專業的課程比較多,考試也比較多。在北大,很多專業,四年基本上修200個學分就夠了(約50~70門課),但是醫學專業五年要修300個學分(約80~120門課)。這是醫學專業的一個特點。
本科階段主要劃分為四個階段。
大一階段
以北大為例,大一時在北大本部學習基礎學科的內容。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普通生物學等等。
這幾門學科其實跟大家高中學的東西都差不多,當然難度肯定要大一些。但平心而論,相對理工科專業的高數、大物、普化課程,醫學專業的這些課程要求是比較低的。
以高等數學為例,高數有A、B、C、D四種難度。其中,高數A的難度最大。高數B其次,面向化學、生命科學、經濟學等專業的同學。醫學專業學習的是高數C。高數D最簡單,面向法學、外語、政治學等文科專業的同學。
所以相對來說,醫學專業要學習的基礎學科難度並不是那麼大。但或許對於很多同學來說,這幾乎是整個大學生涯中難度最高的課程。也有很多同學因為高數沒有學好而掛科。所以大一的時候還是要好好學習,千萬不要覺得上大學就可以放鬆了。
大二大三階段
大二大三的時候,要學習醫學的課程。包括解剖學,組織和胚胎學,藥理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必修課。
這一階段的主要學習醫學理論或者醫學基礎,屬於難度偏中等,但記憶量很大的課程。
比如在上解剖課的時候,老師講得特別快,特別是很多解剖名詞,可能你還沒聽懂,老師就開始講下一個知識點了;再講下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可能又關聯到了這個名詞。總是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概念。
在這裡我給大家分享幾個小技巧:
第一是買個錄音筆,上課時錄音。如果覺得老師講得非常不錯,但講的速度又特別快,可以錄了音然後反覆地聽。
第二是做好課前準備。因為課本內容比較多,但老師上課的PPT並不會涵蓋所有內容,所以在課前最好提前打好PPT,再去聽課會更有側重。
第三是重視每次課程的複習,而且要多次複習。可以自己製作類似單詞本或知識點整理筆記,然後反覆複習。也可以下載一個記憶輔助軟體,它會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制定複習計劃。
大四大五階段
大四大五的時候,會開始進行更多醫學具體的課程。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耳鼻喉科、精神病學、神經病學、康復醫學、皮膚科、口腔科等課程,還有中醫科、針灸學、傳染病學、醫學、倫理學等必修課程。
這個階段的必修課程的學習難度,相對第二階段又要低一些。其實理解起來不難,但是記憶量特別大。雖然你能理解很多知識,但因為教材書特別厚,而且考試時也沒有老師劃重點,所以複習的時候記憶量特別大。
這個時候,一定要抓住老師上課講的重點,去不斷地刷題,才比較有針對性。
大五輪轉階段
到大五臨床輪轉階段,基本所有的課程學習都結束了。當然不同學校可能不同,有的學校先學完課程再開始輪轉,北醫則是邊輪轉邊學習。
臨床輪轉主要就是臨床見習。此時還沒有到實習階段,只是見習,學生可以實際看一看臨床診療的過程。有一些老師會講一講臨床病例,有一些老師會讓學生管一管病人、寫一寫病例,或問一問病史、或開一些檢查等等。實際上這是學生接觸臨床的一個過程。
當然在這個階段,也有很多同學會選擇出國交流。
其實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從基礎學科的學習、到醫學學科的學習、臨床學科的學習,包括輪轉,這些都是本科階段的事情。
本科階段其實比較簡單,對臨床技能的掌握就是能夠診斷常見的臨床病,能夠對各種常見病的發生過程有一個了解,了解各種常見病的診療原則,就可以了。
醫學專業的畢業去向
醫學專業畢業去向,主要就是保研或考研。也有少部分同學會選擇就業、選擇住院規培或是出國發展。
保研與考研
對醫學生來說,通過保研或考研的方式繼續深造是最主流的選擇。
有同學問,其他院校保研能不能去比較好的醫學院?答案是肯定的,都有機會,每個醫學院都會有保研的名額和機會。但在保研的過程中,有機會不代表一定能選到特別好的科室。
比如北醫,我就了解到了近幾年的保研情況。北醫的保研率大概在60%左右,大部分都是本校學生。比如復旦同學想保研到北醫其實不容易。很多北醫的同學也會在保研之前跟老師提前聯繫好。所以保研還是以本校保研為主。外校同學比較難一些,機會會少很多。
保研是保專業型碩士(臨床型碩士)還是學術型碩士?這個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定論。
需要提前了解當地醫院更喜歡學碩還是專碩,一般來說南北方不太一樣。北方地區的話,專碩肯定更好,因為有規培證,可以省去三年規培時間。但一些南方的醫院更強調科研成果,學碩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做科研。
考研大家也都知道,每年考研的信息都會很清楚,這裡就不多餘贅述。
就業與規培
除了保研和考研,也有一部分學生會考慮就業。僅僅是本科畢業基本上不可能進大醫院,很多二甲醫院或是較大的社區醫院,招聘也都要求碩士生起步。競爭是比較激烈的。
所以本科畢業後,如果保研考研失敗,很多學生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會選擇了住院規培。很多醫院也會招收社會上的本科畢業生進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這部分學生拿到規培證之後,再去就業,要比本科畢業直接就業的競爭力更強一些。
出國
相對理工科商科來說,只有極少數的醫學生會選擇出國深造。
如果醫學生想要出國,或者到國外發展,最好的階段應該是本科階段。因為國內的研究生教育並不受國外高校認可,而且讀完研究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此時再出國不是特別合算。
醫學本科生出國一般會申請國外的Ph.D.,而不是M.D.,因為國外的M.D.基本不招收國際學生。中國學生想要申請美國或英國的醫學博士學位,是幾乎沒有可能的。申請Ph.D.主要是醫學研究方面,包括一些公共衛生的博士項目。
另一個方向是出國考外國的職業醫師資格證。比如考到了美國的職業醫師資格證(USMLE),理論上就可以在美國行醫了,但在實際中還要面臨不少難題。
醫學專業國內深造的發展
醫學生進入碩士階段後,專碩的培養一般是在醫學各個二級學科中輪轉,學碩則是進實驗室、搞科研。
在我國的專業劃分上,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屬於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臨床醫學專碩的二級學科輪轉,就是在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下轄的各個科室中完成住院醫生工作。
比如說選擇了外科,那麼輪轉就在骨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等外科幾個科室中進行。如果選擇了內科的話,輪轉就在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心內科等等幾個科室中進行。
在這個階段,醫學生就要開設完成住院醫生的工作。每天需要去查房、要去管具體的病人。比如一個病人來了,要收他住院、給他病例,然後每天填寫病程記錄。在規培階段會參與手術,雖然不能主刀,但可以做助手。內科的學生可能要去協助開藥,還要值夜班,出急診等等。
三年碩士的最後一年,很多學生會通過轉博或考博進入博士階段。
關於轉博和考博,不同學校的規定不同。比如北醫是沒有考博的。如果你是其他醫學院校或其他醫院的學生,想考考北大的醫學博士,其實是不可能的。北醫只接受轉博考試的學生。
轉博考試的通過比例大概在50%左右。如果轉博不通過的話,就只能以碩士生的學歷就業了。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一般只能是去一些二甲醫院。
如果轉博成功,正式進入博士階段,學生就會進入比如骨科、心內科等三級學科進行培養。在這個階段,學生會逐步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手術,也會開始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病例。博士畢業後就可以進入三甲醫院執業了。當然,涉及就業肯定還需要再競爭。
醫學生學習需要的特質
最後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醫學生需要的特質。
第一個是比較優秀的學習能力,能夠終生學習,因為醫學是一個不斷快速發展的學科。
第二是有良好的記憶能力。在學習醫學過程中,有大量的知識和考試,都需要良好的記憶力。
第三是要有良好的情緒處理能力。作為醫生,每天要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需要自己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最後還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奮鬥能力。因為醫學的成長周期是比較長的。像心內科,從可以去縫皮,到最後可以縫心臟,這中間可能需要二十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