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網12月19日電(張智霖 陳啟帆 金鈺堯) 他是綜藝喜劇節目資深觀眾,酷愛延宕曲折的推理小說;他是二課堂上學生們的小老師,也是活躍在夏令營裡的志願者;除了徐匯食堂的紅燒肉,最愛的奉賢校區食堂裡的肥牛砂鍋……他喜歡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他那些有趣的學術『段子』,總能讓我產生共鳴。」除了學霸身份,吳趙龍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活家。
結緣物理,始於「巧合」
今年,華東理工大學2013級應用物理學專業學生吳趙龍摘得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寶鋼獎學金是面向全國高校的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獎學金之一,每年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學子們爭相角逐——而眼前的這位獲獎者,居然是從實驗室出來,蹬著球鞋、穿著格子襯衫去參加獎學金答辯的。
「一隻蘋果敲醒了牛頓,我也想把物理學習比作一隻蘋果的收穫。」理學院「朋輩講堂」上,吳趙龍和學弟學妹們侃侃而談。
在這之前,他已經在校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USRP實踐創新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物理學術競賽全場最佳選手、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上海市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預賽非數學類一等獎……數不清的獎牌獎狀也被他收入囊中。截至目前,他已經在《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ScientificReports》等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說到當初是如何與物理結緣,卻不得不說是一場美麗的「巧合」。
剛入校園的吳趙龍和眾多新生一樣,對學院的學生會和社團組織充滿了熱情。只是面試中自我感覺還不錯的他,因為和社團的「氣質不和」而屢屢碰壁。這一來二去,吳趙龍就決定放下學生組織的活動,去競賽場上看看。他感嘆,「現在想起來,有遺憾,也有思考,如果當時身處社團中,今天的我是否又會有所不同?」
誰又曾想,他會對物理「一見傾心」。第一次參加學術競賽,他感到驚奇、震撼。也是從第一次參賽開始,他確定了自己要走學術道路的決心。
「偏執」少年,學術之路步步生花
為什麼衣服上沾了水,看起來顏色會變深?為什麼口袋裡融化了的巧克力再放進冰箱,熔點會改變?
競賽課的小組課題讓他的興趣在不斷的研究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有一次,可樂瓶球透鏡實驗讓他在烈日下足足曬了十幾天,他卻不以為然。那段堅持「靠天吃飯」的時光,並沒有嚇退他的腳步,反而讓他萌生了探索的興趣。
第一次讓他「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事件,是在物理學術競賽中遇到的「罐中罐冰箱」實驗。本應呈指數下降的散熱曲線,和他的實驗數據總是對不上號。
「比賽的第一個月完全獻給了這個實驗。」他感慨道:「當時還是有些死腦筋,實驗重複做了很多次。當時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最終,經過指導老師和同組參賽的前輩的提點,他突然恍悟物理的具體問題要從實驗出發,回歸理論,接受物理中的「不完美」。
但是這種「謝耳朵式的偏執」,並不因為一次實驗就被完全的「消滅」。
一次下午6點開始的分光計實驗,吳趙龍總是對自己的實驗數據不滿意。力求數據的精確,他一次又一次地微調物目鏡、一遍又一遍地計算,一個小小的基礎實驗足足做到了晚上10點。皎潔的月光,努力擺弄儀器的學生,錯過了最後一班校車的老師……這些構成了吳趙龍最初在實驗室裡的記憶。
飲水思源,志願服務成績斐然
除了自己的專業課平均績點達到3.82,吳趙龍也沒有忘記理學院的「傳幫帶」優良傳統,輔導員蔡海雲老師說,「他平時笑嘻嘻的,做正事的時候十分靠譜」。
吳趙龍走上理學院「第二課堂」,成為小老師,每周日風雨無阻,帶著同專業的學生們一起面對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攔路虎」,創造了專業課程優良率從34%提升到91%的奇蹟。
在參賽隊伍裡,他成為了組織團隊,點播後輩的學長。他自己也樂在其中:「我一直記得是學姐學長帶領著我進入實驗室,從什麼都不會的小白到現在能帶著學弟學妹做實驗,我要延續理學院這種優秀的傳統。」
除此之外,我們的「未來科學家」也活躍在社會科普志願者的隊伍裡。星火消防隊、金山嘴小學……印象最深的是在高校科學營裡為高中生們上課,「讓他們看到物理這麼有趣,或許能對他們的想法有所啟迪。對消防官兵們而言,對於物理書本知識的學習,更加有意義。當他們有所收穫的時候,我也有滿滿的成就感。」他欣喜地說道。
沒有「謝耳朵」的稚氣,卻有著「謝耳朵」的才情。「華理給我了堅實的探索物理學的基礎,讓我看清了努力的方向,感謝母校,也感謝幫助我、啟蒙我的恩師和學姐學長。」最終他選擇了北京大學凝聚態生物物理專業,將會在本科階段的學習結束後對「冷凍電鏡的後期成像處理」課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如何收穫一隻蘋果?除了自己灌溉,讓果樹生根發芽,還要不忘留下樹陰,遮蔽一片陰涼——吳趙龍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