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作為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昆蟲,分布範圍最廣,種類多,群居且社會分工嚴密,看似小小的身體,卻能搬運的動大於自己好幾倍的東西,在昆蟲界裡可是名副其實的「大力士」呢。
首先,螞蟻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畢竟,按照我們人類的認知,語言交流,通過喉嚨發聲讓別人知道自己表達的意思。那麼,螞蟻是如何交流的呢?或者說,螞蟻可以像人類一樣能夠具有表達能力?我們先了解一下螞蟻。
小螞蟻,「大來頭」。
具有關資料顯示,最早在白堊紀螞蟻就已經出現了,關於螞蟻的演化據說是侏羅紀時期原始胡蜂演變出來的,它們之間不同的也僅僅只是腹部和翅膀的不同。螞蟻長眼睛,有視覺嗎?我們都知道,胡蜂可以通過飛行行為,向同伴傳遞信息用於交流,那麼螞蟻是否可以通過自身行為向同伴傳遞信息?
行為傳達的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能夠看見,首先,螞蟻是「長眼」的,螞蟻有一雙複眼,螞蟻可以通過複眼視覺細胞傳送到大腦才會知道景物,但是螞蟻的視力不如想像中那麼靈敏,所以說雖然螞蟻「長眼」,但是通過行為舉止傳遞信息交流,還不太現實。有大用的觸角
如果仔細觀察螞蟻,就會發現螞蟻最讓人注意的就是頭部的觸角。這對觸角對螞蟻相互交流起著大作用,觸角上密密麻麻布滿了短小的觸毛,觸毛的根部有著非常發達的神經末梢。所以讓螞蟻能夠對外有精確的味覺、嗅覺和最出色的觸覺,在意義上不能認定觸角是螞蟻的聽覺或者觸覺器官,稱為「對外交流器」更為合適。
其實螞蟻可以「說話」
在交流信息上,我們上述說的觸角接觸是螞蟻交流的一種,其實除了觸角接觸,螞蟻也可以通過氣味激素、腿部振動和腹部彈跳來傳遞信息。
其實我們都知道,螞蟻不會迷路的關健,就在於螞蟻的尾部可以分泌一種激素,螞蟻在覓食時,把激素散布在來回的路上,同伴根據激素的氣味,就知道到哪裡去覓食。一同前去,其他螞蟻會用觸角感受同類留下的氣味。
腿部振動和腹甲彈跳「另類的說話」方式
螞蟻能夠說話,主要是因為雜亂而高頻的振動,比如整個蟻巢低頻晃動是沒關係的,但是稍微摩擦巢穴外壁就能看,到他們開始彈跳腹部來預警螞蟻是用彈跳腹部或者是後腿跳來告訴其他螞蟻危險的。比如尼科巴弓背蟻可以通過敲打地面來警告同伴有危險,許多螞蟻會在遇難時發出極小有規律的聲音的求救信號。
總結一下,雖然螞蟻不能像人類那樣通過語言交流,但是螞蟻具有人類沒有觸角,激素和感受振動的交流方式,相比較人類螞蟻交流貌似方式更多,其實,這樣的交流方式,不過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