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上說:「性情溫和的人有大智慧。」生活中的很多時候,『理直氣和』要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和影響人。
正如老話說得好:「一個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一個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做人如果總是認死理,不給別人留一點餘地,會導致四周的人漸漸疏遠自己。
做人不要認死理,得饒人處且饒人曾經一家雜誌社採訪了25位傑出的金融人士,希望他們能各自說一些對自己生活影響的話。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句話來自時任時代華納公司董事長柏森斯。他說:「做人不要『趕盡殺絕』,給別人留點退路。」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時任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也說過:「不要把競爭對手逼到絕境,也不要輕易激怒對手。當你做事時,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蠢事不要做!「
如果你想處理好你的人際關係,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那麼當你得理時,你需要做的不是理直氣壯,而是禮讓三分。例如,如果你放別人一馬,去原諒對方一次,他們會感激你,將來可能會報答你;即使他們不感激你,不報答你,他們也不會成為你的敵人。因為這是人的本性。
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圈子本來就很小,人與人之間的變化卻很快。也許有一天你禮讓的人飛黃騰達了,他們可能會幫你一把。所以,做人不要認死理,得饒人處且饒人,學會原諒別人,給別人留下退路,這也是為自己留下的一條後路。
讓三分心平氣和,退一步天高地闊古人說:「讓三分心平氣和,退一步天高地闊。」做人有一個寬廣的胸懷,對於今後的為人處世來說非常重要。
在豁達與寬容中舒緩矛盾,可以使彼此自省,加深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對人禮讓三分不等於懦夫,寬厚待人是美德,也是人格高尚的體現。
做人做事,不但要「會爭」,還要「會讓」。在與朋友、同事打交道時,即使是「敵人」,也要學會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給對方一個臺階,這樣不僅能挽回雙方的面子,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雙方兩敗俱傷。
寬容和忍讓是阻止對方報復的最好方式,也是收服他人為自己做事的極好方式。如果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對別人吹毛求瑕、不依不饒,那只會落個失敗的下場。
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小雨大學畢業之後,在一家外企市場部做助理。小雨本想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績,但她的一位上司,一位名叫劉青的女上司,粉碎了她的夢。
劉青平時待人嚴厲,對一點小事便不依不饒。她還向小雨的經理抱怨她打字的速度太慢或是總放錯東西。即使在午飯的時候,劉青也會坐在小雨身邊監督她。只要小雨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上,劉青就大發雷霆,指責小雨把米粒掉在桌上,太雞毛蒜皮。
市場部的許多員工都因為劉青的怪脾氣而辭職。其他部門負責人也曾對劉慶勸導過說:「不要太在意這些小事,只是犯一個小錯誤而已,改正就行了,為什麼這麼較真呢!」但劉青還是我行我素,並大聲嚷道:「走幾個人,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去人才市場轉一圈,要多少就有多少。」最終,連小雨都忍不住了。她從椅子之上站起來,氣憤地對劉青說:「我尊重公司和所有領導,但你作為我的領導不值得我尊重,因為你不配。」
小雨毅然離開了公司。劉青的嚴厲、狹隘的行為嚴重傷害了下屬的尊嚴,使上級對她產生反感,最終導致了眾叛親離的下場。
俗話說:「兔子急了會咬人。」兔子急的時候為什麼會咬人?要知道兔子原本是溫順的動物,在不得不攻擊別人以前不會攻擊別人。但如果它被逼到絕路,它會本能地孤注一擲,然後反咬一口。
聰明人懂得知讓、知退,不會「得理不饒人」,因為給別人面子其實就是給自己面子。正如《蔡根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這無非是告訴人們得理要讓人,要學會禮讓,知讓、知退、忍讓。做人應該站在高處看問題,思考問題,才能理解和原諒別人。
自古以來,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活和工作之中的重要課題。為何會結下難解的怨恨呢?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由於人與人彼此有摩擦時,把話說絕,把事做絕的緣故。實際上,人際關係實際上就是利益關係。只要我們懂得謙讓,凡事多為他人著想,不注重眼前的私立,就能在更大程度之上儲備力量,等待更多的機會。
中國有句老話:言不說盡,人不做絕。說話做事留點餘地,禮讓三分的道理。畢竟,寬容是一個人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凡事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的人最終會吃大虧,而寬容大度、懂得禮讓的人則會笑到最終。
人生苦短,何必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糾紛之上呢?對於別人的過錯適當地給予指責無可厚非,但最終,我們應該能夠寬容別人,寬容地對待別人的錯誤,友善地做一個慷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