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骨是哺乳動物陰莖中的骨頭,被視為「所有骨頭中最多變的」——長度(從1毫米到1米),寬度、厚度、形狀、表面紋理和細節都存在極大差異。並且不是在所有哺乳動物中都存在。
陰莖骨的存在意味著可以確保陰莖隨時BQ,有助於在行為中保持足夠的硬度。
Matilda Brindle和Kit Opie在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B》上的研究中提到,陰莖骨的首次出現晚於有胎盤和無胎盤哺乳動物分化之後(約1.45億年前) ,但是早於靈長目動物和食肉目動物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現之前(約9500萬年前) 。也就是說,靈長目動物和食肉目動物的共同祖先有陰莖骨。
然而人類和蜘蛛猴卻是靈長類動物唯二沒有陰莖骨的,當人類沒有了陰莖骨之後,人類就開始飽受陽痿的折磨,除此之外,因為沒有了陰莖骨,人類的繁衍時間其實並不長,根據美國「探索」頻道網站刊文統計,人類平均時間為2分鐘,有些會在1分多鐘也屬於正常現象。
那麼人類的陰莖骨為什麼會在演化之中丟失了呢?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這和人類的繁衍策略有關。
對實行多雄多雌交配製度、繁殖競爭激烈的其他靈長類動物來說,陰莖骨就在繁殖行為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物種的雄性面臨的擇偶競爭越激烈,它們的陰莖骨越長。因為它讓雄性動物在繁殖競爭中擁有更多保障,從而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
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瑪蒂達解釋道:
陰莖骨在人類過去的繁殖行為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因為它讓男性在面對眾多性行為競爭時擁有更多保障。陰莖骨能延長時間,提升女性受孕機會,並防止女性的其他對象介入,確保男性將自身基因傳遞下去。
但是人類並不一樣,人類是有固定伴侶的,並且絕大部分人都是一夫一妻(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僅屬於少數商賈地主士大夫階層)
所以人類並不需要面對激烈的擇偶競爭,除此之外,人類是動物界裡唯一一個可以隨時繁衍的物種,
一般除了人類之外,動物都存在著發情期,這是因為人類學會了勞作,具有了思維的能力,不再具有天敵,可以隨時獲取食物。關於人類為什麼沒有發情期,生物學家做出過很多假說:比如「減少殺嬰假說」,父方投資假說」等。
而大自然的動物不一樣,為了幼崽的存活率能夠提高,他們一般情況下都會在食物最豐富的時候生下幼崽躲避天敵,除此之外,對於植食性動物而言還有躲避天敵的需要,因為繁衍的時候往往是食肉動物捕獵的大好機會,所以,動物的激素會在特定的時期(食物豐盛的時期)分泌的更加旺盛,來讓動物發情,嘗下幼崽。
如果不對人類的繁衍加以節制,那麼地球人口將要爆炸。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會失去陰莖骨的原因。
那麼人類的陰莖骨究竟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呢?根據史丹福大學基於人類基因組分析的結果,陰莖骨這一史前雄性生理特質曾廣泛的存在黑猩猩和人類的祖先,它們均生活在6百萬年前。這種負責形成陰莖骨的DNA,在70萬年前人類共同祖先分裂成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之前,便已經從人類基因中消失了。
和大猩猩相比,人類基因組中發現了583個缺失,科學家通過對兩組丟失基因的研究發現,人類和蜘蛛猴缺失的遺傳物質能夠生成陰莖骨(左)並保持相對較小的腦部(右)
這也證實了,人類在70萬年以前的確是存在陰莖骨的。但是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這根骨頭。
一夫一妻制的繁衍策略對於構建穩定的社會,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也讓人類失去了很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