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年來,
人們對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誕生,總是充滿了莫名的疑問?
為了尋求答案,
科學家們開始進行種種的實驗,來探知其中隱藏的奧秘。
根據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推論
(簡介: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出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劍橋大學,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 曾為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2015年7月20日,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搜索行動。次年1月,霍金獲得盧德獎。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歲。
為何出名(結論轟動世界)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
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
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
宇宙源於「大爆炸」,
最初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奇點,
但經過漫長的變化,
奇點的溫度和密度不斷變大。
直到無法承受,
才發生了「大爆炸」,
之後又以光速的速度持續擴張,
最終形成了宇宙。
宇宙形成之初,
身邊充斥著爆炸殘留的高溫氣體和塵埃。
但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
高溫慢慢冷卻,
密度慢慢縮減,
相互碰撞在一起的塵埃,
就結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不規則的球體。
這些球體在宇宙中來回的飄蕩,
就如一隻只沒腦的羔羊。
在碰與撞之間徘徊。
直到成長為巨大的存在,
不會受到小隕塊的迫害,
而支離破碎。
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形態,
有的由於保持著原來的溫度,
變成了火球,
有的失去了溫度,
變成了土球,
還有的變成了水土相容的星球,
就如地球一樣,
種種的變化讓其周圍也形成了無法預測的引力,
形成以圍繞巨大火球為中心的九大星系。
而地球形成之前,
還是宇宙中的一個小行星,
和大多數行星一樣,
繞著太陽轉。
在經過漫長漫長的碰撞和融合,
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
隨著體積原來越大,
碰撞漸漸減少,
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
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地殼,
但其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
內部的水分開始蒸發,
噴灑出大量的水蒸氣。
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圈包圍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層。
又由於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不是太近,
水汽不會被太陽蒸乾,
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層拉住,
所以地球才會有得天獨厚的大氣環境。
大氣層形成之後就開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
由於地球內部火山和海洋的噴發和相融,
開始出現類似細菌和細胞的生命體(如藻類)。
這些物體在繁殖和光合作用下,
慢慢的產生了氧氣和二氧化碳,
為生命的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這種原始的生命又經過億萬年的進化,
開始出現珊瑚、魚類、爬行動物和鳥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