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照片的直方圖,我們肯定有印象,在相機或軟體中預覽每張照片時都在圖像信息欄見到過這樣一個數軸狀的圖表與照片一一對應。這就是代表圖片中各色調分配比例的直方圖67(histogram)。而這些色調,是由通過鏡頭的光線而決定的,因此我們要把直方圖和曝光聯繫起來討論。
一、什麼是直方圖。 直方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論是相機的顯示屏,還是後期PS、裡的窗口,甚至色階、曲線的工具之中,都可以看到直方圖的身影。
要理解直方圖,繞不開「亮度」這個概念。從左到右把照片的亮度分為0到255共256個數值,數值越大,代表的亮度越高。其中0代表純黑色的最暗區域,255代表最亮的純白色,中間的128就是我們常說的中灰色。
當我們用橫軸代表0-255的亮度數值。豎軸代表照片中對應亮度的像素數量,這個函數圖像就被稱為直方圖。
二、怎樣看懂直方圖。進一步把這些亮度分為了5個區域,分別是黑色,陰影,中間調,高光和白色。直方圖的觀看規則就是「左黑右白」,左邊代表暗部,右邊代表亮部,而中間則代表中間調。縱向上的高度代表像素密集程度,越高,代表的就是分布在這個亮度上的像素很多。在攝影裡一般用來看照片的曝光情況,或者畫面是否柔和之類的,用途很廣。大多數情況下對於一張「正常」的照片來說,直方圖應該是中間高兩邊低。
三、直方圖在前期曝光中的作用。
1、發現照片中的過曝和欠曝。我們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會通過快門曝光,把現場環境的實際亮度映射到了0到255的照片記錄區間。
一張理想的曝光應該如上圖,直方圖堆積在中部,最左側和最右側都沒有被切斷(切斷或者溢出,指的是直方圖左右兩個邊緣,有很高的柱子堆積。
一旦我們曝光參數設置不對,照片就會欠曝或者過曝。體現在直方圖上,就是一側邊緣有大量像素堆積,看起來像被切斷了一樣。如上圖,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降低曝光補償,縮小光圈,降低ISO,加快快門速度的方式來減小曝光時間。
2、提示環境亮度反差是否超過了相機的寬容度。如果直方圖左側和右側都被切斷,同時出現了上面說的過曝和欠曝現象,(或者一側接觸邊緣,另一側切斷)則意味著環境亮度差別太大,相機已經難以記錄下全部信息了。
3、幫助我們向右曝光。相機記錄信息的時候會同時產生噪點。在較亮區域,因為記錄下的光線多,所以噪點並不明顯。而在較暗區域,相機記錄的光線信號很少,噪點就會一下子突顯出來。2003年攝影師 Michael Reichmann提出了「向右曝光」的概念。即在照片亮部不溢出的情況下,讓照片中的像素儘量的記錄在更亮的區域內。也就是直方圖儘量的靠右,讓高光白色區域總是存在一些像素。這樣不僅能減少噪點提高畫質,還能不影響照片風格。
四、直方圖在後期影調調整中的運用。影調,指的是照片明暗所表現出的層次、變化和氣氛。一張照片,或許從科學的角度,我們會說它是欠曝或過曝,但換成藝術的角度,我們會說它的影調是低調深沉的,長調有對比的,讓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深不可測、變化多端。一張照片的影調和直方圖是緊密相關的。
影調按照類別主要可以分為3大類:
1、低調,中間調與高調風格。低調、中間調與高調風格,主要是談的照片的整體亮度。所以從直方圖裡像素聚集的波峰在哪個亮度區域,就可以知道一張照片是低調還是高調了。
低調照片:畫面裡黑色深色佔的面積大,白色淺色佔的面積小,整個畫面的影調比較濃重深沉。從直方圖上看,像素波峰應該堆積在陰影和黑色區域,而高光和白色區域只有很少的像素。
高調照片:畫面大部分是高亮的白色影調,給人以清純、陽光、明朗的感覺。從直方圖上看,像素波峰主要堆積在右側的高光和白色區域。
中間調照片:是最常見的,畫面中既有黑又有白,但大部分像素都分布在直方圖中間的區域,給人一種正常、中性的感覺。不同的影調對應著不同的氛圍,沒有哪個最好之說。我們後期的目的,就是依據直方圖,重新調整照片的亮度分布,達到我們想要的氣氛。
2、長調、中調,短調風格。長調,中調與短調風格,主要是談的照片的亮度分布廣度。從直方圖上看,就是直方圖最左邊到最右邊的距離有所不同。
長調照片:是最常見的,照片亮度從最暗的黑色區域一直延伸到了最亮的白色區域。由於亮度分布非常的廣,長調照片一般都是非常有層次感的。
中調照片:一般更加的朦朧淡雅,從直方圖上看,最左側到最右側的長度只有整個長度的三分之二左右。夜景照片很多都是中調照片。
短調照片:非常少見也非常的難以把握,直方圖上最左和最右邊的距離在整個長度的三分之一以下,有很強的霧霾感和壓抑感。調性越長,照片越有層次,調性越短,照片更加壓抑。
3、硬調與軟調風格。軟調照片朦朧而清新,有一種柔光下寧靜的氛圍,細節非常的豐富。從直方圖上看,軟調照片像素亮度分布比較均勻,像梯形一樣,所以細節過渡非常的細膩。
五、幾種直方圖示例:
注意圖像效果也不能光看直方圖,它只是給你一些提示,最終效果還是由攝影本身的內容來決定!!!
歡迎關注、留言、點讚、轉發、收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