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是中國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祖籍湖北武漢,1936年12月1日生於江蘇南京。1953年至1958年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 清華大學 無線電系。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工程教研室主任、無線電系系主任,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劉永坦院士研製新體制對海探測雷達,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大氣噪聲及電臺幹擾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站。在逆合成孔徑雷達研究中,發展了運動補償理論,並針對大寬帶信號提出了全系統的補償技術,成功的實現了對運動目標的雷達成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坦1959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畢業後。歷任該校副教授、教授。從事雷達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先後研製成功單脈衝雷達延遲式接收機和聲表面波脈衝壓縮系統。1979年到英國進修,在此期間進行了特高精度高頻脈衝多卜勒雷達信號處理機和用信號處理方法增加高頻雷達角鑑別力的研究,其成果已被應用。1979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出國訪問學者到英國伯明罕大學工作並被聘為名譽研究員。1981年回國。主持了高頻地波對海探測雷達的研究工作。1983年主持研製成功雷達散射面積微處理機錄取、存貯與處理系統。譯有《電晶體電路工程》等,撰有《高頻海態遙感雷達的微處理機數字濾波器》、《高頻地波雷達的微處理機數字濾波器》等論文。
劉永坦1985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成為該系第一位博士導師。曾任電子工程教研室主任、無線電系系主任,現任哈工大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長。劉永坦教授現為國家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IEEE高級會員、國防科工委航天專家諮詢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空軍科技發展和人才建設顧問。曾任國家863高技術信息獲取與實時處理技術專家組成員,並先後被聘為國內十幾個有關單位、大學、專業及學會的兼職研究員、教授或負責人。曾先後到瑞士、義大利、英國、日本、美國等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96年擔任中國國際雷達會議名譽顧問,還到英、法、美、德、荷蘭、加拿大、日本等國進行考查訪問或學術交流。
劉永坦教授長期致力於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新體制雷達系統,制導與信號處理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於1982年至1985年期間主持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其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新體制雷達研製成功打下了基礎。1986年至1990年,劉永坦同志主持了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新體制雷達研究」。他綜合關鍵技術成果,研製成完整的雷達系統,並於1990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高頻新體制雷達站,成功地探測和跟蹤了艦船和飛機目標,其技術指標達到了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於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至1995年他主持全國12家863計劃中「逆合成孔徑實驗雷達」(即ISAR)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他領導的課題組和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有關研究所合作,歷經五年攻關,研製成我國第一臺實驗ISAR,通過進行大量外場實驗,錄取了大量珍貴的數據,為我國ISA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並成功的完成對飛機目標的雷達成像,達到國際90年代先進水平,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於其出色的成績,於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雙院士之一。
劉永坦院士是科技尖兵,同時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還是一位伯樂。十幾年來他培養的70多名研究生中,共有2人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博士、碩士稱號,8人晉升教授,20多人晉升副教授。劉永坦院士被師生盛讚為「航天科技之星」、「學府教學明星」。他1991年獲首屆光華科技基金特等獎,1992年、1993年被航天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個人」,1995年獲哈工大「伯樂獎」,1997年獲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
看不到滾滾硝煙,聽不到震天鑼鼓,劉永坦卻始終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為了捍衛國家的尊嚴,埋首於耕耘、執著於理想的劉永坦院士和他的雷達團隊在馳騁四方的雷達國度中,用智慧徵戰沙場,用堅定搏出了一條通往真理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