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創立之日起,要清晰地知道最擅長的業務是什麼,並確認過這個業務是否有市場價值。一個目標市場是否有價值,在於這個市場的目標用戶是否有需求沒有被滿足,用戶會因為這個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感到苦惱、不安、焦躁等。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可喜的是已找到了一個有實用價值的目標市場。
在前面的《進入某市場前,STP營銷戰略是值得做的》一文中也講到過,任何企業進入某個市場之前非常值得做STP(Segmenting, Targeting, Positioning)營銷戰略分析,找到適合自身的目標細分市場後,再開展相應的業務。
這個STP方法不僅適合大中型企業,而且也非常適合起步的小企業。不僅如此,小企業還要在這個目標細分市場中進一步細分,找到由於各種原因被強大企業輕視、忽視的小塊市場(稱為 「補缺市場」 ),並且這小塊市場的目標人群未被滿足的需求剛好是小企業擅長業務來實現的,因此只有這樣的小塊市場才是真正適合小企業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簡言之,利基市場是指針對小企業自身優勢而再次細分出來的小塊市場。
因此,筆者認為找準利基市場是小企業揚帆起航前非常必要準備好的源動力信風,「七分找準利基市場,三分靠團隊執行」 是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基石,如此看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同樣地適合起步的小企業。
在一個充分競爭(或完全競爭、飽和競爭)的紅海市場裡,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有四種企業存在,即領導者、挑戰者、追隨者、利基者。
01 領導者企業
它佔有的市場份額肯定是最大的,在品牌建設、產品定價、新品研發、渠道資源等方面在本行業內均起著領導作用,並具備有最權威的話語權。
雖然它佔據了市場領導地位,也常常成為大家的眾矢之對象,更要受於行業 「天花板」 的限制。因此,它既要力求創新等開闢行業新高度,衝破天花板的限制,又要防止追趕偷襲的後來者。
02 挑戰者企業
一般是行業老二或前幾名的企業,它們都有一定的實力對領導者企業發起挑戰,並希望奪取市場領導者地位。
它們一致的目標是增加自己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減少對手的市場份額,所以挑戰者的戰略目標與所要競爭的對手直接相關,直接操的是行業領導者企業的心。
03 追隨者企業
它們是指那些在產品、技術、價格、渠道和促銷等大多數營銷戰略上模仿或跟隨市場領導者的企業。
大多數情況下,追隨者企業可讓市場領導者和挑戰者承擔新產品的開發,客戶信息收集和市場拓展所需要的大量經費,自己坐享其成,減少支出和風險,並避免向市場領導者挑戰所帶來的損失。
作為追隨者,缺乏行業話語權和產品定價權,利潤水平自然受到壓制。並且在在行業內,這類企業多半是處於 「前有阻截、後有追兵」 的環境中夾縫求生存地位。
04 利基者企業
它是本文著重要說的這一類企業,被稱為市場利基者、也被稱為市場補缺者,是指以某一自己具備優勢的特定細分市場為目標,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並以此為經營戰略的企業。
在某個行業中的小企業專心致力於市場中被大企業忽略的某些重度細分市場,通過專業化的經營管理來獲取收益最大化,這種有利的市場位置就被稱為 「利基」 ,而佔據這種位置的企業就是市場利基者。
利基者企業主要操的是客戶的心,不用操行業的心、也不用操競爭對手的心,只管用最專業化的產品服務好這一小批用戶人群足矣。這類企業往往是悶聲發大財,而且悄無聲息地成長為大企業。
這類企業都是市場定位的大師,非常清楚服務的對象是誰,如何服務於這些受眾對象。為此,它們採用利基營銷手段,用較小的市場預算費用,聚焦更具針對性的受眾群體,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更完善地滿足這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因此,市場利基者往往獲得的是「高邊際收益」,即依靠更好的邊際收益效應以獲取更多的企業利潤,相比較而言,密集市場營銷者獲得的只是「高總量收益 」,即依靠更多的銷售量來獲取更多的企業利潤。
*筆者,技術營銷人沙龍會創始人,一直在探索與研究數位化技術營銷解決方案,不斷地在大健康、教育、數碼、酒店、酒業、汽車、母嬰、電器、高科等行業中應用與踐行,並持續優化與總結各行各業數位化建設的最佳實踐,歡迎有興趣的同仁一起攜手探討、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