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多雙一流高校都在工業方面與知名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這些企業包括航天科技四院、東航集團、中鐵十一局、中國船舶集團、華為科技有限公司等。
從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到海洋船舶,無一不是涉足國之重器的重要領域,中國高校展現了強大的力量。
上天:航空航天
日前,西北工業大學和東航集團,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達成合作。
西工大和東航圍繞民航人才培養、科研協同攻關展開合作,北京理工大學和航天科技四院揭牌先進動力聯合研發中心。
在航空航天這一領域,西北工業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17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結果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這一學科中,前三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在第4位,北京理工大學排在第6位。
西北工業大學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參加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至「神舟十一號」的研製工作。
2019年,西北工業大學的兩位校友王海峰和王乾平登上了央視財經的《對話欄目》,兩人分別是殲-20副總設計師、殲-10C總設計師和運-20副總設計師,他們是西工大傑出校友的代表。
來源:西工大官微
在西工大現象這張圖片中,可以看到幾個「神秘「的關鍵詞:
C919、殲-20、直-20、三總師、阿嬌,這些「符號」最能代表西工大航空航天方面的成就。
阿嬌(ARJ21-700)是西工大校園內的一架」零號試驗機「,當然,除了阿嬌之外,」西工大包子「也是十分的吸引人。
航天領域的人才,北京理工大學校友也佔領著一席之地。
2020年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新一代載人飛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慶是北理工機電學院2009屆博士校友。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01號指揮員王光義是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1999屆校友。
下海:海洋船舶
7月28日,西北工業大學和中國船舶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8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產品研發能力,能夠設計建造符合全球船級社規範、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和安全公約要求的船舶海工裝備,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兩所一流大學都與中船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中船集團與上海交大淵源深厚,都曾隸屬於六機部,而且船舶領域的很多前輩、專家都出自上海交大。西工大許多校友活躍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和所屬科研院所的崗位上,雙方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
2017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結果中,船舶與海洋工程這一學科,哈爾濱工程大學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二,海軍工程大學排名第三,西北工業大學排名第七。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是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學院之一,湧現出了一批出色的校友,包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201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中國第一臺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總設計師徐芑南院士,中國第一個海防飛彈固體發動機總設計師王禮恆院士等。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三航」特色之一是航海學院,是我國海洋技術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雙一流」重點建設學院之一。為了對接國家海洋戰略需求,2020年起航海學院按新工科海洋工程大類(智慧海洋)招生,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水聲工程、信息工程(含控制)三個專業。西工大潘光教授說:「大家來到了西工大,來到了航海學院就是為國家的海洋戰略建設服務。」
入地:交通運輸
8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與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工程科學研究、專業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
華中科大與中鐵十一局前期已經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礎,本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籤署,將進一步拓展雙方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他希望以本次合作協議籤署為契機,使雙方的合作邁上新的臺階,使校企合作結出豐碩成果。
8月26日,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上,北京交通大學與華為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智慧校園、智慧交通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北京交通大學將在交通運輸領域的特色優勢與華為搭建更加全面的合作平臺。
2017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結果中,北京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工程在全國排第三,信息與通信工程在全國排第七,交通運輸和通信都是北京交通大學的特色和優勢學科,在與華為的「智慧交通」方面的合作上,北京交通大學有著獨有的優勢。
從天空到海洋,國內高校的成果數不勝數。
2017年5月,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C919凝聚了國內諸多高校的科研心血。
復興號,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部分車次是世界上運營時速最高的動車組列車,其中有著國內高校科研團隊的鼎力支持。
工業強國,科研強國,中國的高校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