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蜂學名「胡蜂」、
又名「螞蜂」或「馬蜂」。
體大身長毒性也大,
膜翅目細腰亞目(Apocrita,過去稱為針尾亞目內除蜜蜂類及螞蟻類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蟲。
是一種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
屬膜翅目之胡蜂科,
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
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幹擾時,
會群起攻擊,
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
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馬蜂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
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黃蜂的口器為咀嚼式,
觸角具12或13節。
通常有翅,
胸腹之間以纖細的 「腰」 相連,
腹部具可怕的螫刺。
成蟲主要以花蜜為食,
但幼蟲以母體提供的昆蟲為食。
已知有20000多種,
絕大部分為獨棲,
社會性的黃蜂僅限於胡蜂超科(Vespoidea)
胡蜂科(Vespidae)的約1000種,
還包括大胡蜂及黃衣小胡蜂類。
這些種類與蛛蜂科(Pompilidae,同屬胡蜂超科)
種類和其他黃蜂類的不同之處是休息時其翅縱向摺疊。
黃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徵,
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
同時,它的單眼、複眼與翅膀,
也是多數昆蟲共有的特徵;
此外,
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輸卵管,
即有毒蜂針。
成蟲體多呈黑、黃、棕三色相間,
或為單一色。
具大小不同的刻點或光滑。
茸毛一般較短。
足較長。翅發達,飛翔迅速。
靜止前翅縱折,覆蓋身體背面。
口器發達,
上顎較粗壯。
雄蜂腹部7節,
無螫針。
雌蜂腹部6節,
末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
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
蛹為離蛹,黃白色,
顏色隨齡期而加深。
頭、胸、腹分明,
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
很多蜾蠃以蛹越冬。
幼蟲梭形,白色,無足。
體分13節。
毒素和螫針:
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經毒2類,
可引起人的肝、腎等臟器的功能衰竭,
特別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憂,
對過敏體質的人尤其危險。
胡蜂毒刺上無毒腺蓋,
可對人發動多次襲擊或蜇刺人。
熱門分享
原始部落印第安風格紋身
月光寶盒轉印機開箱操作視頻
外國的大熊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