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貓工作室/足球評論員唯心
我曾專門撰文對比過利物浦與曼城的風格迥異但效果都還不錯的逼搶模式,具體到利物浦,他們講究的是保持陣型,三條防線之間維持較大距離以保證後場能夠隨時拱衛禁區,同時依靠超強的跑動能力彌補空當。而曼城則不知出於何種考慮,鬼使神差的在這場比賽中玩起了平行站位防守,結果可以說是一團糟。這裡我們重點關注防守策略更典型的利物浦。
首先來看利物浦最理想的防守狀態是什麼,請記住下列關鍵詞:保持陣型、後衛延阻、瘋狂回追。接下來你會在這個回合中看到這三個要素:
曼城的推進非常流暢,但最終仍舊陷入少打多的局面。第一張圖我用4張靜態圖來詳細解析,儘量說清楚:
第一步,利物浦採取相當激進的防守策略,中前場6人全部壓過半場,此時他們依舊保持了4-3-3的站位,並不是針對皮球、拆散陣型做圍搶。實際上曼城的持球人擁有非常開闊的傳球線路,只不過不能長時間控球而已。
如此開闊的傳球空間,導致曼城可以輕鬆的兩腳傳球破掉利物浦的逼搶,於是,阿圭羅輕鬆接球直面利物浦後衛線。注意此時洛夫倫沒有繼續後退,而是上搶試圖攔截阿圭羅,而以法比尼奧為首,3名中場撒開腿全速回追。其效果則是下圖:
中場線與後衛線圍繞持球的阿圭羅在中路交匯,曼城的進攻推進已經夠快了,但利物浦中場回來的也很快。當然,利物浦也沒能直接斷球,阿圭羅把球分給了斯特林。但斯特林接球後,到底有沒有機會直接衝擊?答案是沒有,因為利物浦中場回防之後,情況是這樣的:
短短幾秒之內,利物浦7人全部回防到位,4-3站位清晰可見並圍繞有球一側形成包夾。可以說,利物浦靠著洛夫倫的上前延阻與中場的快速回追,把曼城的一次快速推進,硬生生逼成了少打多的陣地戰。
那麼,這樣的防守有沒有可能出現問題呢?當然有。
首先,以曼城前場的天賦而言,利物浦這麼防還真得不保險,因為回追防守相比站在原地直接磨陣地,難度更大,高速運動過程中,技術好、靈活性出眾的持球人很容易直接把回追者過掉。比如這樣:
這次利物浦的防守方式其實和剛才如出一轍,只不過因阿圭羅的持球表演而出現了問題,我們以3張靜態圖予以說明:
第一步,利物浦延續了此前的逼搶準則:保持陣型不變,中前場集體壓上,後衛線留守拱衛禁區。曼城也一如既往地獲得充分的傳球空間。不出意外地,利物浦的防線再度被打穿,於是情況變成了這樣:
曼城快速推進至禁區附近時,利物浦中場被打穿,阿圭羅從容接球。這個位置不同於剛才那回合,洛夫倫是不敢貿然上前延阻的,因為斯特林一旦反越位成功,範戴克無論如何是沒法在這麼短的距離內追上的。此時曼城局部3打2,形勢非常好。
被打穿的中場沒有放棄防守,而是按照既定方針瘋狂回追,無論是動圖還是左上角的時間,都可以很清楚地表明法比尼奧的回追速度有多快。其實他已經追到位了,但這次被阿圭羅過掉,防守效果就天差地別了。
其次,前面說了很多利物浦中場回追的意識,那麼諸位有沒有想過,假如中場不這麼積極回追,會產生什麼後果?比賽中還真有這種現象發生,比如這次:
這次稍有不同的是,利物浦在前場逼搶時投入了一名邊後衛,這也導致中場的回追更具意義,然而最終,中場的一時大意,險些釀成大禍——至少它成為了讓利物浦在賽後陷入輿論爭端的因素之一。這裡用兩張靜態圖來看一下:
上圖的曲線之所以看起來有些奇怪,是因為我並不想簡單標註出利物浦的防守站位到底是什麼,而是想把初始陣型中各條戰線的人員給連起來,方便大家看到陣型的變化。上圖中羅伯遜上前逼搶,導致利物浦左後衛位置是真空的,於是中場整體向左移動,維納爾杜姆和法比尼奧共同接管貝爾納多·席爾瓦。這個安排並沒有錯,問題出在下一張圖:
亂戰過後曼城再度持球,按道理來說範戴克搶到第一點並破壞傳球,已經給中場爭取了不少回防時間,但難以解釋的是:一貫不惜體能的利物浦中場,這次竟然沒有及時回防,反倒是羅伯遜從很靠前的位置全速衝刺殺了回來。但他距離太遠,實在是追不上了;而本來負責接管貝爾納多·席爾瓦的維納爾杜姆,居然莫名其妙的追了一半不追了……
上述兩個問題能否解決呢?嚴格來說,有些問題是教練無能為力的,比如阿圭羅過掉法比尼奧,那就是個人能力體現,你如果想從戰術上彌補,就只能幹脆把原有的防守體系徹底推翻重建,這就有些「因噎廢食」了。但進行一些微調,避免球員過多進行衝刺跑,還是可以做到,比如中場留一個人拖在後面,不那麼激進。下面這一回合中,維納爾杜姆的初始選位,就為其後續的投入防守提供了便利:
這次防守,利物浦的投入有什麼不同?這裡用三張靜態圖予以說明:
第一步,當整體壓上時,利物浦依舊保持陣型不變;區別在於,維納爾杜姆拖在最後。注意——這可不是向一側的傾斜,此時利物浦並不知道曼城要往哪一側傳球,鏡頭裡其實也沒交代清楚——在曼城的左邊路、維納爾杜姆防守的一側,其實也有一名曼城球員。因此,這裡並不能說是利物浦針對曼城球員站位所作出的選擇,只能說不知為何,維納爾杜姆相對拖後了。
維納爾杜姆的拖後也讓他可以最早參與到球隊防守中,當然,他實際上也沒能直接斷球,但當曼城向前傳球時,維納爾杜姆也確實是距離接球人最近的一個。另外注意,在這個位置上,洛夫倫再度上前幹預了。
而這次,當曼城中場全部跑回來時,維納爾杜姆已經先於剩下兩人開始貼身逼搶曼城的持球人了。
誠然,4-3站位的防守體系,在現代足球中其實應用並不廣泛,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多數強隊其實都很善於左右調度,防守方在中場僅僅投入3人,其實是不足以覆蓋中場寬度的,所以諸位如果仔細研究主打433陣型球隊的比賽錄像時,會發現陣地戰中,433變442是常有的事。對陣曼城這樣級別的球隊,利物浦自然也不能託大,於是,他們在防守端還有最後的撒手鐧——邊鋒回撤。
來看這一回合:
最後利物浦是誰把皮球搶下來的?馬內!實際上利物浦在這回合防守中已經完全放棄了4-3-3站位,來看靜態截圖:
此時已經是相當清晰的4-4站位防守,陰影覆蓋的,是馬內。這麼做的好處除了中場覆蓋面足夠外,還能對後衛線提供更好的支持,來看4秒鐘後的靜態圖:
當馬內和維納爾杜姆在邊路逼搶時,利物浦禁區內什麼情況?4後衛全在!也就是說,馬內的回收,直接把羅伯遜解放到了禁區裡。
當然,邊鋒畢竟不是中場或後衛,事實上中場的防守,相比於後衛而言也通常會弱一些。因此,利物浦如此堆積人數,在快節奏的攻防轉換中,還是很容易出現問題。比如這回合:
這次絕不能說利物浦人數投入不多,反倒是他們在大舉回收之下出現的漏人,導致曼城打出了一次極具威脅的進攻。這次漏人的,是薩拉赫與亨德森。來看兩張靜態圖:
我仍舊是把利物浦的三條線用紅色曲線標註了出來,其目的是告訴大家:薩拉赫和馬內的回防力度有多大。很明顯,此時利物浦實際上不是4-3-3站位,而是4-5-1。但問題是,薩拉赫漏人了,而且漏掉的是最不該放過的斯特林……
就在斯特林毫無顧忌的前插之際,亨德森也犯下了錯誤,他在上搶失敗後並沒有跟著插上的安吉裡諾,而是試圖回到中場去和法比尼奧、維納爾杜姆一起攔截傳球,然而他所處的位置又不可能攔下皮球,其結果是,羅伯遜實際上面臨著斯特林和安吉裡諾兩個人的無球前插,他陷入了1防2的窘境。最終,左右為難的羅伯遜只能放任安吉裡諾前插接球完成射門。
當然,面對曼城這種級別的對手,防守不出一點問題幾乎不可能,更何況相比於對手,利物浦的防守實際上已經非常不錯了。其實曼城的防守我一樣截下了不少很能說明問題圖,仍舊是在這短短30分鐘時間內截下的。可見這樣一場高水平的比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東西太多了。
想把這些內容深入挖掘出來,寫一篇有長期借鑑意義的復盤,不反覆看幾遍錄像是絕對不行的。作為一個對兩隊立場保持中立的足球評論員,我並不關心誰輸誰贏或裁判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如此內容豐富的比賽越多越好。刺激的比賽只是感官享受;而好看的比賽,是研究素材,更是值得珍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