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隨身攜帶一個放在口袋裡的製冷器,或者一部永遠不會過熱死機的手機或電腦。據新華社9月15日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裴啟兵教授等人發明了一種固態降溫儀器,正在讓這些夢想成為現實。
資料圖
這項研究發表在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項目負責人裴啟兵告訴記者,他們的團隊基於電熱效應,利用高分子材料製造出一種可轉換電和熱能的薄膜。電熱效應是指材料在外加電場下微觀有序地發生變化,導致溫度發生相應變化。因此,薄膜能根據外加電場的開或關而釋放或吸收熱。
數據顯示,該薄膜每克製冷功率高達2.8瓦,性能係數超過現有蒸氣壓縮製冷技術。「這意味著轉移同樣的熱量,我們的設備消耗更少的電能,」裴啟兵說。
測試結果表明,他們製造的降溫儀器讓一部三星智慧型手機電池的溫度在5秒內降低了8攝氏度。相比之下,空氣降溫技術在50秒內僅降低3攝氏度。
當談到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裴啟兵說,它可以做成很小的製冷器,放在口袋隨身攜帶;可根據個人的需要來調節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且耗電量很小;也可給手機、電腦和可穿戴電子產品等有效降溫,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科學》雜誌配發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有了這項技術,「人們可以想像,可穿戴式冷卻繃帶將取代冰袋,敷在傷口等;小型空調和熱管理系統可以安置在辦公桌上或整合到座椅裡,進行局部性氣溫控制;晶片實驗室這樣的電子設備也將成為可能。」
9月18日,在中國民航局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民航局飛行標準司副司長朱濤透露,日前,《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21部,以下簡稱《規則》)第五次修訂發布,將於2017年10月起實施。
這次修訂放寬了對於機上可攜式電子設備(PED)的管理規定,允許航空公司為主體對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影響進行評估,並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