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是用於測量因子與測量項(量表題項)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否與研究者預測保持一致的一種研究方法。
驗證性因子分析的使用場景
驗證性因子分析CFA的主要目的在於進行效度驗證,同時還可以進行共同方法偏差CMV的分析。
結合實際應用情況,驗證性因子分析通常有三個用途:
1 聚合(收斂)效度分析
聚合效度,又稱收斂效度,強調那些應屬於同一因子(指標)下的測量項,測量時確實落在同一因子下面。
如果目的在於進行聚合(收斂)效度分析,則可使用AVE和CR這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如果每個因子的AVE值大於0.5,並且CR值大於0.7,則說明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同時一般還要求每個測量項對應的因子載荷係數(factor loading)值大於0.7。有時候還可能會結合模型擬合指標,以及進行模型MI值修正,以達到更好的結論。
由上表可知,AVE值全部均大於0.5,而且CR值全部均大於0.7,因而說明本次測量量表數據具有優秀的聚合效度。
2區分效度
區分效度,強調本不應該在同一因子(指標)下的測量項,測量時確實不在同一因子下面。
如果目的在於進行區分效度分析,則可使用AVE根號值和相關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如果每個因子的AVE根號值均大於「該因子與其它因子的相關係數最大值」,此時則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為更好表述,使用下圖展示:
上圖的斜對角線為AVE的根號值,比如因子對應的AVE根號值為0.843,該值大於因子1與另外3個因子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00,0.646和0.777),類似因子2,因子3,因子4也這樣進行分析。最終發現因子的AVE根號值,全部均大於該因子與其它因子的相關係數值,因而說明具有很好的區分效度。
操作步驟:
分析時首先完成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構建, 通過'生成變量'功能將題項合併為一個整體(因子)進行相關分析。
3共同方法偏差(CMV)
共同方法偏差,是指由於測量外部的某些因素導致數據出現集中的偏差。換句話說,測量的差異是由於研究本身(或其他),如測量工具、問題構成或測量環境等導致的。
如果目的在於進行共同方法偏差(CMV)分析,常見的做法為:將所有的測量項(即所有因子對應的測量量表題項)放在一個因子裡面,然後進行分析。
如果測量出來顯示模型的擬合指標,比如卡方自由度比,RMSEA,RMR,CFI等無法達標,則說明模型擬合不佳,即說明所有的測量項並不應該同屬於一個因子(放在一起時模型不好),因而說明數據通過共同方法偏差CMV檢驗,數據無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上圖顯示卡方自由度值為11.137,明顯高於標準(>3),並且GFI,CFI,NFI,NNFI這四個指標值全部均低於0.7,明顯偏差標準值(大於0.9),RMSEA和RMR值均大於0.15,也嚴重偏差標準值。因而說明模型擬合質量非常糟糕,也即說明不能本次研究量表數據無法聚焦成一個因子,說明無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針對CMV檢驗,上種思路同樣也適用於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方法進行檢驗CMV問題(也稱作Harman單因子檢驗方法),即查看把所有量表項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時,如果只得出一個因子或者第一個因子的解釋力(方差解釋率)特別大,通常以50%為界,此時可判定存在同源方差(共同方法偏差),反之則說明沒有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針對共同方法偏差(CMV)分析,還有其它的一些做法,建議用戶以文獻為準。
其他說明
進行聚合(收斂)效度,或區分效度分析,建議首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然後再進行CFA分析。原因在於CFA對於數據質量要求高,如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就發現因子與測量項對應關係出現偏差,需要首先進行處理,確認好因子與測量項對應關係後,再進行CFA分析。如果使用CFA進行分析,建議樣本量至少為測量項(量表題)的5倍以上,最好10倍以上,且一般情況下至少需要200個樣本。一個因子對應的測量項最好在5~8個之間,便於後續刪除掉不合理測量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