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於當地時間23日不幸車禍去世。以真實人物改編的電影總能給人以啟迪,或將主人公的真善美傳遞給大家,溫暖人心。為您盤點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真人原型電影。
約翰·納什夫婦(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王鶴瑾)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諾貝爾獎得主、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於當地時間23日在美國新澤西州乘坐計程車時,因車輛失控遇難,不幸去世,終年86歲。
電影《美麗心靈》以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為原型,講述了納什一生在博弈論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以及其與精神分裂症抗爭的感人事跡。以真實人物改編的電影總能給人以啟迪,或將主人公的真善美傳遞給大家,溫暖人心。下面,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真人原型電影,或許當您再看一遍時,會有不同感悟。
盤點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經典電影
《成為簡奧斯汀》:還原小說家奧斯汀的初戀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了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傲慢與偏見》尤為經典,然而,她本人卻一直未婚。這是為什麼呢?
1796年,20歲的簡·奧斯汀遇到湯姆·勒弗羅伊,情竇初開的她對這個聰明狡黠的愛爾蘭年輕律師一見鍾情。然而,簡的父母卻希望女兒挑選一個富裕且有遠大前程的丈夫,而湯姆偏偏是個窮小子。另一方面,湯姆家也執意要與富貴之家聯姻,因此要求其返回愛爾蘭。從此,兩人便再沒有相見。
簡的初戀以被迫分手告終,最後她選擇終身不嫁,將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學創作,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為簡奧斯汀》便講述了這段戀情。
《鐵達尼號》:露絲的原型曾是「北京通」
電影《鐵達尼號》中的悽美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堪稱經典愛情故事。該影片描述了窮畫家傑克與名媛露絲拋棄世俗偏見,義無反顧地墜入愛河;只可惜鐵達尼號遊輪與冰山相撞而沉沒,使他們天人永隔,最終,傑克落海凍死於大西洋。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名叫「坎迪」。鐵達尼號沉沒,大難不死的坎迪,給美國的一家雜誌寫下了自己在遊輪上的愛情故事,這也成為後來電影《鐵達尼號》的創作素材。在坎迪的回憶錄中,她描寫道,當鐵達尼號撞擊到冰山的一剎那,是乘客休伍倫第一個趕到了她身邊:「他用手摟住了我的肩膀,這給我一種意想不到的安全感。」
真實故事比電影要美好得多,坎迪與休伍倫都幸運地活了下來,她足跡遍布東南亞、印度、日本、柬埔寨、中國,並且在北京定居了兩年,成了一個「北京通」。直到1949年,90歲的坎迪與世長辭。
《當幸福來敲門》:揭投資專家克裡斯的成功秘訣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改編自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的同名自傳。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男青年克裡斯,靠做推銷員養活老婆和兒子,過著平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公司裁員讓克裡斯丟了飯碗,妻子因忍受不了長期的貧困生活憤而出走,從此,他不僅要面對失業的困境,還要獨立撫養兒子。
俗話說,「福不雙降,禍不單行。」失業後的克裡斯因長期欠交房租被房東趕出家門,無奈之下,他只能帶著兒子流落街頭。在此後的兩三年中,這對苦命父子的住所從紙皮箱搬到公共衛生間,儘管生活艱難,但克裡斯·加德納一直很樂觀,並且教育兒子,不要灰心。克裡斯憑著自己的不屑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後來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可可西裡》:原型人物為保護藏羚羊犧牲
可可西裡位於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帶,1985年以前,那裡生活著大約一百萬隻珍貴的高原動物藏羚羊,但隨著歐美洲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導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暴漲。在利益的趨勢下,各地盜獵分子紛紛湧入可可西裡獵殺羚羊。短短幾年間,數百萬藏羚羊幾乎被殺戮殆盡,現在可可西裡大約只殘存有不到兩萬隻藏羚羊。
1993年,可可西裡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犛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裡進行反盜獵行動。1994年,索南達傑在與盜獵者的對戰中,不幸中槍犧牲,後被風雪塑成一尊冰雕,其屍體被人們發現時,還保持著換子彈的姿勢。
電影《可可西裡》則以索南達傑為原型,講述了巡山隊員為保護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感人故事。
《忠犬八公的故事》:秋田犬「八公」等待主人九年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講述了大學教授帕克收養了一隻小秋田犬,取名「八公」。起初,帕克的妻子反對收養八公,但看到丈夫對八公由衷的喜愛,終於還是決定讓它成為家庭的一員。
八公每天早上將帕克送到車站,傍晚再去車站迎接帕克下班,然後一起回家。直到有一天,帕克在大學上課時突然倒下,因心臟病突發而死亡,再也沒有出現在車站,但忠誠的八公依舊每天傍晚都到火車站門口等候、凝視。一天、兩天、三天……在長達九年的時間裡,八公風雨無改,直到最後死去。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八公的主人是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1925年5月,上野英三郎去世後,八公在澀谷車站等待了九年,直到它最後死去。人們了紀念忠誠的八公,於1934年4月,在東京澀谷站前為八公樹立了銅像。(文/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