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廢舊PCB尤其是主板、顯卡等,可能有不少人都知道這種「電子垃圾」可以用來回收貴金屬。但包含這些地球上相對稀缺資源的電子產品當然不僅局限於這些,著名硬體網站Tom's Hardware法國分部的編輯充分發揚了DIY精神,給我們演示了
從廢舊CPU中提取金、銀的全程。而且就像佛山某地成為「著名」電子垃圾回收場一樣,此次演示的過程不會需要很深的化學知識,銀的部分大概初中水平,金的部分有高中水平。
先讓我們來看看此次回收的對象,簡直是古董+鑰匙鏈集合地:
細數一下,包括Intel 80486SX-25、未知頻率的80486DX、Pentium P54C、Pentium MMX P55C、Socket 370的Mendocino/Coppermine核心Celeron;AMD 5k86-P75(其實我是486,馬甲戰術誰都有)、K6-200;Cyrix MII(即6x86MX,對抗P55C和初代Klamath Pentium II的)。全是爺爺輩的產品。
接下來進入實際提取步驟,筆者建議化學知識忘光光的朋友還是不要冒險嘗試了,如果要嘗試一定要佩戴護目鏡、穿好實驗服、戴好手套,在通風櫥等地方進行。同時要擁有耐心,畢竟這種無機反應雖然算快的但有時候一個反應沒有幾個小時也搞不定。
銀的提取步驟
第一步,先把CPU扔進硝酸溶液中,把針腳等溶解(針腳主要成分為銅,含有少量的銀)。
呃……還是動力學因素比較重要,這顆K5還沒有與硝酸起反應。
多扔進去幾顆,可以看到稀硝酸慢慢變藍了,這是二價銅離子的顏色,同時反應會產生一些無色氣體一氧化氮和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用濃一些的硝酸當然更快,但也更危險,要防止溶液濺出。
採用稀硝酸浸泡1-2周後,溶液徹底變成深藍色,銅與銀已經溶解,但金還留在CPU die上。
從硝酸溶液裡拿出來的CPU,針腳差不多掉光了。
將溶液過濾,溶液主要是硝酸根、銅離子與銀離子的混合。
在濾液中加入氯化鈉(家用食鹽都可以)使銀離子沉澱。
準備一小塊鋅片和鹽酸溶液,用來使氯化銀還原為單質銀。需要注意的是還原反應一旦開始進行會大量放熱。
將鋅片與鹽酸加入溶液中後,鋅或它與酸反應產生的氫氣都能還原氯化銀,同時氯化銀本身與光照也會分解成銀單質。可以看到黑色的銀單質已經析出不少。
過濾,這次我們要的是濾渣。
當然,對於顆粒細小,黑色粉狀的銀還要進一步熔煉。這裡採用氧-丁烷焰噴燈。
熔煉完成的「銀幣」,當然對於這種連作坊甚至都不如的條件不可能做到純度很好,裡面可能混有更有價值的金屬如鉑、銠、鈀等。要想提高純度自然只能靠更好的設備與反應條件、流程等。
金的提取步驟首先用3%雙氧水與鹽酸配製成分實際上亂七八糟的混合物(顏色主要是少量氯、次氯酸、亞氯酸等混合而成)。
把CPU扔進去,將處理器die上其他金屬溶解掉,金洗下來。
幾個小時之後,過濾溶液,要的還是濾渣。
接下來這個步驟一定要在通風櫥中進行,採用35%的濃鹽酸與5%的漂白粉(含次氯酸鈉)溶液混合,制出氯氣。有關鹽酸與漂白粉混合刷衛生間導致氯氣中毒的報導早已屢見不鮮。將前一步的濾渣扔進去,由於高濃度的氯離子可與三價金配合生成相對更穩定的金氯酸配合物(AuCl3/AuCl4-),氯單質才可氧化穩定的金,「王水」(濃硝酸混濃鹽酸,體積比1:3)也是同樣的原理。
繼續過濾,這次溶液裡幾乎只剩金氯酸(HAuCl4)了。
現在要把金重新還原成單質,所用的化合物也是不法商販經常非法使用的添加劑——焦亞硫酸鈉,在工業上用來還原性漂白。
可以看到燒杯底部黑色的金在慢慢析出。
過濾,烘乾。多數金屬微小顆粒時基本都是黑色。
繼續熔煉,由於金的熔點只有1064攝氏度,氧-丁烷焰很輕鬆,酒精噴燈的話剛好不夠。
小小的金球……這種純度和質量(重量)的金大約只值幾個美元左右吧。如果要提高純度最簡單危險性也超大的自然是使用氰化鈉/鉀等,由於氰與金配合物的穩定性超強所以此法雖然危險但以前少有很好的替代方法。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上逐漸開發用無毒的硫氰酸根代替氰做配體以減少環境汙染和增加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