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斯風格
「孟菲斯」的設計都盡力去表現各種富於個性化的文化內涵,從天真滑稽直到怪誕、離奇等不同情趣。在色彩上常常故意打破配色規律,喜歡用一些明快、風趣、彩度高的明亮色調,特別是粉紅、粉綠等豔俗的色彩。「孟菲斯」的核心人物是索特薩斯。
盡力去表現各種富於個性化的文化內涵,從天真滑稽直到怪誕、離奇等不同情趣。在色彩上常常故意打破配色規律,喜歡用一些明快、風趣、彩度高的明亮色調,特別是粉紅、粉綠等色彩。「孟菲斯」的核心人物是索特薩斯。1981年,以索特薩斯為首的設計師們在義大利米蘭結成了「孟菲斯(Memphis)集團」,他們反對單調冷峻的現代主義,提倡裝飾,強調手工藝方法製作的產品,並積極從波普藝術、東方藝術、非洲拉美的傳統藝術中尋求靈感。孟菲斯派對世界範圍的設計界影響是比較廣泛的,尤其是對現代工業產品設計、商品包裝、服裝設計等方面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索特薩斯認為設計就是設計一種生活方式,因而設計沒有確定性,只有可能性;沒有永恆,只有瞬間。
1 常用新型材料、響亮的色彩和富有新意的圖案(包括截取現代派繪畫的局部)來改造一些傳世的經典家具,顯示了設計的雙重解碼,既是大眾的,又是歷史的;既是傳世之作,又是隨心所欲。
2 室內設計注重室內的風景效果,常常對室內界面的表層進行塗飾,具有舞臺布景般的非恆久性特點。
3 在構圖上往往打破橫平豎直的線條,採用波形曲線、曲面和直線、平面的組合,來取得室內意外效果。
4 超越構件、界面的圖案,色彩塗飾。
5 室內平面設計形形色色,具有任意性和展示性。
孟菲斯代表人物:
埃託·索託薩斯(Ettore Sottsass)
麥可·德·魯克(Michele De Lucchi)
彼特·肖(Peter Shire)
故障藝術
利用事物形成的故障,進行藝術加工,使這種故障缺陷反而成為一種藝術品,具有特殊的美感。
厄瓜多LaPradera市有一家「故障酒吧(GlitchBar)」。它的前身是一座老舊失修、「滿是故障」的老住宅;而2015年搖身一變,這個酒吧不僅煥然一新,更顯得活潑俏皮、靈動有趣——而這些,也都來自「故障」,或者說故障藝術。而在酒吧中,豐富的故障藝術元素被用於室內設計和裝潢。從酒吧門面到內部的家具(燈、開關、木質桌椅和吧檯),都被塗上或裝飾有抽象或破碎的幾何圖案,色彩鮮豔明亮。這個空間帶有藝術感,最顯著的體現就是故障藝術被大範圍用在牆壁上。為酒吧做設計的RamaEstudio事務所精心處理了牆壁的表層。他們和當地的塗鴉藝術家合作,請他們在一些由一塊塊板條拼裝而成的木板上塗鴉,盡情發揮想像力作畫。隨後整塊木板被拆解,各個部分隨機重新組合,形成支離破碎、「邏輯不通」又有幾分抽象的「故障藝術牆」。酒吧希望這次對室內的翻修能夠儘可能地減少對原處的破壞,重複利用原來的材料,更好地利用資源。所以拆卸舊房子時留下了原來的窗戶(現在變成了門)、磚牆(成為底層地板)以及原來的一些藤蔓植物和門前的棕櫚樹。
作為藝術形式,它就產生於我們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有時十分惱人的細節——數據和數字設備的故障。譬如說當電視機、電腦等設備的軟體、硬體出現問題後,可能會造成視頻音頻播放異常,在視覺上,畫面變成破碎、有缺陷的圖像,顏色也失了真。但藝術家們卻從這些故障中發現了美,它們不僅代表不完善,更意味著意外和變化,每一次故障都像是打破常規的一次再創造。於是,故障漸漸被音樂人和視覺藝術家接納,並成為一種創作手法。視覺藝術家們甚至會用各種手段,如損壞電路板,用磁鐵靠近顯示器,或者刮擦設備的元件等等,來營造出故障的效果,帶來新的創意。
賽博朋克
(cyberpunk,是cyber與punk的結合詞),又稱數字朋克、賽伯朋克、電腦朋客、網絡朋客,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小說中通常有社會秩序受破壞的情節。現在賽博朋克的情節通常圍繞黑客、人工智慧及大型企業之間的矛盾而展開,背景設在不遠的將來的一個反烏託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賽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實際上標誌著針對以往科幻小說不注重信息技術的具體設定的缺點的改善和進步。
賽博朋克的世界,人類生活每一個細節都受計算機網絡控制的黑暗地帶。龐大的跨國公司取代政府成為權力的中心。被孤立的局外人針對極權主義體系的戰鬥是科幻小說常見的主題。在傳統的科幻小說中,這些體系井然有秩,受國家控制;然而在賽博朋克中,作者展示出國家的公司王國(corporatocracy)的醜惡弱點, 以及對現實不抱幻想的人對強權發起的無休止的西緒弗恩之戰(Sisyphean battle)。
賽博朋克文學有著強烈的反烏託邦和悲觀主義色彩。今天賽博朋克經常以隱喻義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於大公司企業、政府腐敗及社會疏離現象的擔憂。一些賽博朋克作家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警示人們社會依照如今的趨勢將來可能的樣子。因此,賽博朋克作品寫作的目的是號召人們來改變社會。
常見元素:黑客、數字空間(Cyberspace)、虛擬實境、人工智慧、控制論與電腦生化、都市擴張與貧民窟、大型企業、基因工程、毒品和生化、恐怖主義(特別是計算機恐怖)、霓虹燈、紅藍色調
波普藝術
一種主要源於商業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亦稱新寫實主義和新達達),其特點是將大眾文化的一些細節,如連環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複製。波普藝術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後期在紐約發展起來,此時它所反對的抽象表現主義正處於最後的繁榮時期。60年代中期,波普藝術代替了抽象表現主義而成為主流的前衛藝術。在60年代後期,波普藝術開始讓位於極簡主義藝術(MINIMAL ART)和硬邊畫(HARD-EDGE PAINTING)。主要方面是新時期藝術家將商業藝術和近現代藝術聯合在一起的一種表達形式。
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衝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理察·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
「波普」(pop)也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頭,pop是塗抹)的一個簡化口語詞,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表示可口可樂之類的「汽水」(soda pop)一詞,大致也是那個時期產生的(這裡的pop可能是指瓶子開啟的聲音)。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到輕鬆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1956年,獨立團體舉行了畫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了理察·漢密爾頓的一幅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畫裡有藥品雜誌上剪下來的肌肉發達的半裸男人,手裡拿著像網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半裸女郎,其乳頭上還貼著閃閃發光的小金屬片;室內牆上掛著當時的通俗漫畫《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並加了鏡框;桌上放著一塊包裝好的「羅傑基斯特」牌火腿;還有電視機、錄音機、吸塵器、檯燈等現代家庭必需品,燈罩上印著「福特」標誌;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邊街道上的巨大電影廣告的局部……這一切都可以通過那個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著的三個大寫字母得到解釋:POP。該詞來自於英文的「popular」,在漢語中一般地音譯為「波普」。
1957年,漢密爾頓為「波普」這個詞下了定義,即: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英國畫家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波普抽象藝術手袋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華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波普藝術其創作特徵是直接借用產生於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進而從中升華出藝術的主題。它的出現不但破壞了藝術一向遵循的高雅與低俗之分,還使藝術創作的走向發生了質的變化。
極簡主義
是生活及藝術的一種風格,本意在於極力追求簡約,並且拒絕違反這一形態的任何事物。極簡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另一種明智的擁有。
極簡主義風格的居室設計極簡主義(Minimalism),並不是現今所稱的簡約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本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象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川流不息,來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