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農村文化該怎麼「種」?
「農民種文化百村賽」在全國兩會引發共鳴
浙江在線3月13日北京訊(特派記者楊曉燕) 「要『送文化』,還要『種文化』,讓文化在農民心中真正生根發芽。」「媒體宣傳很要緊,應該多倡導一下。」……由浙江日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浙江在線聯合主辦的「農民種文化百村賽」在全國兩會上引發共鳴。連日來,部分人大代表在浙江代表團駐地通過閱讀本報和上網了解到「農民種文化百村賽」的情況,紛紛認為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是建設農村和諧文化的題中之義、當務之急。
從「送文化」到「播文化」、「種文化」
「現在老百姓的文化消費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但是相比較而言,能夠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就會趁虛而入。」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農科所所長汪惠芳代表在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汪惠芳說,衢州屬相對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群眾文化常常陷入困難重重的境地,許多農村停留在「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的原始生存狀態。政府開展多年的送戲、送圖書、送電影等「送文化」活動,確實滿足了部分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多年農村工作的經驗讓她感到,但單靠「送文化」是遠遠不夠的,要「送文化」,還需要「播文化」、「種文化」。
為此,汪惠芳代表今年帶來了兩個關於發展農村文化的建議,一是要求財政加大對浙江欠發展地區鄉、村兩級文化陣地建設支持力度,二是要求扶持地市黨報創辦農村報、破解農村「報荒」。她說,「農民種文化百村賽」活動很及時,媒體宣傳很要緊,應該多倡導一下。
讓先進文化在農民心中生根發芽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奉化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是浙江代表團中為數不多的「村官」代表。他表示,像「農民種文化百村賽」這樣的活動,為農村文化發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農民從被動地享受文化生活,變為自發參與、創新文化活動。同時,文化「播」下去之後,還要精心培育、澆水施肥,才能讓文化在農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
「農民種文化百村賽」中,已有八個村向全省農民發出《我們都來「種文化」》的倡議。傅企平說,儘管滕頭村目前還沒有直接參與這個活動,但是滕頭一直致力於建設農村的和諧文化。據他介紹,滕頭的農民公園裡有個「越劇角」,每天都有一批戲迷們自發聚在那裡交流切磋;愛好下象棋的農民也很多,還自發成立的象棋協會;村裡請了專業老師教扇子舞,現在每天清晨練習的人很多……不僅本村農民樂在其中,一萬多外來工也融入了這裡的文化生活。
在城鄉一體化中提升農民文化生活
早在3月5日晚舉辦的浙江代表團媒體集體採訪會上,面對記者的提問,嘉興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德榮代表就稱道「農民種文化百村賽」很有意義。他特地向中外記者介紹了嘉興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首先是統籌城鄉教育,嘉興市從城鄉教育一體化入手,在全市範圍內推行城鄉教育資源統籌發展,實現城市教育成果讓農民共享;第二是衛生一體化,通過大力推進城鄉居民的衛生醫療,以及公共衛生體系,推進農民健康的提升;第三是身體素質的一體化,推進農民健康工程;第四是如「送文化下鄉」等文化提升工程,包括寬帶進村到戶,使整個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有所提升。
「浙江省的經濟發展領先於全國,將在2010年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現在溫飽問題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怎麼樣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之後,解決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們黨委政府需要重視的問題。」陳德榮說。他認為,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化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非常重要,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文化的支持、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