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鬼才的實驗音樂人小河,創作涉獵電影、現代舞與樂隊。他的「音樂肖像」項目,邀請12組歌手,為當下社會的普通人寫出屬於他們的歌。1月5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請來小河,與主持人張穎一起來聊聊他的音樂項目。
小河「音樂肖像」項目
11月的北京花家地,八年未出新作的老狼演唱了單曲《管藝》,這是「音樂肖像」項目的第一首,與大眾見面的作品。項目發起人小河,早在五年前就寫下了12支,以陌生人為題的Demo,今年重啟「音樂肖像」,邀請12組兩岸三地的歌手,包括老狼、萬芳、周雲蓬、馬頔、林一峰、小老虎等,通過改編創作的方式,將12首歌錄製完成。提出「用歌唱去記錄」的小河,希望將「音樂肖像」持久地推動下去,讓更多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歌。
早在2010年,小河就啟動了「音樂肖像」的項目。他說搞藝術創作的人對靈感的依賴很強,靈感如果不來,創作就會停滯,長此以往下去,就會變得很被動。所以他就換了一種方式思考,用行動去引發觸動靈感。「音樂肖像」項目最早由「這個店」畫廊贊助了一年,每個月去和一個陌生人生活一天,然後為他寫首歌,這樣一年下來就有了12首歌。
12首歌寫完了以後,小河錄了樣帶後就耽擱了。直到5年後他和一個朋友再看這個項目時,聽到當時的音樂瞬間有種穿越回去的感覺,他覺得是時候重新拾起來,並且他希望可以分享給更多的音樂人,讓更多人體驗這種創作方式。
「音樂肖像」項目啟幕會
小河介紹第一期選的音樂人,都是相當有個性的,溝通起來也非常有意思。12首歌記錄的12個普通人物,跨越各種職業,從鄉村教師、煤礦工人,到藝術品收藏家,白領,到咖啡館的小老闆,小河覺得「音樂肖像」就是用音樂的方式做一種真實的記錄。
「音樂肖像」第一個推出的曲目是由老狼演唱的《管藝》。小河介紹這首歌的編曲是發光曲線樂隊。他認為,這支新銳的後搖樂隊,代表著一種新的音樂的群體和力量。而老狼的聲音又是屬於他小時候所崇拜的校園民謠的一代。在這首歌裡同時有兩種音樂人和形態出現,特別能代表「音樂肖像」的一種開放狀態。
電影配樂作品
2012年,小河一口氣為三部風格獨特的電影做了配樂,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三種音樂風格。
《美姐》配樂:現代概念演繹傳統民樂
郝傑導演的《美姐》,故事發生在河北和內蒙交界處,張家口地帶。電影裡充斥著一種在當地非常流行的音樂二人臺。小河覺得如果完全用民樂,這種過於類型化的音樂其實會讓現代人的聽覺難以接受。小河專門去了張家口,找到那邊的演奏家,重新給他們編旋律,讓他們用新的方式重新演奏。既保留了民族的東西,又有用現代音樂的概念,消除現代人聽覺上的隔閡。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配樂:用音樂抵擋絕望
李睿珺的影片《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講述的是老年人對死亡,對現在社會變遷的困惑。小河說他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很難受,他很想用一種東西能化解掉這種難受,所以他用了一種歡快的節奏,但是唱出來又有類似於宗教的旋律,這樣才不會讓人真正地跌入絕望的深淵。
《有人讚美聰慧,有人則不》配樂:拉開現實和非現實的距離
《有人讚美聰慧,有人則不》是楊瑾導演的一部兒童片。小河說在做配樂時,他特別喜歡影片對孩子純粹和無邪的體現,影片甚至毫不避諱地表現了小孩子內心裡的自私或者不好的東西。當片中出現動畫時,心裡會泛起小時的記憶,感覺很溫暖。所以他想做得稍微誇張一點,使用動態比較大的弦樂、管樂,加強起伏度,讓音樂更有戲劇性,通過音樂把現實和非現實拉開。
與「陶身體」合作
有局限才有趣
小河為「陶身體」定製音樂,已經成為一種長久的合作。他提到陶冶的舞蹈概念很強,很有局限性,但是這種局限超越別的局限,非常有趣。與陶冶合作多年,每次都會爭吵,但是恰恰在爭吵中讓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他甚至鼓勵身邊做音樂的朋友也去和不同的藝術合作,他說因為這樣才能發現音樂是什麼,音樂變化發展的可行性有多大,只有遇到河才有過河的方法。
讓舞蹈音樂變成另一空間的表達者
小河解讀陶冶的舞蹈削弱了情感,而他的音樂的出發點也是一樣的,同時他還特別消弱了音樂的功能性。在傳統舞蹈的音樂裡,音樂在給舞蹈打點,但小河讓音樂變成了另外一個空間的表達者,和舞蹈互相交織,互相影響。
為音樂夢想來到北京的小河,1999年組建樂隊「美好藥店」並擔任主唱,200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飛的高的鳥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為多部電影配樂,並長期與「陶身體」現代舞團合作,十多年間他不斷進行自我突破,以音樂的實驗性和先鋒性驚豔了人們的耳朵。他希望自己能一直唱歌到60歲,他覺得只要保持內心開放的狀態,才能不斷豐富自己。期待未來可以在更多的藝術形式中聽到小河的音樂。
(來源:微信公眾號「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