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世界裡,體型往往意味著戰鬥力,大象體型異常龐大,所以成年之後除了人類沒有天敵,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說過它是「百獸之王」,或者「陸地之王」,人們似乎有一種認知默契,覺得只有肉食性動物或者捕食者才能參與進各種「王者」間的排名。目前全世界所有陸生動物裡面,公認的強者主要有老虎、獅子、棕熊,不過「王者」向來只有一個,在這三種動物裡面,誰才是真正的「陸戰之王」呢?
熊獅虎組合
很多人說計較獅子、老虎、棕熊之間的爭鬥結果,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臆測而已,它們在野生狀態下根本無法見面,就像「關公戰秦瓊」一樣,永遠也無法得到真實的答案。
事實真的如此嗎?實際上這三種動物是能夠拿來比較的,畢竟老虎作為中間者,在全新世初期與獅子的棲息地存在大量重疊,而與棕熊至今仍有重疊,因此以虎為參照物,便能橫向比較三者之間的實力。
體型對比
比較任何動物之間的戰力,體型絕對是一個重點參考因素,就像無論多麼兇悍的蜜獾,也永遠無法戰勝鬣狗。
在動物之間,體型往往代表著實力,尤其是同一類型的動物之間,這種現象會越明顯,當兩者體重差達到30千克的時候,重的一方就被認為有較大的優勢,而體重差達到50千克以上,重的一方就被認為有絕對的優勢,所以獅子、老虎、棕熊的體重,是我們重點比較的對象。
獅
在現存兩大獅子亞群裡面,亞洲地區的獅子普遍偏小,即便是雄獅也很少有能夠達到200千克以上,多數集中在160-170千克之間,少部分能達180-190千克的都算是較大的了。
非洲獅群裡面,南非的獅子往往比東非、西非的要大一些,雌獅普遍在118.37-143.52千克之間,由於獅子的性二型現象非常明顯,雄獅體型要比雌獅大很多,所以南非的雄獅體重往往在186.55-225千克之間。
獅子(雄性)
很多人覺得雄獅的體型不應該這麼小,在網上隨便一搜得到的答案也都在300千克以上,事實上根據可靠的記錄顯示,最大的獅子也只有272千克,是一隻來自於肯亞的老年雄獅,至於340千克、甚至是350千克的大獅子,基本上都上都是出現於一些讀物,或者無法考證的資料裡面。
時至今日,其實超大體型的野生獅子幾乎已經沒有了,在過去狩獵嚴重的日子裡,超大體型的雄獅往往是獵人的主要目標,加之非洲獅的棲息地破碎化嚴重,且棲息地之間缺乏生態廊道相連,所以其體型很難再達巔峰狀態,186.55-225千克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數據。
虎
現存6個老虎亞種裡面,東北虎、孟加拉虎的體型較大,而其他4種如華南虎、蘇門答臘虎等體型普遍偏小,體重很難超過180千克。
關於東北虎與孟加拉虎誰的體重較大?在網上是存在一定爭議的,一些人認為若是早年間,東北虎無疑是最大的,體重達300的數量不少,但如今受限於獵物水平、近親繁殖等因素,東北虎的體型已經大不如前了,反觀孟加拉虎,體型較之前變化不大,所以如今的老虎裡面,以孟加拉虎為大;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東北虎依然是最大的虎亞種。
我們不妨來看下現代科學家們的一些調查數據,2005年美國、印度及俄羅斯一些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關於東北虎體重變化的論文,其中提到了當代東北虎體型普遍偏小,分界點是1970年,在這之前的東北虎,體重要比之後的重許多。
當代東北虎雄虎平均體重為176.4千克,雌虎為117.9千克,整個亞種極限漸進值為222.3千克。另一些科學家在錫霍特-阿林地區捕獲的東北虎最大者為206千克,符合論文數據。關於野生東北虎體重的記載,比較可信的一項紀錄是1943年,人們在松花江流域發現的雄虎,體重達到了300千克。
虎
再來看看孟加拉虎方面,根據可靠記載,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在奇旺國家公園捕獲了7隻成年雄性孟加拉虎,經測量得知這7隻老虎的平均體重為235千克,最大者為261千克,最小者為200千克。
到了21世紀初,又有一些科學家在孟加拉國捕獲了三隻老虎,經測量發現它們的平均體重只有76.7千克,不過這三隻老虎當時的狀態較差,說明在不同環境下,對老虎的體重有較明顯的影響,總得來說,雄性孟加拉虎的體重為180-258千克。
棕熊
棕熊的亞種數量較多,分布範圍較廣,橫跨了歐亞大陸及北美,所以不同地區間、不同亞種間的體重差異非常明顯。
很多人喜歡拿它們與北極熊相比較,認為北極熊體型較大,能壓制棕熊,事實上並非如此,棕熊與北極熊分家的時間很短,雖說平均來講北極熊體型較大,但二者的差異非常微小,一些較大的棕熊甚至比北極熊還要大許多,而且從雙方互動的情況來看,顯然棕熊佔據了優勢,北極熊在冰面上是王者,但在陸地上生存無力,不是棕熊的對手。
棕熊
棕熊的分布範圍很廣,歐亞地區的棕熊體重要比北美地區的小許多,而北美地區的棕熊,又以阿拉斯加地區為大,其中科迪亞克島上的棕熊,被公認為是最大的一類,體重通常能達300-600千克,較大者甚至能達680千克。
不過能影響棕熊體重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環境、亞種之外,季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秋季冬眠前,以及冬眠後的體重差,甚至能達一倍。
雖然不同地區的棕熊體型差異明顯,但多在115-360千克之間,根據全世界各地區、各亞種裡的19個種群的調查結果顯示,成年公棕熊的平均體重為217千克。
戰鬥系統對比
體型雖然決定了大部分的戰力,但它卻並非是影響戰力的唯一因素,此外還有牙齒、爪子以及技巧,這三項也共同構成了動物的戰力系統。
犬齒
獅子與老虎的犬齒長度差不多,但老虎的要略微長那麼一點點,較大的東北虎或孟加拉虎上犬齒長度為6.4-7.6釐米,南非的雄獅上犬齒長度範圍在5.8-7.5釐米,獅子與老虎的這種差異可以忽略不計。
棕熊雖然也吃肉,但它的主要食物來源還是一些植物、昆蟲以及魚類,捕獵並不是它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所以即便是一些體型非常龐大的棕熊,它們的犬齒長度也不會比老虎長。
獅虎頭骨對比
單論犬齒長度是毫無意義的,畢竟它只是一項工具,是要配合咬合力才能發揮最大的殺傷力,在咬力方面,國際上有權威的研究成果供我們參考。老虎的咬力商是127,獅子的咬力商是112,棕熊的咬力商是78,這點我們可以在《生命科學》雜誌上查驗,作者是動物學家史蒂芬·羅。
這些數據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理解為獅、虎、棕熊的體重單位都為1的話,那麼老虎的犬齒咬力就為127N,獅子的犬齒咬力就是112N,而棕熊只有78N;由此可見,若三者體型差異不大的前提下,老虎在犬齒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利爪
對於食肉動物來說,爪子雖然不能起到「一擊必殺」的效果,但在捕食和戰鬥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三種動物裡面,棕熊的爪子是最長的,與北極熊差不多,不過棕熊的爪子並不適合抓拿或者打鬥,適合挖掘。
老虎與獅子都是貓科動物中爪子能自由伸縮的一類,在行走的時候爪子能縮進腳掌裡去,而抓捕獵物或者打鬥時能夠伸出來,所以在磨損程度上會小很多。
貓科爪子能伸縮的原理
嚴格來說棕熊的爪子長度大於獅子大於老虎,但爪子同樣是一種工具,需要配合臂力才能發揮最大殺傷力。
獅子是三種動物裡面肢體力量最小的,這點我們從它的捕獵過程中就能看出來,獅子在捕食過程中,往往會跳到獵物的背上,但經常滑下來,不是它們的爪子不夠鋒利抓不牢,而是因為它的四肢較細,力量不足。
反觀老虎,單靠後肢就能支撐整個身軀長時間站立,其臂力可見一斑。力量型的棕熊臂力驚人,這點老虎都要遜色一籌。
一些動物爪子的對比
技巧
大多數動物的戰鬥技巧都比較簡單,而且方式單一,獅子與老虎屬於一類,能撲能咬能拍打,但受限於後肢力量,所以獅子揮掌的能力比老虎差很多。棕熊的搏鬥方式有點類似於相撲,更喜歡用前肢推搡扭打,撕咬反而用得較少。
這兩種攻擊方式雖然有差別,但並不能說哪一種就更好,只是相對來說,老虎與獅子早已習慣獵殺各種大型的動物,已經將捕食技巧優化至最高效,總體來說會有一定的優勢。
熊虎嬉戲
熊虎對戰,互有輸贏
以上都是一些理論數據對比,接下來我們看一些「熊虎對戰」的真實記錄,在東北虎的生境中,生活著烏蘇里棕熊,它們之間的棲息地存在較大的重疊,而且就微生境上而言,亞洲黑熊是高山物種,東北虎與烏蘇里棕熊生活的海拔高度都差不多,這就決定了老虎與棕熊相遇的機率要遠比與黑熊相遇的機率大。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發生了老虎捕食棕熊,棕熊殺死東北虎的現象。
在東北地區,老虎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各種有蹄類動物,尤其是馬鹿、野豬和狍子,佔據了東北虎飲食結構的一大半,而在1994-1959年間,由於當地野生有蹄類動物種群數量減少,東北虎加大了對熊類的捕食力度,比如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們就記錄下了32起老虎捕食熊類的事件。
「阿穆爾虎」項目也觀察到了東北虎捕食熊類,高達9起,其中有6起的主角為棕熊,但這6起被東北虎攻擊的均為母熊及幼熊,未發現成年公棕熊。
東北虎
在對東北虎的獵物及糞便研究後發現,熊類佔據了老虎飲食的7.1%,而黑熊佔的比例為5.2%,棕熊為1%。
秋季是老虎捕食熊類的高發期,主要原因是這個季節是熊類冬眠的前夕,是它們「貼秋膘」的重要階段,在這個季節裡面,熊會積極尋找食物,在林中弄出很大的動靜,從而吸引東北虎的注意。
很多人覺得東北虎捕食棕熊,主要是瞅準了它們冬眠後體重下滑嚴重後下手,事實卻恰恰相反,老虎在棕熊最壯的時候捕食了它。
當然,棕熊也不是好惹的,畢竟體型擺在那裡,《國際野生動物雜誌》1973年有一份研究報告,其中提到了12起棕熊跟蹤並殺死了老虎的事件,根據WCS的研究,虎在棕熊的飲食構成裡面佔據了0.5%的比例。
棕熊也偏向於殺死體型較小的老虎,例如在對14起老虎幼崽死亡事件的原因調查裡面,發現有3起是被棕熊殺死的,事實上面對大型棕熊的時候,幼虎及體型較小的雌虎,不具備戰勝對方的實力。
總的來說,棕熊與東北虎的對戰中,互有輸贏,但人們採用無線遙測技術,對錫霍特-阿林地區的東北虎進行研究時,發現了44起老虎與棕熊的互動事件,其中有22起是棕熊被老虎殺死,12起是老虎被棕熊殺死,從這方面來看,似乎老虎比棕熊要更有優勢一些。
烏蘇里棕熊
獅虎之爭,誰為王?
目前來說老虎與獅子已無交集,另外在全新世初期,它們雖然存在大量同域分布,但時間久遠,加上有沒有關於「獅虎鬥」相關的考古發現,所以我們很難知道當時老虎與獅子究竟誰佔據了上風。
馬戲團等人工飼養環境下的老虎與獅子爭鬥的現象倒是不少,但人類明顯已經幹擾到了整個過程中,所以這一類的獅虎爭鬥結果並不能代表整體水平,只能說是在特定環境下的結果。
獅虎鬥合成圖
獅虎之爭,究竟誰為王呢?我們不妨從上面提到的各項數據上來逐一對比,首先體型上,老虎與獅子的差異較小,在這項上誰也沒有絕對的優勢。
其次戰鬥系統上,老虎的犬齒略長,咬力更強,佔據了一定的優勢;雖然獅子的爪子長度有細微的優勢,但差在四肢力量上,所以與虎相比亦處於劣勢。
而戰鬥技巧上面就不用說太多了,與虎相比獅子的技巧顯得更為單薄,所以若說現存所有陸生動物裡面,誰更稱得上是「陸戰之王」的話,那麼首推老虎,你們認同嗎?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