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還記得,在2020年7月23日,我們國家的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至今,我們的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30多天。據2020年8月28日的報導,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飛行裡程已經達到1億公裡,距離我們地球大約1075萬千米。
通過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知道這個距離已經非常遙遠。如果以天問一號的飛行裡程來說,相當於直線往返地球與月球之間131次(以地月平均距離為38萬公裡計算),如果是以探測器與我們地球的距離來計算,相當於地月距離的28倍多。隨著探測器離我們地球越來越遠,也意味著它離火星目的地越來越近了,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
按照計劃,我們的火星探測器將會在2021年2月份到達火星,隨後再擇機釋放著陸器將火星車送上火星表面,一次完成環繞火星、著陸火星、巡視火星三大步。這可以看得出,雖然我們火星探索任務起步比較晚,但是我們的起點高,這也意味著技術難度,面臨的挑戰也是比較多的。不過我們相信探測器會出色完成首次火星探索任務,期待它以新的視角將火星不為人知的景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雖然現在天問一號探測器還沒到達火星,但是已經帶領我們領略星際飛行旅途中的「風景」。據報導,在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曾經在距離地球大約120萬公裡的深空中回眸看了一眼我們地球家園,使用搭載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地月合影。從分享出來的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地球與月球的樣子,它們都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
可能有一些朋友感到疑惑,為什麼畫面中的月亮與地球都是月牙狀的,難道是有東西擋住了地球與月球的一側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而是因為我們地球與月球並不是發光的天體,而是反射太陽光,所以朝向太陽的一側會很明亮,背向太陽的一側就很暗,因此我們只能看到反光的一側。這和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是同樣的原理。
在今年,不僅我們國家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還有2個火星探測器也已經開啟了火星之旅,即今年有3個火星探測器同臺競技。為什麼大家都集中在這個時間段發射火星探測器呢?這是因為並不是隨時都可以發射火星探測器,在今年7-8月份我們迎來了難得的火星發射窗口,所以大家都集中在這個時間段發射火星探測器。而大家都選擇探索火星,是因為火星是我們太陽系中與地球比較相似的一顆星球。既然這麼多火星探測器先後「奔火」,我們人類未來是否能夠載人登陸火星,甚至移民火星呢?
無人探測器探索火星,是我們人類探索火星的第一步,在接下來我們人類確實是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不過目前還沒具體的時間節點。按照目前的設想,在將來我們會將太空人送上火星表面,隨後可能會在火星打造火星城市,甚至將整個火星進行改造,讓其成為我們的「第二家園」。有科學家表示,整個火星的改造過程大約需要200-300年,需要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改善火星的大氣環境,讓火星的水冰物質融化,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當完成了火星的改造工作以後,我們就可以在火星上面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