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版圖的西南,有一股從藏入滇的江水;好像是盛滿了大自然造物主不可遏制的怒氣。奔騰的江水帶著毀滅的決心和力量衝向巖石的壁壘,聲勢足以撼動天地。這種大自然力量的美有著極大的破壞性,給我們眼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一座高山從中間推倒,衝出一座峽谷;使我們心生滄桑,肅然起敬。而正是這種洶湧澎湃呼之欲出的力量創造了現今我們看到的一切:怒江大峽谷。
在高空鳥瞰下,山水繚繞纏綿,江水在群山的懷抱中間畫出一道優美的曲線婉轉地流過;像是一條柔軟飄動著的絲帶,披戴在充滿陽剛質感的群峰中,互生出一幅剛柔相濟動靜相宜的壯麗畫卷。而在畫卷中,也感覺到就是那種暴動中難以控制的力量,仿佛要撕裂大地,吞併天空。
這就是怒江大峽谷風情最真實寫照。
怒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南麓的吉熱拍格,對於怒江的名字來源,有兩種說法,都很有道理。
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這一段河道的水流湍急,洶湧咆哮,好像攜帶著雷霆萬鈞的怒氣一樣,所以因之名作怒江。
另一種說法認為這來自於怒族人對這條江的「阿怒日美」的稱呼。「阿怒」是怒族人對自己的稱呼,而「日美」在怒族語中是「大江」的意思,合併起來,就是「怒族人的江」。對比這兩種說法,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怒江大峽谷兩岸的高山多是3000米以上,這也襯託使得江水顯得更為低落,好像是奔湧在大山的深處。峽谷的有些地方很狹窄,並且在江水前去的方向上多有兀然而立的山峰,這就為原本浩浩蕩蕩的水勢增加了更多驚心動魄盪氣迴腸的氣概。
江水轟鳴著衝在兩岸巖石的崖壁,在山澗裡生出繚繞的水汽,升騰在半空裡形成縹緲的剪裁不斷的雲霧。
在有山體橫生的地方,江水被毅然推開,卻也因此顯得更加懊惱,吶喊著衝向那些裸露的巖石,在上面把自己摔碎又起來,掉頭向另一個方向奔去。這樣的聲勢,也無怪乎前人有「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感嘆了。
怒江的東岸有碧羅雪山,又叫做怒山,西岸有高黎貢山,兩邊的高山都在4000米左右。由於山峰的海拔相對很高,所以垂直自然帶的分布也很明顯。
在山體的最上面是映在日光閃耀下潔白無瑕的雪山,其下依次是高山、亞高山草原,溫帶針葉林、亞熱帶、熱帶闊葉林,最下層的林帶是熱帶雨林;這種隨著高度不斷演化大自然的美,給人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帶來了季節感的混亂。
這裡橫斷山區又被稱作「南北動植物的走廊」,這裡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動植物。樹蕨、禿杉、琪桐和名目繁多的蘭花、山杜鵑,還有熱羚,紅巖羊,小熊貓和齒蟾等等。
大峽谷最幽深的地方在丙中洛,最險峻的「怒江第一灣」就在這裡。同時這裡也是怒江人家分布最為集中的地方。大片的原始森林在這裡投下古老而又富含生機的蒼翠綠色。怒族、傈僳族、獨龍族和藏族的人們就居住在這裡,民風很純樸,保留有很濃厚的自由氣息。他們在大峽谷獨特的地理環境下延續著特殊的人類文明,表現出了人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屈不撓的決心和鬥志。
怒江大峽谷,東方的大峽谷,秩序和生命的一切在這裡被毀壞,被打亂,又被再次安排得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