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面約10至50公裡的大氣層中有個臭氧層,可保護生命免受太陽有害的紫外線輻射的侵害,相當於地球生命的一塊盾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極上空就出現了一個臭氧層空洞,至今尚未癒合。不過科學研究預測,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有機會在本世紀60年代恢復。
但據《每日星報》4月8日報導,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衛星在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發現了一個洞,也是有記錄以來出現的最大臭氧洞,面積達約100萬平方公裡。這會是地球臭氧層出現的另一個傷口嗎?
在過去的幾周裡,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科學家們注意到北極地區臭氧的異常耗竭。於是科學家利用ESA在2017年發射的「哨兵5P(Sentinel-5P)」衛星監測北極上空臭氧情況。
而衛星數據顯示,自今年年初來,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大幅降低,從而形成了一個臭氧破洞,截止至4月初,北極上空的臭氧洞大小已約有100萬平方公裡。
其實在過去,北極上空也偶爾出現迷你臭氧洞,本身並不會令人驚訝。因為北極和南極上空的大氣層每年都會損失臭氧。臭氧洞出現的原因是由極低溫度(低於-80°C)、太陽光及風場綜合造成兩極上空雲團形成一個團塊導致;另一個則是CFC 、 HCFC 等物質會加速分解平流層臭氧分子,形成臭氧洞(這種情況在南極更常見)。但北極的溫度通常不會像南極洲那樣驟降,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通常不會在北極觀察到太多的臭氧消耗的原因。
雖然北極上空的100萬平方公裡臭氧洞相比南極20至2500萬平方公裡不算什麼,但這是迄今為止記錄到最大的北極臭氧層破洞,科學家認為這屬於不尋常現象。
為了了解今年北極臭氧如此大規模消耗導致出現異常大的臭氧空洞,團隊對比了往年的氣象數據,懷疑「極地渦旋」是此次異常的罪魁禍首,繞北極流動的強風將冷空氣困在平流層。在冬季結束時,雲層中製冷劑氣體與陽光發生反應,釋放出破壞臭氧的氯和溴,並形成相對較大的臭氧洞。
▲NASA衛星追蹤了從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4日北極平流層中有多少臭氧。臭氧含量最低的區域顯示為藍色和紫色,而臭氧含量最高的區域顯示為黃色和紅色。
團隊中的氣象專家迭戈(Diego Loyola)表示:「自1995年以來,我們還沒有目睹過如此大的臭氧空洞出現在北極,除非它向南移動,否則不會對人類造成任何危險。如果它向南延伸到諸如格陵蘭島南部等人口稠密地區,人們日曬的危險就會增加。不過按照目前的趨勢預測,該臭氧洞將在2020年4月中旬再次關閉。」
儘管北極上空出現這麼大的臭氧洞比較罕見,但40年來,南極上空臭氧層上更大的空洞一直是引起人們關注的主要原因。而在《2018年臭氧消耗科學評估》中數據顯示,自2000年來,臭氧層以每10年1–3%的速度修復,預計北半球和中緯度臭氧在2030年左右修復,接著南半球臭氧層在2050年修復,南極臭氧層到2060年修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