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動畫片雖然主要受眾是青少年,但故事和畫面都很有想像力,給成年觀眾看,也絲毫不會有幼稚感。
畢竟這些故事,也是成年人創作出來的。
這樣的故事,起碼的兩個要求是:1、有趣。這是能吸引觀眾的前提。2、正能量,畢竟給孩子們看的電影,大家都懂的。
故事是這樣的:生活在兔窩鎮的一位兔寶寶,從小就立下了要成為一位警察的夢想。身邊的人都勸她醒醒吧,作為一隻兔子能把胡蘿蔔種好就不錯了,當警察這樣的事也是你敢惦記的嗎?
接下來的故事就很勵志了。始終不放棄的兔寶寶經過不懈努力,以警校考核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動物城警局。
可惜在大家眼裡,成績並不代表能力。因此警察局牛局長無視兔寶寶的強烈要求,說你去幹交警吧。
在當交警時兔寶寶結識了本片的另一為主角:狐狸哥。為了生存狐狸哥成天靠行騙為生,但這並不阻礙狐狸哥有一顆希望世界變得更好的心。
一個機緣巧合的原因兔寶寶接了一樁尋找失蹤樹獺的案子,在狐狸哥的幫助下,他們發現樹獺先生和一些失蹤的動物,因為突然變得狂躁,被動物城的獅子市長派人關押了起來。
獅子市長對自己非法囚禁這些動物的解釋是:我是為了廣大市民著想。
但這起醜聞還是讓獅子市長下了臺,他的原副手,一位平時為人低調、看起來性格柔弱沒有任何野心的羊女士上了位。
在為公眾介紹案情的時候,兔寶寶不小心說溜了嘴,認為這些動物的發狂,是因為它們肉食動物的本性決定的。
這番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狐狸哥也憤然和兔寶寶絕交。難道我狐狸不是食肉動物嗎,哥對你這麼好你這麼說是啥意思?
說到底,這終究是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偏見引起來的。但這個城市裡食草動物佔了90%,食肉動物反倒成了弱勢群體。
感到無意之間的種族歧視言論給其他動物造成了傷害,失望的兔寶寶辭去了警察職務,決定回家老老實實地種胡蘿蔔。
情節至此反倒成了「反勵志」的樣板,那麼應該如何反轉呢?
兔寶寶回家不就就被兔爸爸給上了一堂科普課。原來有某種植物,無論食草還是食肉動物吃了它都會發狂,而這和動物的本性無關。獲得了這項醍醐灌頂的知識後,兔寶寶絕塵而去:狐狸哥,我冤枉你了!
順利地獲得了狐狸哥的諒解之後,兔寶寶和狐狸哥攜手揭破了這個陰謀。原來這一切都是覬覦市長寶座的羊女士搞的鬼,她僱人製作了很多能讓動物發狂的藥丸,暗算了食肉動物之後,借獅子市長犯下捂蓋子錯誤的機會乘機上臺。政客們真是沒好人啊。
兔寶寶再次成為破獲大案的英雄,並且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
1、夢想+堅持,等於成功;
2、眾生本無善惡之分,全在自己的選擇,因此完全沒有必要歧視任何種族。
3、陰謀家的策劃,最終必會破產。
......
畫面精美,角色討喜,故事有趣,主題偉光正,是一部很難挑出毛病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