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研究困惑科學家:從宇宙常數到神秘粒子

2020-11-26 cnBeta
感謝減肥產品排行榜2010的投遞

新聞來源:新浪科技

北京時間8月9日消息,據美國《探索》雜誌報導,科學研究看上去就像一段不停前進的旅程:每一次發現都有助於建立對事物的了解,每一次實驗都讓我們對大自然的基本法則有更深入的認識。以下是七個令科學家更加困惑的研究發現,它們非但沒有揭露事件的本質,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謎團,使研究人員開始懷疑他們最基本的臆斷。這一名單無疑難稱完整,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廣泛的好奇心,跟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究真相。

1.宇宙常數

  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認為宇宙的大小是固定的。即便廣義相對論預示事實並非如此的時候,愛因斯坦也沒有轉變思路,找出正確答案。相反,他在自己的理論中發明了一個術語去抵消幾乎無處不在的引力,用以保持宇宙的恆定不變。愛因斯坦後來將這一術語(宇宙常數)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美國科學家埃德溫-哈勃的研究揭示了愛因斯坦的錯誤,讓天文學家放棄對靜態、穩定宇宙的原有認識,重新開始揭示一個奇異而令人困惑的宇宙。哈勃在自己的研究發現中採用了當時新發現的「宇宙捲尺」——稱為「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的一類特殊恆星。通過在威爾遜山天文臺掃描天空,哈勃確定了天體——模糊星雲(被認為是銀河系中的氣態雲)的距離。

  在前人的基礎上,哈勃的研究不僅表明,這些星雲是它們自己的星系,而且還通過測量它們隨時間而變化的速度,證實它們快速遠離地球。哈勃的研究還表明,距離銀河系越遠,這些星雲的速度越快。這種解釋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其他星係為何加速離開地球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今天,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是暗能量在作祟,但他們尚不能準確確定這一原因。

  2.愛滋病疫苗

  當研究人員開始從事「STEP研究」——3000人參與的雄心勃勃的愛滋病病毒疫苗試驗,他們認為這種疫苗會是阻止愛滋病病毒擴散的最佳方法。但是2007年,國際製藥巨頭默克公司的研究人員突然中止了這項研究。原來,愛滋病病毒疫苗非但不能保護參與者,反而令他們更有可能被這種病毒感染。這項研究利用功能受到削弱的感冒病毒(腺病毒5)去傳遞在實驗室製造的愛滋病病毒片段。研究人員希望,人體免疫系統可以攻擊這些愛滋病病毒片段,接著識別並消滅真正的病毒。

  雖然參與者就如何避免被愛滋病病毒感染接受了專門培訓,但最後仍有一些人被感染。僅僅這一點就意味著,愛滋病病毒疫苗對這些參與者不靈驗。令研究人員警覺的一件事是,那些以前曾暴露於感冒病毒的人,在接種過愛滋病病毒疫苗以後,似乎更有可能被愛滋病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立即停止了利用感冒病毒進行的同類研究。研究人員至今未找到疫苗令有些人更易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原因,這次引人注目的研究失敗被廣泛視為疫苗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挫折。有些科學家提出放棄臨床試驗,重新回到基礎研究。美國愛滋病疫苗倡導聯盟則表示,在愛滋病疫苗研究領域,「STEP研究提出的問題多過解答的問題。」

  3.量子糾纏

  聽一聽愛因斯坦是怎麼說的吧:任何事物的移動速度都沒有光速快。狹義相對論宣稱,如果可以,那麼就能改變因果關係:例如,你可以在第一球投出以前,給朋友打電話,告訴他棒球比賽的勝負結果。1935年,愛因斯坦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鮑裡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利用這一事實說明,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理論。

  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尋求兩個粒子之間奇異的量子聯繫。量子糾纏則宣稱,兩個粒子,無論分離多遠,它們之間都存在一種神秘的關聯,相互影響。三位物理學家設計的實驗假設使兩個處於量子糾纏的粒子遠離彼此。如果測量一個粒子會影響另一個粒子同時做出改變,那麼兩個粒子互動的速度應該超過光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實施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實驗,而且成功了。想像一下,粒子穿過兩個粒子間的物體或一個滿載信息的粒子。在2008年的量子糾纏實驗中,日內瓦城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他們的裝置中,那個物體可能以至少一萬倍於光速的速度運行。這似乎表明,兩個粒子並沒有相互之間傳遞任何真實的信息,相反,測量其中一個會立即影響另一個。不幸的是,這種解讀讓我們回想起愛因斯坦最早對量子糾纏的苦惱——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稱那是一種「鬼魅似的遠距作用」。

  4.人類基因組

  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威廉-約翰森(Wilhelm Johanssen)造出了「基因」一詞,將其描繪成一種可令子女遺傳父母特質的機制。到20世紀60年代,這一定義因特定原因而發生變化:基因是用以製造蛋白的DNA編碼。10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繪製出第一個人類基因組序列圖。但是,科學家卻無法對完全揭開人類基因組之謎感到高興,因為整個故事還有許多疑問。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只有1.2%左右的人類DNA代碼用於蛋白製造:有些人稱這些代碼為「垃圾」。萊斯利-奧格爾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在1980年發表的論文將這種DNA稱為「終極寄生蟲」。然而,即便是在這個看似無用的DNA「垃圾堆」,研究人員仍在尋找有功能的片段。

  似乎,就在我們對人類基因組展開深入探究時,我們才意識到對它們的了解遠遠不夠。例如,研究人員發現,部分人類DNA片段就好比基因「電話總機」。依附於這些片段的分子可以打開或關閉生成蛋白的基因,一旦出現故障,可能會誘發從抑鬱到肥胖等眾多疾病。

  此外,這些「開關」在誕生以後可以調換,依附於DNA片段的分子可以被環境因素添加或刪減。例如,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麥可-米尼最近發現,小老鼠母親舔舐它們的頻率改變了依附於小老鼠DNA上的分子,從而可能改變了它們的壓力水平。正在實施的人類表觀基因組計劃希望對這些DNA片段及其影響進行研究。

 

 

  5.西伯利亞指骨

  這一切都始於在西伯利亞山洞發現的一塊擁有4萬年歷史的指骨。雖然一根手指似乎並不能令研究繼續下去,但研究人員從手指中提取了DNA,用以搞清楚手指的主人。他們原本以為手指可能來自尼安德特人,或早期人類的親屬,但分析結果卻發現指骨屬於一個非常特別的女士——研究人員稱之為「X女士」。

  研究人員特別對提取自指骨的線粒體DNA做了細緻研究。線粒體DNA一般只通過母系遺傳,是探索人類進化的絕佳工具。兩個現代人的線粒體DNA可能只有數十處不同之處,但他們與尼安德特人的差異卻有近200處。當研究人員將「X女士」的線粒體DNA與現代人做了比較後,竟然發現了大約400處不同。

  這一發現又給人類進化過程增添了新的疑團。如果「X女士」代表一個新人種(這個疑問至今仍在討論之中),那表明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原始人種從非洲遷出,與尼安德特人及歐洲和亞洲的早期現代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有關潛在新人種(如發現於印度尼西亞的「矮人族」弗洛勒斯人)的爭議進一步證明了一個概念,即人類進化樹有許多分支。由於智人是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種,所以,我們可能認為人類進化樹是筆直的,呈流線型。

  6.信息素

  談到愛情,人們往往會說一切取決於是否發生化學反應。但是,人的吸引力確實與信息素有關聯嗎?51年前,彼得-卡爾森和馬丁-盧徹(Martin Luscher)發明了「信息素」一詞,用於描述在同一個物種成員之間傳遞的化學信號。從此以後,研究人員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利用化學物傳遞重要話題的信息,如食物、交配和危險等,其中就包括許多昆蟲以及從老鼠到吸血鬼魚等物種。

  所有這一切似乎表明,人類也可以利用化學信號交流,科學家實施了大量有關汗液氣味的研究,試圖證明人類信息素可以傳遞各種信息,例如,害怕什麼東西,女人何時來例假。然而,令香水製造商沮喪的是,看上去沒人能夠找到相關化學物或受體。即便是那些堅決支持人類信息素存在的研究人員,也被迫承認「沒有任何以生物測定為導向的研究導致真正人類信息素的隔離」。

  7.神秘粒子

  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家看上去在識別由原子決定的一切事物的道路上暢通無阻。例如,他們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他們懷疑世上一定存在某種力量,使得這些相互間強烈排斥的質子可以在原子核中緊密相連。這一猜測令他們相信,這種具有神奇力量的粒子可能是一種中間粒子——「介子」:比電子稍大,比質子稍小。

  但是,研究人員在1936年掃描宇宙射線時,並沒有去尋找介子。他們發現的未知粒子最終使得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伊西多-艾薩克-拉比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誰定的?」宇宙射線包括大小相當於假設介子的粒子,研究人員由此認為他們發現了這種神秘粒子。

  然而,就在物理學家繼續研究這種粒子(後被命名為「μ介子」)時,他們發現它只是在大小方面「達標」。μ介子是一種相當好用的「膠水」,因為它們與原子核幾乎不發生任何作用。數十年來,這一疑問始終縈繞在科學家心頭,直至1979年物理學家發現了「膠子」,這是一種攜帶較強核力的粒子,能使原子核結合在一起。

  雖然已經有一個問題得到解答,但仍有更多的疑問至今沒有答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物理學家仍在尋找新粒子以完成標準模型。他們尤其在尋找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其他所有粒子的質量都源於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學家能否找到這種粒子?或者,研究結果是否與他們預想的有出入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七大研究困惑科學家 從宇宙常數到神秘粒子
    以下是七個令科學家更加困惑的研究發現,它們非但沒有揭露事件的本質,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謎團,使研究人員開始懷疑他們最基本的臆斷。這一名單無疑難稱完整,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廣泛的好奇心,跟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究真相。
  • 新哈勃常數估值加劇宇宙膨脹速度困惑
    圖片來源:ESA   在最近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對宇宙膨脹率的兩種最精確的測量方法一直存在明顯的分歧。宇宙學家希望通過一種新技術解決這一難題,但結果卻令他們更加困惑。 近日,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Wendy Freedman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紅巨星測量宇宙膨脹的技術,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七大神秘的宇宙未解之謎
    七大神秘的宇宙未解之謎為你提供世界未解之謎、奇聞異事、世界奇蹟、世界之最、世界十大、科學探索等信息。下面,小編整理了&34;的相關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你。七大神秘的宇宙未解之謎1.我們能看到宇宙僅僅是真實宇宙的5%。
  • 再次發現神秘粒子?科學家:這種粒子出現威脅到希格斯玻色子存在
    趣味探索訊 2012年,當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首次被發現時,眾多科學家激動不已。甚至有人編制出一個關於「上帝粒子末日」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上帝粒子波動能在空間形成一個真空泡泡,它不斷地在空間擴散,從而摧毀整個宇宙生命。
  • 超越希格斯粒子 宇宙中可能潛伏著的5種神秘粒子
    不過,科學家們對宇宙和世間萬物的追尋和拷問遠遠沒有結束,他們希望,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未來的大型設備能夠發現宇宙中潛藏著的一些新粒子,從而跳出標準模型的窠臼,讓我們對宇宙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為我們列出了宇宙間可能潛藏的這5種神秘粒子,從引力子到非粒子等。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超小型的無形世界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普朗克和其他物理學家試圖理解經典力學之間的區別,即牛頓描述的我們周圍可觀察世界中物體的運動與超小型的無形世界,它們的能量在某種程度上像波,在某些方面像粒子,也稱為光子。
  • 新研究支持「宇宙常數」
    科學家說,一項對宇宙基本常數之一的新研究使人們對一種流行的暗能量理論產生了懷疑。暗能量是任何賦予宇宙膨脹加速作用的名稱。一種理論預測,最初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遍布宇宙的不變實體是暗能量的背後。
  • 為什麼宇宙中反物質稀少,科學家有線索了
    根據我們最好的科學理論,宇宙應該由無特徵的能量浴組成。然而,這一預測顯然是錯誤的。儘管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大型強子對撞機合作組織最近發布的一篇論文,使用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使我們更加困惑。愛因斯坦的E = mc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方程式。這個簡單的方程式表示能量(E)等於質量(m)乘以常數(c)。
  • 哈勃常數的不確定性,引發了宇宙概念危機
    利用這種脈動頻率,科學家們計算了宇宙的膨脹率,但這個數字與其他宇宙現象(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的回波)得出的數值不匹配。問題集中在哈勃常數上,該常數以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命名,這個單位描述了宇宙在離地球不同距離的膨脹速度。
  • 《太陽系七大奇蹟》發行 科技帶你探索宇宙奧秘
    《太陽系七大奇蹟》發行 科技帶你探索宇宙奧秘  《太陽系七大奇蹟》海報    我們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索時代,太陽系的行星和恆星不再是夜空中神秘閃爍的無人之境,BBC《太陽系七大奇蹟》(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記錄星球宏偉壯觀的成長一刻。
  • 從粒子到宇宙,從膨脹到坍縮,宇宙或許逃脫不了輪迴的命運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使用量子環引力理論來解釋這些神秘現象,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這些現象是反常的.最近一項使用環量子宇宙學理論的新研究解釋兩個宇宙學的主要謎團。環量子宇宙學是一種利用量子力學將引力物理學擴展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之外的理論,試圖將廣義相對論的原理與量子力學的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核心思想在於構建一個不依賴於時空背景的量子引力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宇宙空間的差異發生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即甚至比質子還要小得多的粒子的變化,但它們卻產生了宇宙中最大的可達尺度上的影響。
  • 物理學中的常數都是「常數」嗎?
    有趣的是,到了20世紀末,科學家發現宇宙不但在膨脹,而且膨脹速度在大約50億年前開始加速,科學家把加速膨脹的因素推給暗能量(dark energy),一種未知的暗黑能量,這種黑暗能量可以抵抗引力的作用,為宇宙提供負壓。
  • 科學家證實引力常數適用整個宇宙
    天文學家對太陽系外的天體系統進行研究後發現,進一步證實萬有引力常數在宇宙中具有普適性,一組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綠岸」射電望遠鏡和阿雷西博天文臺對一個脈衝星和白矮星構成的系統進行了長達21年的研究,最終證實了一個宇宙學上的基本問題,引力在太陽系之外也具有同樣的物理性質,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被愛因斯坦視為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真的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嗎?
    然而牛頓的宇宙模型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1894年,塞裡格爾經過研究發現,如果宇宙是一個三維的歐式幾何空間,而萬有引力作用於宇宙的每一個地方,且充滿了平均密度處處不為零的物質,那麼計算出來的引力勢在空間的每一個點上都會是無限大的,這樣就到導致宇宙任何一個物體都會受到無限的加速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物體會在這樣的加速度下被撕扯的粉碎,這說明了萬有引力理論與宇宙的不自洽
  • 探索宇宙膨脹速度 三種方法測出三個哈勃常數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天文學家哈德溫·哈勃的觀測讓科學家知道,宇宙在不斷膨脹。那麼,宇宙的膨脹速度有多快——也即所謂的哈勃常數有多大呢?哈勃常數是宇宙參數,在各種各樣的宇宙學計算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決定了宇宙的絕對規模、大小和年齡,是我們量化宇宙演化最直接的工具之一。
  • ...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NASA困惑:神秘「死亡射線」是什麼?能量足以摧毀地球生命十億次
    宇宙的廣袤無垠和黑暗深邃,一直讓充滿好奇心的人類不停探索。NASA的一項研究發現,銀河系深處似乎存在一種神秘的「死亡射線」,其蘊含的強大能量足以把宇宙「撕裂」,甚至摧毀地球數十億次。這種射線令NASA困惑不解,不禁讓人聯想到外星人的先進武器,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
  • 愛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學常數,為暗能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個多世紀以前,愛因斯坦提出了一組方程,稱為愛因斯坦場方程,這個方程成為了廣義相對論的框架,它解釋了物質和能量是如何扭曲時空的,在當時,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是固定不變的,並且星系之間的相對空間位置是不會改變的。當他將廣義相對論應用於整個宇宙時,他的理論預測到宇宙會膨脹和收縮,為了迫使宇宙處於靜止狀態,愛因斯坦在他提出的方程中加入了宇宙學常數。
  • 宇宙危機來臨?科學家:宇宙膨脹速度比想像中快,與暗能量有關?
    眾所周知,我們所處的宇宙一直處於膨脹狀態。不久前,研究人員用一種新的望遠鏡技術收集了相關數據,驚奇地發現宇宙的膨脹速度比科學家預測的要快得多。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研究明確指出,現階段的宇宙膨脹速度與科學家們用了數十年的標準模型並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