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會讀到或者聽到葛培理死了的消息。千萬別相信,一個字都不要信!我將比我現在還要鮮活。我只不過是換了個地址。我是去上帝同在的地方了。」
——葛培理牧師
2月21日,美國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師(William Franklin Graham或Billy Graham)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家中離世歸主,享年99歲。
他的國度胸懷
葛培理是二戰以後美國福音派教會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腳蹤走遍美國、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全球聽眾數以億計。如果要問他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最合適:「我認為只有當個人降服於基督,把鮮活與更新的生命獻給基督,復興才有可能。」這話是他在99歲生日時所講,也是他一生的總結。
有人說,葛培理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二戰之後的世界可謂千瘡百孔,那是理想破碎、心靈絕望的年代。20世紀的戰亂和紛擾,讓許多美國人深陷痛苦的深淵,人們看不到未來和出路。在一次講道中,葛培理牧師說:「救恩是上帝給每個人發出的邀請,不論種族貧富貴賤,只有人接受耶穌,才會得到上帝的拯救。」
1958年,在美蘇冷戰期間,他說:「我們或許覺得上帝揀選了美國人,上帝偏愛我們勝過任何其他民族,我們是上帝的子民。但我要告訴你,上帝愛美國人並不甚於他愛蘇聯人。」他的國度胸懷可見一斑。
向無神論者傳福音
葛培理的一生見證了他對上帝的忠誠和委身。一個人如果矢志不渝地跟隨基督,踐行以上帝為中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無法迴避耶穌基督大使命的託付。這個大使命告訴我們,我們要去,使萬民做耶穌基督的門徒(參《馬太福音》28:19)。而如何向無神論者傳福音,也常常是許多基督徒面臨的挑戰。
對此,葛培理頗有洞見。他說:「上帝如果介入,他們當然會改變。這類的事經常發生。比如說,在東歐與前蘇聯就有數不清的人,他們原來是無神論者,現在卻誠心地相信上帝,跟隨基督耶穌。」
葛培理承認,無神論者在他們心中架設了許多承認上帝的障礙。但是,上帝的靈要比這些障礙都更堅強。
「上帝為了他自己創造了我們。所以,當我們將他排除在生命之外時,我們的心中就會有一個空虛的地方,以致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和盼望。只有上帝才能將這空虛填補起來,讓我們對未來產生希望。這就是那些原來是無神論的人今天所感受到的。」
因此葛培理鼓勵基督徒:「為你那些自稱是無神論,而且不願意與上帝有任何關係的朋友禱告」。 「切記:上帝可以做我們絕對做不到的事,包括改變人的心思意念。同時,你自己也必須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有確據。求主幫助你能在朋友面前成為基督的愛與純潔的榜樣。」
善用新媒體傳福音
「傳福音給萬民聽」,這個大使命在督促著每一個時代的基督徒,應當用諸般的智慧引人歸主。比如,在歷史上,馬丁·路德在德國帶領的劃時代的宗教改革,即是很成功的善用印刷術傳福音的見證。路德發現,印刷機印出來的小冊子(booklet)能向更多的受眾進行傳播,既便於傳閱,普通人也買得起。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迅速傳遍德國及整個歐洲。
而葛培理牧師,也同樣深諳新媒體傳福音的重要性。他在19歲時已有相當的聲譽,但他是最先採用電視等媒體技術來傳福音的布道家。在他布道前期的年代,廣播和電視是剛剛興起的新媒體。他看見這些新媒體正以驚人的力量形塑人們的三觀,於是,便積極使用這些媒體工具,為基督得人。多年來,除了在世界各地巡迴舉辦大型布道會,葛培理牧師通過電視、廣播、電影和網絡接觸的聽眾比歷史上任何人都多,超過2億人,分布於185個國家。
《葛培理傳》中記載,1950年,電臺節目《抉擇時刻》在美國廣播公司旗下全國150個電臺同時啟播。這是葛培理第一次嘗試通過廣播傳講福音,取得了美好的果效。他的講道內容廣泛,包括社會時事、國際大事、生動的例子、切題的經文,每一篇訊息都要「直接布道,激發信徒,帶領教會外的人歸向基督。務要快捷,一矢中的」。他的廣播節目大受歡迎,很快登上宗教節目收聽率第一位,其後18個月的收聽率,更超越大多數禮拜天日間新聞評述節目。他的聲音自此為美國人以至其它國家的人所熟悉。
幾年後,他進軍當時的新媒體——電視,令他的事奉更上一層樓。他甚至將布道信息拍成電影,如《德州先生》就是根據德州沃爾斯堡一個決志者的故事拍成。以真人真事編成電影劇本作布道之用,葛培理是開創先河的主導者。
葛培理善用新媒體傳福音,對今天的我們有莫大的啟發。基督徒常常出於極端的「聖俗二分」放棄媒體陣地,讓福音愈加邊緣化。我們應該像葛培理那樣,堅信「這是天父世界」,有勇氣和智慧進入不同的平臺,善用各類工具,為福音做美好的見證。
《生命的旅程》 | 葛培理 著
注重品格的操守
談起名牧和電視布道,也許我們都或多或少聽到過一些負面的見證。和葛培理同時期的布道家、名牧,也有一些在錢、權、色上犯罪跌倒,成為福音的攔阻,實在令人惋惜。而葛培理最受人(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稱道和尊敬的,是他非常注重個人品格和私德的操守。基督徒作家吳蔓玲曾為OC《舉目》撰寫《千山萬水,我不獨行——葛培理的生命秘訣》一文,其中對葛培理的生命品格有詳盡的描寫。以下摘錄幾段該文內容:
在葛培理長久事奉的年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當年一起成立葛培理布道團的4位同工,同心服事五六十年到老。這樣合一的見證是少有的。他們能一起忠心服事到老的秘訣,除了彼此看重且彼此守責外,他們也深知,屬靈熱忱並沒有讓人免於貪婪、驕傲、情慾、野心的引誘。因此,他們在成立布道團之初,為防範落入布道者常掉入的陷阱,訂立了四大原則:
第一、謹慎處理金錢
葛培理布道團決定要竭盡所能地避免濫用財物,對奉獻之事輕描淡寫,並且倚靠當地委員會事先所籌募的捐款來舉辦聚會。此外,他們不採用愛心奉獻的傳統,一律成為受薪同工,不接受個人酬金。為了達到彼此問責,葛培理成立了一個董事會,由重要的領袖組成,並且授權給這個董事會,接受它的監督。儘管葛培理是整個團隊的領袖,但連把金錢花在理所當然的事上,他也要先徵求董事會的同意。
第二、避開性的陷阱
他們團隊的成員,嚴格遵行除了妻子外,絕不與異性單獨相處。在出外布道時,他們團隊會一起旅行,訂的旅館房間都是彼此相鄰,或至少在最近距離的房間。由於不單獨旅行,他們把試探減低到最小。
第三、不批評其他事奉者
許多布道家傾向把事奉成果帶離當地教會,甚至公開地批評當地教會的牧者與教會。葛培理團隊深信這樣做不合乎聖經。葛培理布道團決心要與所有曾在公眾場合、一同宣揚福音的同工們合作,避免有反教會與反牧者的態度。並且要把事奉成果帶給當地教會,讓他們跟進。
第四、不誇大成果
有些布道家常有誇大自己成就的傾向,宣稱自己的聚會有很高的出席率,葛培理布道團決定要避免任何提高數據嫌疑的作風。他們接受當地警方或其他官方組織所估計的人數,就算團隊覺得那些估算過低。並且,他們稱講道後呼召進前來的人是「詢問者」,而不是「初信者」。畢竟,沒有人知道人靈魂的深處發生了什麼事,葛培理布道團選擇不冒然結算屬靈的成果。這是向誇大自己成就的試探爭戰的另一個方法。
牧者也是人,也有人性的軟弱,他們有時面臨的試探和掙扎更為明顯,對于越有名氣的牧者越是如此。葛培理牧師並非「完人」或完全沒有爭議,但是他實踐了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生活和事奉;他時刻遵行聖經的教導,在處理有可能面臨的試探時做出可資借鑑的方式。
天堂:來自葛培理的新信息
生命的更新和改變,是一生一世的旅途。在葛培理96歲生日之際,葛培理布道團發行了一個視頻——《天堂——來自葛培理的新信息》。在一段訪談中,葛培理說:
「我雖然是教會的會友,但並未真正認識基督。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在基督徒的氛圍中長大,我的父母都是基督徒。青少年時,有位布道家Mordecai Ham到鎮上講道,我記得我在深深的罪惡感之下,有一晚講員邀請我們接受基督,我很不情願走上前去。但是我對主是真心的。我照著我的本相,帶著我所有的罪和失敗來到主前。他接納了我,也改變了我。直到如今,他依然在做更新和改變的工作,我再也不一樣了。」
不再一樣的生命,顯明福音的大能。葛培理離開了世界,回到那滿有恩慈和憐憫的天父家中,而他的事工依然在繼續,他竭盡所能、善用資源、以熱忱奮力廣傳福音的精神依然激勵人心。
最近接連聽到幾位在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教會領袖、屬靈前輩去世的消息。他們服事了他們那一代的人,榮歸天家。他們的時代過去了。今天的我們,又當如何接過前輩們所撒的福音火種,讓光照在世上呢?
註:
本文成文參考鮑樂基(John Pollock)著 《葛培理傳》、吳蔓玲《千山萬水,他不獨行——葛培理的生命秘訣》、漁夫《葛培理對如何向無神論者傳福音的建議》等文,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