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矗立黃河之濱,底蘊深厚,翰墨飄香,她見證百年滄桑,傳承中原文明,但你可知道,這裡曾經一度淪為日軍的大本營,日本人在這裡設立司令部,將大禮堂用作馬廄,甚至還建了慰安所,留下了無法銷毀的侵華罪證。
河南大學曾是侵華日軍大本營
原來河南大學東側為古城牆,沒有現在的東門和西門,只有一個南門,是易守難攻的絕佳位置。於是,日軍在蘭封會戰後佔領了開封,便把大本營扎在了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南大門始建於1936年,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遇七七事變,歷經8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如今,即將畢業的河大學子,成群結隊在此拍照留念。遙想當年,此處應該是被日軍嚴防把守,戒備森嚴之地,普通人應該根本無法靠近。
國寶大禮堂淪為日軍的馬廄
橫臥在校園南北主軸線與東西主軸線交會點上的大禮堂,與古樸、莊重的南大門遙遙相望,是河南大學標誌性建築,更是所有河大學子的驕傲。然而,這座雄偉的大禮堂在開封淪陷後,卻成為日軍的馬廄。
據開封民間學者劉海永介紹,「九一八」之後,大禮堂接待了大批逃亡來的東北大學師生。後來,日軍在河南大學安營紮寨,大禮堂竟被日軍當做馬廄,在此養馬。除此之外,大禮堂內2880個鋼架座椅也被日寇拆去用於生產軍火。
當年的學生們憤怒無比,「國難當頭,華北不保,中原不保,如今省會也不保,讀書無用,回去打鬼子」的呼聲不絕於耳。
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現在大禮堂恢復原貌,依然是河南大學舉辦各類活動的重要場所。然而,歲月滄桑,她見證了那段黑暗的時期,也留下了當年日軍侵略的痕跡。
小禮堂是日本人所建的慰安所
大禮堂與河南大學南門遙遙相望,是河南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如今已經成為「國寶」,被大家所熟知。但是,知道小禮堂歷史的人卻寥寥無幾。小禮堂位於學校中軸線西側,行政大樓的北側,這裡是當年日本人修建的俱樂部。
據劉海永介紹,小禮堂前屋頂短,後屋頂長,如同一個橫放的「7」字。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正門口安置有仿古式的雨篷,是典型的日式建築。
1938年,開封淪陷,日軍佔領河南大學後,就馬上將斯文之地的河南大學作為河南兵團。為了給侵華日軍的官兵提供一個消遣的地方,緩解他們離鄉背井的離愁別緒,當時駐守河南的日軍長官決定修建一座建築,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小禮堂。建成之後,這裡燈紅酒綠,夜夜歡歌。
劉海永說,不少人都誤認為小禮堂就是當時日軍的司令部。經過多次走訪和查詢史料,這一說法被他推翻。劉海永推測說,小禮堂跟其他日式建築相比,整體較為粗糙,因此,不可能是日軍司令部。據劉海永介紹,當時日軍將從朝鮮、日本帶來的慰安婦帶到這裡,於是,這裡也一度成為罪惡的慰安所。
1945年,抗戰勝利,駐守河南大學的日軍官兵為了效忠天皇在這裡剖腹自殺,最後這些日寇都被埋在小禮堂周圍。現在小禮堂掩映在茂盛的花草樹木之中,但最終掩蓋不了日本人的罪行,這個建築就是日軍侵華的罪證之一。
為經歷戰火烽煙仍屹立不倒的老河大點個
編輯:趙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