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北半球的亞歐大陸上,東南亞地區是全球最為特殊的地區。它是全球最為潮溼的半島,同時也是社會形態從古至今最為混亂的地區。
從中國明清時代便有對於東南亞地區的記載,那時的緬甸、越南、暹羅等國家可以說是明清兩代中國的附屬國。而現在在東南亞的半島上依然擁有著五個國家,其中最為神奇的國家莫過於泰國。
之所以說泰國是東南亞最神奇的國家,是因為泰國在近一百年裡居然沒有任何戰爭。它不僅躲過了一戰二戰的無情戰火,同時成為了二戰的戰勝國。在販賣D品最為猖獗的金三角,第一個宣布禁D的國家也是泰國。
而且在湄南河沿岸的國家當中,泰國也是首先利用湄南河資源成為東南亞最早將河路運輸與海路運輸連結的國家。更是與馬六甲海峽周邊的商貿經濟聯繫最為緊密的東南亞強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國家,雖然宣稱是君主立憲政體,但是有時執政總統的權利還小於泰國皇室。
而最近一段時間新泰國王又因為奢靡生活作風問題被民眾反對,從而被媒體推上了風口浪尖。
泰國
緬甸人的進攻
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上講,泰國的歷史脫離不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在中國明清之前的元朝曾經強盛一時,元帝國的版圖擴大擠壓了當時在泰國執政的素可泰王朝。
1350年,烏通王因不滿素可泰王國的管轄於是在大城府宣布獨立,不久後就接替了素可泰王朝成為泰國新的執政王朝。泰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大城時代之後接受了當時中國明朝皇帝的冊封,並且以天朝降位的名義在泰國執政400多年。
而在大城時代的末期,由於緬甸的入侵,大城被緬甸軍隊攻破。眼看著就被緬甸人滅國了,這時一個祖籍中國的中泰混血兒拯救了泰國。最終將緬甸人趕出了泰國的領土。
這個中泰混血兒名字叫鄭信,他生於1734年,父親是廣東潮州人。雖然父親死的早,但是鄭信幼年好學,並得到貴人的幫助,被當時大城王朝的大臣拍耶節悉收為義子,可以說走上了從平民到貴族的逆襲之路。
鄭信王紀念碑
這裡要說明一下,泰國一直以來都是小乘佛教的信仰國,在泰國僧侶是非常崇高並受人尊重的。而且泰國法律一直規定要求適齡的男青年全部要到寺廟當中剃度為僧。而做過一段時間僧侶之後,也可以選擇還俗。
鄭信就是在兩次剃度為僧之後還了俗,並在義父的舉薦下進入了大城王室成為宮廷御前侍衛的。而鄭信的盡職盡責也受到了當時泰王的信任,並且老王去世新王登基之後,鄭信被泰王封地成為了甘烹碧城城主。這時正巧緬甸對泰國發動戰爭,鄭信便放棄封地為新泰王守衛都城。
1766年,鄭信見緬甸軍勢頭強盛,於是只好突出重圍。緬甸人攻佔了大城國都之後將歷史悠久的王城付之一炬,而這時的鄭信並沒有任由緬甸軍隊得到喘息之機。迅速在泰國沿海地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在一些華人和沿海當地人的幫助下向侵略者發起了反攻。
1767年12月鄭信自立為王,通過三年的戰爭趕走了緬甸人,並且還將整個泰國地區進行了統一建立了吞武裡王朝。
建國之後的鄭信非常希望像烏通王那樣受到中原王朝的冊封,這樣自己的王朝便受到了大國保護,於是就向當時處於康乾盛世的清王朝遣使希望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乾隆帝覺得他背棄救主逃跑還自立為王的行為是亂臣賊子於是拒絕了他。
但後來緬甸又和大清發生衝突,為了能夠在與緬甸之間的戰爭處於優勢,於是便確定了鄭信的國王身份。受到了大國認證的吞武裡王朝享國很短,1782年被大將軍昭披耶發動了軍事政變並殺死鄭信,成了曼谷王朝的拉瑪一世。而直到現在在泰國執政的泰國皇室還是曼谷王朝的拉瑪家族。
泰國王室拉瑪家族
曼谷王朝的執政歷史
在中國的清政府從乾隆皇帝之後便開始了衰敗,直到二戰過後中國才開始走向民主富強的道路。這期間被各國列強欺凌的歷史也成為了所有中國人的痛,而且二戰時期的日軍佔領更讓中華民族飽受摧殘。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泰國曼谷王朝的拉瑪王室卻並沒有發生動搖,並且到現在依然是泰國皇室。這看似幸運的背後其實蘊藏著拉瑪王室的深謀遠慮。
昭披耶拿到了泰國皇帝的寶座之後,便向清乾隆帝投表假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並給自己也起了個鄭華的名字。乾隆爺當時也沒有什麼心思去管一個番邦小國的王朝更替,於是便順利的給了拉瑪一世的冊封。之後的幾任拉瑪王室因為大清的庇護,也並沒有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動。
拉瑪一世
但時代的洪流因為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最終也波及到了泰國。拉瑪七世在位時,泰國軍隊趁國王出遊不在曼谷,於是迅速的將政權牢牢掌握在了手中,並且向拉瑪七世要求實行君主立憲。拉瑪七世也只好答應了軍隊的要求,自認做一個傀儡。
但是軍政府要求的君主立憲政體並沒有堅持幾年,西方列強便開始在亞洲地區大肆建立殖民地。當時的中南半島緬甸與印度被英國佔領,越南、寮國、柬埔寨分別被法國佔領。但是泰國卻成為了兩個歐洲大國的緩衝地帶,成為了當時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獨立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先宣布中立,之後又主動的站到了協約國一方,並且在大戰之後成為了戰勝國。泰國皇室因此在泰國的威望大增,而那時的軍政府並沒有強大的執政能力。
一戰結束之後,西方開始了經濟大蕭條,德國的希特勒掌握了政權並利用納粹黨實行了獨裁,而日本也在這時發展出了軍國主義,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在二戰期間,泰國正巧是拉瑪八世在位,於是泰國半推半就的先與日本籤訂了同盟條約,避免了被日本軍國主義摧殘的命運。
拉瑪七世
之後又在日本顯露敗跡的時候一方面否定了所有與日本的同盟條約,並支持民間的抗日武裝。另一方面與盟國私下接觸,站到了盟國一方。二戰結束之後,盟國看在泰國皇室在戰爭後期積極與盟國配合的份上還讓泰國增加了領土。
雖然拉瑪八世執政期很短,並且在19歲時突然死亡了,但是泰國皇室在兩次大戰期間避免泰國被外國佔領的功績被所有泰國人民認可,泰國皇室在泰國的地位便超過了軍政府。
拉瑪八世去世之後,其弟蒲美蓬拉瑪九世上位。期間也發生過不少次政變,但是都被拉瑪九世巧妙的平息了。而如今的泰國皇室是蒲美蓬的兒子拉瑪十世。不過這個皇帝顯得有些不務正業。於是由於新冠肺炎的爆發和對於拉瑪十世在歐洲遙控治國的方式不滿,最近泰國又鬧起了示威遊行。
看似孱弱卻智謀深遠
上文僅僅是對於曼谷王朝的歷史進行了概述,而泰國在拉瑪七世之後的歷史更是看上去很奇幻:
怎麼一戰英法就能允許泰國成為緩衝地帶呢?怎麼二戰期間泰國就躲過戰火了呢?怎麼君主立憲制的泰國君主的權利似乎比政府大呢?怎麼現在的泰國新皇帝就奢靡到讓百姓示威遊行了呢?
其實想要解釋這四個問題,必須要深刻的剖析從拉瑪七世到拉瑪十世這四代皇帝的執政智慧。
拉瑪七世在位時期正好是一戰時期。那時的拉瑪七世剛剛被軍政府趕下臺同意成為傀儡,並且承認了軍政府的合法地位交權於新政府。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甘心做傀儡的人,經過了數次與軍政府的博弈,掌握了非常多的政治籌碼並且實際的掌握了軍隊。
於是一戰時期拉瑪七世利用英法施加的壓力將軍隊權利收攏在非常小的範圍內,並且與英國和法國分別談判要求政治庇護。英國當時佔領了印度和緬甸,並不希望與法國正面發生衝突,於是便同意了拉瑪七世的請求。
拉瑪七世
而法國當時正陷於與德國的交戰當中根本無暇繼續擴充殖民地,於是也沒有對泰國進行殖民佔領。況且英法之間是百年世仇,要不是一次大戰有共同的利益驅動,兩個國家之間的根本矛盾其實無法調和。
但拉瑪七世明白一個道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於是自己站在了英國的一方,讓自己掌握的軍政府站在了法國的一方。並且假裝自己的國內發生兩方衝突。這讓兩個大國都看到了泰國不戰而降的可能性,於是都中了拉瑪七世的圈套。
而二戰期間,泰國皇室的拉瑪八世還是利用君主和軍政府分離管制的藉口,將與日本籤訂同盟條約的黑鍋套在了軍政府的身上。自身站在了盟國的一方,同時避免了日本的侵略,更讓盟國看到了自己積極抗日的表現。
這兩次避免戰禍的做法讓泰國皇室在泰國建立了崇高而巨大的地位,甚至連執政政府都願意膜拜泰國皇室。於是君主權利與軍政府權利之間看似矛盾的兩方在泰國卻形成了互相配合的局面。
拉瑪九世上臺之後,國內曾經鬧過好幾次政變,但是政府往往都是先配合皇室將總理罷免,然後讓泰皇決定下一任總理人選。並且拉瑪九世將軍隊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裡,選出來的總理也都是泰皇積極扶植的背鍋俠。
但是拉瑪九世的問題在於在位時間過長,讓太子拉瑪十世等了很多年才登上皇位。這與清康熙年間的歷史有些相似,康熙爺也是太能活了,在位六十一年。於是太子胤礽便只能從小時當太子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後來才有了木蘭秋獮窺探大帳的事件讓康熙皇帝將太子廢掉。
拉瑪十世雖然沒有被拉瑪九世廢掉,但也沾染上了奢靡無度的生活習氣,才引發了泰國民眾非常不滿。甚至還有人傳言拉瑪皇室也許會「十世而亡」,不過以泰國皇室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最多也就是教訓一下新皇帝,應該不會徹底推翻他罷。
拉瑪十世
總結
縱觀整個泰國的近代歷史會發現一個現象,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國家往往並不是將君主的權利剝奪,就能讓政府真正的執政。事實上君主與政府之間,在國家政權這件事上所有國民的心裡都有一桿秤。誰才是功臣明主,誰又是背鍋傀儡真的不好說。
而最終決定這一切的並不是法律條文上講的誰說了算,而是誰更得民心。要不然就會發生如泰國王室這種,名義上沒有實權,但是國內大小事務全由皇帝做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