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肅網訊(記者周者軍)近日,在位於文縣的甘肅省隴南市岷山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協會實驗基地,協會會長楊文贇發現一隻體弱的細顎步行蟲活體,及時採取了模擬原生態養殖、生物學特性觀察等措施,經過近一個月的救護,目前生活正常,並獲取了許多細顎步行蟲的行為資料,為填補這一領域內的世界研究空白打下了基礎。讓人驚喜的是,這隻細顎步行蟲還上演了一幕奇遇良緣的好戲。
細顎步行蟲數量十分稀少,是中國特有種,最早於1887年由前蘇聯學者根據一對標本命名。目前全世界只保存五頭標本,均來自甘肅省隴南區域。細顎步行蟲黑色,頭窄於前胸背板,唇基窄於觸角基部,其細長的大顎在步行蟲中算是非常特別的,也是分類的重要特徵之一。近幾十年來,臺北國立自然博物館有一頭,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標本館有二頭,均為鎮館之寶,無活體生活報導記錄。
經過初步觀察,獲救的細顎步行蟲多喜歡在晚上8點至次日7點活動,主要是為了覓食,另外為了巡護和擴大自己的棲息地。運動速度比同類昆蟲快,主要食物是蝸牛,發現較大的蝸牛後就對其進行撕咬,整個頭伸進殼內吃蝸牛,發現較小的蝸牛就用口器先慢慢剪咬蝸牛殼口,最終咬破蝸牛殼後採食。能與其它種類的步行蟲和睦相處。白天多在休息,主要是提防鼠類、鳥類等天敵,有時把蝸牛拖進隱蔽處或鬆軟的土塊下,一動不動地採食3個多小時,有時在環境安全、安靜的情況下,白天也捕捉蝸。喜歡陰溼的環境,攀援能力強,能輕鬆爬上草稈,但直立光滑的玻璃、塑料等爬不上去。
讓人驚喜的是細顎步行蟲還上演了一幕奇遇良緣的好戲。一天傍晚,小雨過後,楊文贇發現新跑來一隻細顎步行蟲,色澤比之前救護的那隻黑。二隻在一起活動,多次互相追隨。後來,新來的細顎步行蟲爬上了一個小草稈,「主人」快速衝上去,用前足將"客人"從草稈推下,飛快的爬到"客人"背上開始交配。好事多磨,過了約二分鐘有一隻瓢蟲爬上細顎步行蟲的後足,它急促的用後足把瓢蟲蹬開,繼續交配,喜結良緣。次日觀察時,"客人"已經不見蹤影,估計身體健康,回自己的窩去了。
楊文贇告訴記者,細顎步行蟲活體的發現,是當地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們保護意識整體提高的反映,尤其在發現地安置了防護網,修建了水池,堆起了石牆,黃荊等野生植物生長良好,蝸牛多,為細顎步行蟲生存提供了好的食物、隱蔽、空氣溼度及生活空間。因此需要社會各界關愛環境,保護和建設好綠水青山,為細顎步行蟲和其它野生動物創建一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