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有一種刺尾巨蜥,能把毒蛇當辣條吃

2021-01-07 動物的影像聲色

說到巨蜥科動物,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科莫多巨蜥,但其實巨蜥科下也是有很多種巨蜥的,就目前人類已知的而言共計就有1屬67種(不包括亞種)。今天我們繼續來介紹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巨蜥——刺尾巨蜥。

刺尾巨蜥在國內的知名度很低,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聽說過,那是因為它們的分布範圍僅僅只局限在澳大利亞。

在長久的繁衍過程中,刺尾巨蜥分化出了三個不同的亞種,分別是刺尾巨蜥指名亞種、刺尾巨蜥島嶼亞種以及刺尾巨蜥短尾亞種。這三種刺尾巨蜥的體型差不多,基本上都屬於巨蜥科中的中等體型。

成年以後刺尾巨蜥的體長普遍在六十五釐米左右(包括尾巴),雖然比起巨蜥家族的老大科莫多巨蜥來說要差了不少,但是它們的戰鬥力也已經相當兇悍了。再加上它們身體非常靈活的原因,其獵食能力在爬行動物之中堪稱是頂級的存在。

在刺尾巨蜥所處的生態圈內,只要體型不是太大的獵物,都可能被刺尾巨蜥巨蜥獵殺。典型的比如一些齧齒動物、兩棲類、中小型鳥類等等。由於其本身還擁有一定的抗毒能力並且皮糙肉厚,所以也可以獵食一些毒蛇,可以說是非常bug的物種了。

另外相信大家都還記得,我們曾多次科普過澳洲特產的一些小型蜥蜴、石龍子等(畢竟這個地界盛產這些動物),它們屬於刺尾巨蜥的同宗同時也是刺尾巨蜥巨蜥的食物。儘管這些小型爬行動物的速度很快,但是無奈被刺尾巨蜥天克,經常會被這個同宗的老大哥給吞進肚子裡去。

至於刺尾巨蜥為什麼叫刺尾巨蜥,那就要從它們的長相說起了。這種蜥蜴全身都長滿了較小而突起的圓粒狀鱗片,尤其是尾部看起來就像是長了一堆小刺一樣,因而才被人們叫做刺尾巨蜥。但這些鱗片可不止是裝飾品,它們不僅可以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放水以及組織身體內的水分流失。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刺尾巨蜥十分偏愛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庫的旁邊。畢竟這些區域有著充足的水源,生態環境優越能夠吸引更多的獵物,降低捕獵的難度。而且還可以避免許多荒漠半荒漠的劇毒蛇類,像是東方虎蛇、內陸太攀蛇等。儘管刺尾巨蜥自身擁有一定的抗毒能力,而且也算是蛇類的剋星,但是與那些毒性猛烈的蛇類打交道終歸是在玩火,為了口吃的實在不至於。

在繁殖能力方面,刺尾巨蜥也是比較強的。一般來說刺尾巨蜥每胎可以產卵十枚左右。並且刺尾巨蜥的卵非常地不起眼,直徑只有1.3釐米,重量只有三四克。產在蛭石或珍珠巖上很難被獵食者發現。而只要不被獵食者發現,那麼四個月後小刺尾巨蜥就會破殼而出了。這些小傢伙們成長速度也很快,不需要學習天生便具備獵食能力。所以直至今日,刺尾巨蜥依然是澳洲典型的無危物種。

●結語:

刺尾巨蜥這種動物在澳洲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了,這個地方不僅地廣人稀,而且飲食文化也遠沒有我國這麼發達。雖然毒物比較多,但是刺尾巨蜥本身的抗毒能力也足矣保命。更不要說這貨一身的鎧甲還會爬樹,夠得著它們的獵食者是吃不動,至於夠不著的那就壓根不用想了。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我國最兇猛的鳥類,被稱為毒蛇剋星,吃毒蛇就像吃辣條
    我國最兇猛的鳥類,被稱為毒蛇剋星,吃毒蛇就像吃辣條大自然中生活著成千上萬種生物,而蛇這種動物卻讓許多人都提不起喜愛之心,畢竟這傢伙太過冷血了,然而萬物相生相剋、動物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剋星天敵。正因如此才保證了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穩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我國最兇猛的鳥類,吃毒蛇就像吃辣條、被稱為毒蛇剋星,這種鳥類的名字叫做蛇雕。從名字就能看出它是毒蛇的剋星、專吃毒蛇,捉到後直接活吞、因為蛇雕的爪子非常細長,而且其體內具有免疫毒蛇毒液的成分,蛇雕捕殺毒蛇時會先用強有力的抓子把毒蛇踩暈。
  • 我國最兇猛的鳥類,吃毒蛇就像吃辣條,被稱為毒蛇剋星
    我國最兇猛的鳥類,吃毒蛇就像吃辣條,被稱為毒蛇剋星我國的最兇猛的鳥類名字叫做蛇雕,只見一隻蛇雕目光如炬地站在樹上,正在尋找著它的食物,而一條不知死活的蛇正悄然而至,蛇慢慢遊走到地上,這也給蛇雕一個大大的機會。
  • 如果「非洲平頭哥」蜜獾跟科莫多巨蜥打起來,它們誰更厲害?
    雖然體型嬌小,但即便面對草原之王也毫不畏懼,空餘閒暇時間,更是把毒蛇當成辣條來吃,如此彪悍的戰鬥力,在動物界實屬難得。而遠在東南亞的科莫多巨蜥,在動物界中也是兇名赫赫,所以今天討論的內容就是,如果蜜獾跟科莫多巨蜥相遇,最終誰能勝出?是無所畏懼的非洲平頭哥蜜獾勝出,還是蜥蜴中的霸主科莫多巨蜥笑到最後?
  • 蛇獴輕易獵殺巨蜥,只能說不是所有巨蜥都叫科莫多
    在這片大草原上,蛇獴可是毒蛇和巨蜥的天敵!    蛇獴很輕巧就躲開了巨蜥的反擊,同時也非常清楚這隻巨蜥的弱點,跳上巨蜥的背部開始致命撕咬!巨蜥完全處於下風,只能說不是所有巨蜥都叫科莫多,這隻巨蜥是草原巨蜥,不是科莫多巨蜥!
  • 它被稱為「抗毒之王」,能把毒蛇當辣條吃,連平頭哥都不敢招惹
    是很喜歡各種研究各種稀奇古怪動物的小編,歡迎大家閱讀,今天的原創內容是:它被稱為「抗毒之王」,能把毒蛇當辣條吃,連平頭哥都不敢招惹。但大自然無奇不有,有一種連平頭哥都不敢輕易招惹的動物把毒蛇到那條吃,這種動物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白面粗尾猿。
  • 毒蛇的天敵終於出現了!吃毒蛇就像吃辣條,簡直不可思議!
    世界那麼大,必然會出現孕育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物種,當然了,也有大部分物種是生生相剋的,會有自己的天敵存在。世界也在無時無刻的變化發展中,曾經令人害怕的動植物現如今也不再擁有威嚴了。毒蛇這個名字,每出現一次都會令人聞風喪膽,許多人見到蛇的第一反應不是去看它,而是立馬就跑,非常害怕這條蛇是有毒性的,而毒蛇這個名號卻是在沙漠中不太管用,經常淪為一隻小貓的食腹之中。
  • 它是平頭哥的天敵,吃毒蛇就像吃辣條,跟鬧著玩兒一樣
    它是平頭哥的天敵,吃毒蛇就像吃辣條,跟鬧著玩兒一樣。這個動物就是白面粗尾猿,聽到它的名字就該知道它長什麼樣了,仔細看它的話還會覺得有點怪異,但就是這種相貌不怎麼樣的動物發起狂來無人招架得住,不僅如此,它還被稱為「抗毒之王」。
  • 澳大利亞毒蛇毒性排名:這裡毒蛇種類比無毒蛇還要多
    澳大利亞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的生物種類繁多,有許多都是世界上特有珍惜的動物,比如澳大利亞袋鼠,鴨嘴獸以及考拉,眼斑巨蜥等等,不過澳大利亞這裡還有一項記錄為世界之最,就是毒蛇,澳大利亞的毒蛇種類比無毒蛇種類還要多,而且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這裡的毒蛇的毒性為世界之最,世界前十的毒蛇有八種就生活在澳大利亞,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澳大利亞毒蛇的毒性排名
  • (視頻)綠鬣蜥、平原巨蜥、高冠變色龍、中美刺尾鬣蜥、黃喉擬水龜
    經初步鑑定,其中包括綠鬣蜥、平原巨蜥、高冠變色龍、中美刺尾鬣蜥、黃喉擬水龜等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的涉案野生動物6隻。<<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現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為牟取非法利益,通過在網際網路上結識寵物玩家或賣家,在明知綠鬣蜥、平原巨蜥等野生動物為禁止買賣、進口瀕危動物的情況下,通過郵寄渠道走私入境,再經網絡平臺或寵物市場銷售牟利。
  • 科莫多巨蜥有天敵嗎?
    科莫多巨蜥是已知現今存在種類中最大的蜥蜴,別稱科莫多龍,性格兇猛,成體吃同類的幼體,有時吃其他的成體,能迅速運動,偶爾攻擊人類,但主要以腐肉為食,每天出洞到幾千米以外的地方覓食,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科莫多巨蜥有沒有天敵吧!
  • 老鷹捕捉毒蛇如吃辣條,為何不懼致命毒液?
    蛇類是兇悍的捕食者,大型蟒蛇基本上沒有多少對手,但是中小型蛇類就不一樣了,不管有沒有毒性,都有剋星存在,比如蜜罐、蛇獴等動物吃蛇跟蛇辣條一樣。如果被天上飛翔的老鷹發現的話,小命很可能不保,除非體型大到能夠老鷹望而卻步。老鷹是捕蛇高手,蛇雕甚至專門以蛇為食,那麼面對毒蛇這種爬行動物,老鷹有沒有可能中毒呢?
  • 平頭哥吃毒蛇就像吃辣條,真的百毒不侵嗎?其實它被高估了!
    無所畏懼的「平頭哥」蜜獾,是非洲最能打的扛把子,大到萬獸之王獅子,小到蜜蜂、毒蟲,它通通敢對戰。為啥叫它平頭哥呢?仔細看蜜獾的外表,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了。它的頭頂和後背有一片白色的毛,看起來像是剪了個平頭,像極了江湖老大哥,一副誰都不服的表情。
  • 平頭哥對它都畏懼三分,毒蛇能當「辣條」吃,一口一條就跟玩一樣
    正所謂膽小怕膽大的,膽大的怕橫的,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而非洲草原土地當中的「平頭哥」就是最不要命的哪種,強悍如老虎和獅子都會怕能夠傷害它們的動物,然而平頭哥早已生死已看淡,不服咱就幹;「平頭哥」是大家對於蜜罐的尊稱,看似憨厚的外表卻隱藏著敢與天比高的心,關於平頭哥的歷史可謂三天兩夜都講不完,從「非洲亂不亂,哥我說了算」,「老子不記仇,有仇當場報
  • 現今還活著的「恐龍」,科莫多巨蜥,比老虎獅子更恐怖
    數萬年前科莫多島生活著一種150公分高的大象,為了吃上大象肉,科莫多巨蜥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大,他身體外面披上裝甲鱗片,威武雄壯,成年巨細的鱗片會骨化,十分堅硬,成為他們天然的鎧甲,可以防止被水牛等巨大獵物所踢傷。粗壯的腿部肌肉使其具備強大的耐力,碩大的尾巴像一隻巨鞭,仿佛一揮下去就可以山倒一棵大樹,鋒利無比的爪子一旦抓到獵物的身體,毫不懷疑會給對方造成慘重的傷害。
  • 為什麼老鷹不能免疫蛇毒,卻能吃毒蛇?
    非洲平頭哥蜜獾能將毒蛇當辣條吃,老鷹自然也有這本事,但二者之間不同的是,蜜獾的體質可以免疫毒蛇的毒素,而就目前的資料來看,老鷹並不能免疫毒蛇的毒素。所以,老鷹在捕獵蛇類時,也可能中毒而亡,並且存在「主動服毒」以及「被動中毒」之分。
  • 被稱為野雞脖子的毒蛇,到了中國就成了中藥
    今天我們繼續來科普遊蛇科家族的成員,不過這回介紹的是一種有毒的遊蛇科蛇種,它的名字叫做虎斑遊蛇。說到虎斑遊蛇這個名字,相信不少人會與上上期看到「褐邊綠刺蛾」這個名字一樣陷入懵逼的狀態。的確,像這種學名知道的人會比較少。但是如果提到「野雞脖子」估計鄉親們就會感到比較親切了。有一說一二某人小時候大多數都是被這種小蛇給嚇尿褲子的。
  • 刺尾鬣蜥雜說
    此外,尾部覆有棘狀大型鱗片,鱗列間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鱗片此外,尾部覆有棘狀大型鱗片,鱗列間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鱗片。  生活習性:棲息於多巖區域,日行性,地棲型,亦擅長攀木。每胎可產20-30顆卵,約3個月即可孵化。
  • 「平頭哥」吃蛇如同吃辣條,豬也一樣,豬是蛇的剋星不只是婚姻上
    可能很少會有朋友認為豬是蛇的剋星,我們都知道蛇害怕「平頭哥」蜜獾,其實豬獾、狗獾、狼獾都是蛇的剋星,還有蛇獴、水獺、黃鼠狼等,比如蜜獾吃蛇就像吃辣條一樣,實際上豬也一樣。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養豬,有些家庭養豬方式是散養,就是讓豬在個小院子裡跑,甚至有的家豬是到處跑,這樣的豬大都喜歡土裡刨食,野豬就更是如此了,野豬跑到農田裡時,有時會把地能給翻一遍,就是它們的豬鼻子拱的,當豬在土裡刨食的時候,除了吃一些昆蟲之外,最常遇到的動物就是蛇了。
  • 澳大利亞袋鼠能否打過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基本不是澳大利亞袋鼠的對手拳擊袋鼠秀肌肉最近,一隻澳大利亞拳擊袋鼠走紅。這隻名叫羅格(Roger)的拳擊袋鼠高達2米,體重95公斤,比成年男性更強壯。拳擊袋鼠比成年男子都要健壯紅袋鼠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動物及現存最大的有袋類。它們廣泛分布在澳洲大陸,棲息在澳洲中部的乾旱內陸,以及較少樹生長的遼闊平原。拳擊袋鼠比成年男子都要健壯紅袋鼠通常在夜間或凌晨活動,而白天它們多會在睡覺,或以其他方式休息。紅大袋鼠喜歡吃草及其他植物。拳擊袋鼠同時也是一種卡通形象,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