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神」復活記:西南季風相助,為殘留雲系供應水汽

2021-01-10 澎湃新聞
今年第9號颱風「山神」於7月18日凌晨在海南登陸。視覺中國 圖

已被定為「減弱消散」的颱風「山神」卻又神奇「復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今年第9號颱風「山神」於7月18日凌晨在海南萬寧登陸,穿過海南島後奔向越南,於第二天凌晨二次登陸,此後迅速減弱,在內陸徘徊多日,已被多國官方蓋章為「減弱消散」。不成想,21日17時,「山神」之殘餘雲系由越南移出到北部灣海面,並於三小時後又加強為熱帶低壓。

北部灣熱帶低壓中心已於7月22日晚7點20分前後在海南省東方市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7級(1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2百帕。7月23日早晨5點,其中心位於海南省臨高縣境內,就是北緯19.7度、東經109.7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7級(1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0百帕。

預計,該熱帶低壓將以每小時1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即將進入瓊州海峽,並有可能於23日中午前後在廣東雷州半島沿海再次登陸(熱帶低壓,6-7級,12-15米/秒),登陸後將轉向偏北方向移動。

消散後的颱風還能「復活」?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處了解到,近期甚為活躍的西南季風為「山神」意外復活提供了助力。

初期互旋,南海狂奔

7月中旬,菲律賓以東海域出現了兩個熱帶擾動,一個是今年第9號颱風「山神」前身,一個是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前身。兩個擾動初生時彼此接近,互相爭奪水汽,致發展遲緩。不過,「山神」前身依然持續吸收著西北太平洋溫暖海水供給的能量,螺旋性漸增,呈現熱帶氣旋雛形。

7月16日14時,這股擾動加強為熱帶低壓;17日5時移入南海,8時正式命名為颱風「山神」(熱帶風暴級)。此後,這個塊頭小、強度較弱的「山神」開啟加速模式,以40公裡/小時的超快速度一路偏西狂奔,直奔海南,並於18日4時50分登陸海南萬寧,給海南大部分地區帶來了中到大雨。

這讓「山神」也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海南速度最快的颱風。這個移速差不多是一般颱風的兩倍左右,在南海風暴中甚為罕見。

此後,「山神」向西穿越海南島,然而其移速甚快,大大減輕海南地形對颱風結構的破壞,最終只稍為減弱至熱帶風暴下限強度,在中午前移入北部灣。雖減速至每小時20千米,但山神繼續逼近越南,且於北部灣吸收炎熱海水能量重整旗鼓。最終「山神」在19日凌晨登陸越南。已經完成兩次登陸的它向西移入內陸,在多地引發強降雨並導致河流和湖泊水位暴漲的同時,迅速減弱為熱帶低壓。

一般來說,陸地上並不具備高溫、高溼環境,強大的摩擦力更會加速颱風消散,更何況是山勢險峻、地形崎嶇的中南半島。此後,「山神」呈消亡之態,並於7月20日在東亞多個國家和地區氣象機構那裡正式「蓋章」為「在寮國減弱消散」。

季風相助 山神「復活」

然而,颱風「山神」卻神奇「復活」,出人意料。

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解讀稱,颱風「山神」復活源於近期甚為活躍的西南季風。它源源不斷地為「山神」的殘留雲系供應水汽,這讓雲系雖處陸地上空,仍得以保持其螺旋性。帶著這「一口氣」,「山神」在赤道輻合帶北側的偏東風推動下,先於7月19日至20日緩慢西移,徘徊在寮國、越南北部並為當地帶來持續暴雨,後於21日改受赤道輻合帶南側的偏西風引領,繞了半圈掉頭轉向東移。

最終,21日下午,「山神」殘留雲系從越南重回北部灣。受此影響,半個小時後,潿洲島上空烏雲翻滾,附近海面大雨傾盆。

北部灣高達30℃的溫暖海水讓「山神」殘留雲系得以重新組織,重建其低層環流中心和深層對流。於是,在蓋章「消散」的一天後,多個國家和地區氣象部門於21日把「山神」的殘餘低壓重新升級為熱帶低壓。而這個熱帶低壓可能於22日夜間擦過海南島西岸後,在北部灣北部加強為熱帶風暴,變身颱風。

歷史上那些「復活」的颱風

實際上,「山神」「復活」故事,在颱風史上絕非獨有。

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4年6月15日16時左右,當年第7號颱風「海貝思」在廣東省汕頭市登陸後強度迅速減弱,此後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眼見「海貝思」的生命已經結束,但17日一早,其殘餘環流移入東海海面,並於當日14時於東海中部海面再次發展為熱帶風暴。此外,2000年第22號颱風「溫比亞」、2009年第17號颱風「芭瑪」,均有殘餘環流「復活」為熱帶風暴的歷史。

「山神」的「復活」,是持續向西行進過程中兩次登陸後調轉180°完成的,而「海貝思」的「復活」,是向東北方向劃了一道弧線後完成的,其中有受到活躍的西南季風等系統的協助,也有受副熱帶高壓影響下的高空氣流引導,但是不管哪一種,減弱了的颱風都有可能在重新進入適宜它生長的高溫、高溼環境後,死而復生。

有些颱風不僅「死而復活」,還二次登陸。1991年第19號颱風「納德」不僅路徑飄忽不定、在南海上轉了4個大彎,而且在17天內兩次登陸我國;1986年的第16號颱風「韋恩」,在登陸我國臺灣島之後,曾一度減弱為熱帶低壓,其後又「死而復生」,再次以颱風身份登陸雷州半島。

對於人類防禦颱風災害來說,「死而復生」的颱風尤其需要重視, 「山神」「海貝思」們告訴人類,颱風「重裝上陣」甚至殺個「回馬槍」的情況並不鮮見,防禦颱風災害要時刻留心颱風監測預報預警信息,不能放鬆警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山神」傳奇:消散的颱風還能「復活」?
    初期互旋 南海狂奔7月中旬,菲律賓以東海域出現了兩個熱帶擾動,一個是今年第9號颱風「山神」前身,一個是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前身。兩個擾動初生時彼此接近,互相爭奪水汽,致發展遲緩。不過,「山神」前身依然持續吸收著西北太平洋溫暖海水供給的能量,螺旋性漸增,呈現熱帶氣旋雛形。
  • 消散後的颱風還能「復活」?這個「山神」不一般
    豈料7月21日17時,「山神」的殘留雲系由越南移出到北部灣海面,並於3個小時後又加強為熱帶低壓。最終,「山神」以「回馬槍」的方式殺回海南,並於7月22日19時20分前後在海南東方市感城鎮登陸。消散後的颱風還能「復活」?這個「山神」到底什麼來頭?
  • 颱風現「三旋共舞」
    颱風現「三旋共舞」本報記者 郭靜原這兩天,我國近海區域「好不熱鬧」。7月22日12時30分前後,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直撲長三角登陸上海;另一邊,南海東北部也有熱帶低壓生成,正以每小時2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近日,巴士海峽、臺灣以東洋面持續有6級至7級大風。
  • 9號颱風山神生成並將極速登陸華南,防臺刻不容緩!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北京時間7月17日早晨8點,位於南海的熱帶低壓已加強為9號颱風山神。生成時,山神位於海南海口偏東約850公裡。它將以每小時40公裡的超高速掠過南海北部,於7月18日凌晨-上午在海南或廣東雷州半島登陸。由於副高極其強勢,引導氣流非常明確,山神的路徑變數已經很小。
  • 2018年颱風活躍季即將開始!我國最早受颱風影響的竟然是這裡
    5月28日梅庫努在沙烏地阿拉伯魯卜哈利沙漠中的殘留雲系雲圖,NOAA衛星拍攝梅庫努的影響當然不只是上面這些。它就像一個大水泵,直接扳動了「印度洋水槍」西南季風的扳機。從它登陸那天開始,北印度洋兇猛的西南季風如潮水般東進,已全面佔領阿拉伯海、印度次大陸、孟加拉灣,正在進攻中南半島。
  • 9號颱風山神或「殺回馬槍」甚至可能復活,雲南廣西廣東海南注意
    今年第9號颱風山神已登陸越南並深入中南半島。大家都知道,中南半島山勢險峻,地形崎嶇,大家原本都預料山神將快速消散。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西南季風和副熱帶高壓的共同作用下,從7月21日起,山神還可能殺個回馬槍,從雲南以南向東回到越南甚至北部灣,並且在這一帶滯留四到五天。
  • 自然資源部專家:颱風為何連擊「三板斧」
    近期,颱風「瑪利亞」「山神」「安比」接連登陸我國,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自然資源部迅速採取行動,部署防汛搶險救災工作。針對近期颱風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影響,記者採訪了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氣象室中長期組預報員黃煥卿。記者:最近三個颱風接連生成,請分析一下原因。
  • 颱風雨颱風雪正降臨西藏雲南!「印度颱風」法尼開始影響我國
    登陸前的氣旋風暴法尼5月4日上午,風雲4號高清衛星雲圖可見,氣旋風暴法尼的已經向東北迅速移動,來到了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一帶,它原本清晰的風眼已經消失,結構也不再緊密對稱,這表明其已經迅速減弱,但也可以看到的是,法尼北側的雲帶已經綿延到我國西藏境內,這是它給我國帶來影響的表現。
  • 地形及雲的微物理過程
    夏季,我國各地大到暴雨日頻數分布和雨量分布都受到不同尺度的地形影響,我國的大尺度地形總體上呈東低西高其間有東西向山脈(燕山、南嶺等),因而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時,潮溼空氣受地形抬升,暴雨日數最多的地區大多位於山脈的東側或南側的迎風坡,如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武夷山和燕山與南嶺山地等。
  • 停編颱風要復活?!三旋共舞大戲或將開演
    中國天氣網訊 10號颱風「安比」正在步步緊逼,今天(21日)上午,又一個熱帶低壓橫空出世,並有可能於24小時內加強為颱風。而本已停編的9號颱風「山神」居然要「復活」了!三旋共舞大戲或將開演。據中央氣象臺消息,今天上午11時,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的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象山縣東偏南方向約540公裡,將以每小時30~35公裡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將有所加強,並將於22日凌晨到上午在浙江象山到江蘇啟東一帶沿海登陸。
  • 第10號颱風「安比」與一個橫空出世的熱帶低壓和「復活」的「山神」
    而21日晚上,本已停編的今年第9號颱風「山神」在消失處又重新生成了熱帶低壓,可謂再度「復活」。從21日晚間起,我國沿海開始上演三旋共舞大戲。  截至7月22日16時,登陸後的颱風「安比」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另一個熱帶低壓經過巴士海峽,在臺灣省東南方向的海面上,因強度不夠,尚未獲取編號命名;「復活」的「山神」以熱帶低壓強度在北部灣橫行,靠近海南。
  • 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塔爾沙漠,為什麼西南季風難以影響到這裡?
    印度河是南亞地區的一條大河,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主要流經巴基斯坦,總體流向從東北向西南流動,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的下遊地區分布著南亞地區最主要的沙漠「塔爾沙漠」,塔爾沙漠的總面積約為20萬平方千米,分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很明顯這裡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就是氣候十分乾旱,降水稀少,但是我們知道南亞地區夏季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從而形成了熱帶季風氣候。
  • 颱風「巴威」去東北,風雲、高分衛星全方位監測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 風雲、高分系列衛星,助力我國氣象部門嚴密監測颱風路徑、準確預報沿線天氣。8月26日,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水汽監測動畫顯示:颱風環流結構完整,上午至中午颱風眼有加深過程,呈現加強趨勢。
  • 7、8、9號颱風連著來,7號颱風「韋帕」將登陸海南,南方高溫暫緩
    今天早晨前後,6號颱風「百合」在日本中部的近畿沿海地區登陸,登陸時的強度為熱帶風暴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百合」在登陸前已經開始轉向北偏東方向移動,登陸後它進一步向北偏東方向快速移動,強度也逐漸減弱。到了今天下午,「百合」已經在日本內陸減弱為熱帶低壓。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我國的「高原季風區」而到了夏季時,由於陸地氣溫高,氣壓較低,在亞歐大陸上形成了亞洲低壓,我國盛行偏南風,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帶來了溼潤的空氣,給我國各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氣候通常表現為高溫多雨。在我國,習慣上通常把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能夠影響到的地區稱為「季風區」,而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 【6月4日颱風動態】南海熱帶低壓攜暴雨靠近海南,高考期間影響廣東
    南海熱帶低壓將發展為今年第4號颱風,逐漸向華南靠近,它的強度不強,但水汽供應非常豐富,未來會是一個雨大風小的颱風。
  • 7號颱風派比安風眼顯現威力大增,即將襲擊韓國?暴雨已經開始了!
    當然,東亞天氣舞臺的主角,目前是我國臺灣以東的颱風派比安。從昨天到今天,今年第7號派比安已經顯著增強,今天中午,派比安已經有了明顯的螺旋性,並且有一個顯著而緊密的核心雲團。從琉球群島的雷達探測來看,接近琉球群島的颱風派比安一層層的螺旋雲帶包裹著核心,而颱風核心內已經有一個明顯的颱風眼結構出現,這是颱風顯著增強的徵兆。
  • 三沙地理·氣候——季風帶我去遠航
    三沙地理·氣候南海諸島四季如夏,溫暖溼潤,乾濕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風影響,屬於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類型。  39年前創作《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曲詞作者呂遠、蘇圻雄,日前再次聯手為三沙譜新歌《我愛三沙》,歌詞中描寫了漁民世代以海為家的生活。  這些靠天吃飯的海南老漁民們,對於三沙的氣候再熟悉不過了。
  • 「摩羯」展餘威冀魯遭大暴雨 瀕死颱風何以掀瘋狂降水?
    「聯姻」北方冷空氣 「任督二脈」瞬間打通今年第14號颱風「摩羯」已於14日早晨8時停止編號,但是由於冷空氣捲入,「摩羯」殘留雲系反而發展出清晰的螺旋結構,在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東北中南部等地製造了一波強降雨,特別是環渤海一帶雨勢非常猛烈,山東中西部、河北東部多地出現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
  • 由於西南季風帶來的強降水,使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地區洪澇嚴重
    當然,作為一個地理自媒體,今天主要探討的還是地理專業知識,我們知道我國多旱澇災害是有潛在的氣候原因的,我國東部的季風氣候,降水本身就具有季節變化大和年際變化大的特點,今年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帶來的水汽所產生的降水遠超常年平均水平,這是造成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