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凌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搭載火箭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和搭載的1顆微納技術試驗衛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十三五」期間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此次發射的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以及防災減災,衛星始於科技用於民生,而這同樣是我國航天事業穩步前進的信號。
此次負責研製送衛星上天的火箭,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是我國的科技集團八院研製,該運載火箭可實現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針對此次發射任務,八院表示,由於是年底實施發射,而發射窗口也恰好在深夜,為了應對氣候條件,發射準備工作也和以往不同,試驗隊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20多項冬季發射保障措施複查,確保發射環節、發射條件都能得到保障。
據介紹,此次發射是本年長徵四號乙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發任務,而在整個十三五間,該系列火箭共執行了24次發射,將53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技術方面,運載火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控制系統雙捷聯冗餘、迭代制導、三級發動機提高比衝等等,和過去相比,我國的運載火箭已經日趨成熟,能承擔更多的發射任務了。
後起之秀
在航天事業發展中,中國現在可以躋身世界先進,但從時間上看,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晚,算得上後起之秀。但航天領域的後發並不意味著優勢,美國在航天領域長期對中國圍追堵截,技術上限制,中斷交流,通過政府層級對雙方航天交流製造障礙,這也是為什麼NASA同中國航天局長期無交流的原因。
今年我國順利從月球「挖土」歸來,NASA的陰陽怪氣讓人哭笑不得,而這背後同樣也是美封鎖失敗的一種表現。守舊的土財主不希望其他人在如航天、經濟以及軍事等領域迎頭趕上,但世界大勢浩浩蕩蕩,各國都有向上之心,不是所有國家都甘於拜倒在美國腳下。
「十三五」期間發射任務在2020年歲末畫上了圓滿句號,而未來,中國的航天人依舊會致力於探索地外,「九天攬月」已經實現,而未來,星辰大海中還會閃耀起更多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