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是人類最初的夢想,也是周炳振的夢想。幸運的是,生在這個時代,科技幫他圓了夢——無人機出現,周炳振成了「飛手」。他只要戴上專用「飛行眼鏡」,操控這枚小小的飛行器,就能體驗駕駛飛機的快感。作為廣西最早一批接觸無人機競速運動的「90後」,周炳振一邊操控無人機在空中放飛自我,享受自由;一邊腳踏實地在無人機行業裡深耕,期待著更好的未來。
周炳振在工作間。
登賽場:上演「空中F1」速度與激情
8月,無錫。2020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國際無人機大賽賽事正酣。這是近年來國內參賽人數最多、最專業的的無人機賽事。
與國際專業選手同臺競技,周炳振深吸一口氣,戴上專用目鏡,賽道上三維立體通道映進眼帘。隨著比賽「哨聲」響起,周炳振輕輕撥動手中的遙控器。此時,他就像坐進飛機駕駛室,掌控著這架航空器起起落落。
「嗖嗖嗖」,小小穿越機上下翻飛,360°旋轉、俯衝,一次次穿過「龍門陣」,折返門、拱門、急彎……突然,穿越機碰上了一扇重力門,「炸機」墜地……最終,周炳振在專業組取得34名的成績。
周炳振手中的穿越機在業內常被稱為「空中F1」。
周炳振手中操控的是用於競速賽的無人機——穿越機。在業內,穿越機常被稱為「空中F1」,它與賽車一樣能讓人腎上腺素狂飆。相比航拍無人機,穿越機體型更加「苗條緊緻」,它追求速度、反應度、靈活度的極致。競賽中的穿越機,時速通常在100公裡/小時以上,極速狀態下時速可超200公裡/小時,0到100公裡的加速以秒計。操控穿越機的人被稱為「飛手」。
2019年,22歲的飛手周炳振成為了ASFC(中國航空運動協會)的會員,這也意味著他獲得了官方承認的參賽資格證。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駕駛」自己的穿越機已經過去了3年。
飛廢數十架無人機, 「新手」變成「老司機」
和很多無人機玩家一樣,對無人機「發燒」前,周炳振是航模愛好者。小學的一個暑假,父母帶他去廣東玩。在報刊亭上,周炳振被一本航模雜誌吸引,便入了「坑」。因為對航模的喜愛,在報考大學時,周炳振選擇了相關性較強的自動化專業。
這些小小的物件,慢慢成就周炳振越來越大的夢想。
2014年,無人機競速運動興起,並於2016年迅速升溫。周炳振被這自帶未來科技感的小型便攜飛行器吸引,瞬間「觸電」。這一年,周炳振利用打工和日常攢下的生活費,「攢」了第一臺屬於自己的穿越機。
彼時,穿越機在國內尚屬小眾,沒有現成、系統的學習資料,周炳振便「泡」論壇,進Q群,自己慢慢摸索,各路穿越機「大神」的經驗介紹都成為他的養料來源。
儘管穿越機操控上手快,但要成為技能嫻熟的「老司機」並非易事。高速飛行狀態下,操控時稍有差池,就會碰到障礙物「炸機」墜毀,需要大量的時間練習飛行。第一次在廣西參賽,初出茅廬的周炳振鎩羽而歸。
為了熟練操作穿越機,周炳振常和隊友組隊研究組裝技術,尋找場地「練手」,不上課的時候,他一天飛七八小時是家常便飯。2019年,在第三屆廣西高校無人機競速賽上,周炳振拿下了冠軍。
大學畢業後,周炳振留在南寧,開始從事無人機相關的教育、推廣和航拍等工作。在周炳振和隊友的工作間裡,有一面「恥辱牆」,上面掛著他們這些年來設計、製作的幾十個穿越機機架,都是失敗的實例。
周炳振團隊工作間裡操作臺。
機架就像穿越機的「脊柱」。「脊柱」穩定、輕巧,才能讓穿越機飛得又快又穩,在高速衝刺時讓容量有限的電池消耗更小、續航更久。從「正X」形,到異形,再到「長X」形,周炳振畫圖、打版、測試,不斷嘗試機架的可能性。設計中,對機架的修改甚至小到軸翼伸出尖角長度的增減、機身安裝孔的大小。從第一代到第四代,飛廢了幾十架穿越機,他不斷修改,終於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團隊操作的機架。
甘當後勤「醫生」,希望培養更多職業飛手
時間回到今年8月,周炳振和隊友們帶著21架穿越機走上無錫的賽場。除了「飛手」的身份,周炳振還是團隊的後勤「醫生」。「類似賽車隊,無人機競速,除了飛手,也需要有調參人員為穿越機的正常發揮提供技術保障。」周炳振主動承擔起這個工作。
穿越機由電機、電條、天線、飛行旋翼等大大小小數十個零件組成。一架穿越機,畫好圖紙後,從組裝、調試再到上天飛行,大約需要一周時間。調試的過程也相當繁複,外出試飛、回到電腦上看記錄數據、調參、再試飛、再回電腦上看數據、再調參……如此往復,辛苦又枯燥。正是這樣一次次經驗的積累,周炳振把自己煉成了廣西為數不多的無人機「調參醫生」。
觀察穿越機的飛行軌跡、聽電機和旋葉轉動聲音,周炳振能快速判斷出穿越機如何更換零配件、如何通過軟體調整飛行參數。在有力的後勤保障下,周炳振的隊友取得了專業組第11名的好成績。他們團隊帶的學生——年僅12歲的小選手,出人意料地拿下了冠軍。
目前,周炳振是廣西為數不多的無人機「調參醫生」。
相較無人機「醫生」的身份,周炳振更喜歡當「飛手」。「『飈飛機』又炫又酷,『放飛機』手腦並用還能賞戶外美景。」但周炳振說,目前在廣西,飛手不少,但專注調試無人機的人屈指可數,「這個工作也得有人做。」除了當好「後勤醫生」,周炳振還希望能為廣西無人機競速領域培養更多職業的選手。
「考國企、公務員雖然好,但趁著年輕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周炳振沒有按家人期待的路徑發展,而是選擇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折騰。參加過區內外十餘場無人機競速賽,在最近的賽事上,周炳振的注意力已不在取得名次,而是把眼光放在賽事的舉辦、規則的制定上。
周炳振希望能為廣大愛好者提供競技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共同提升廣西競速無人機的水平。
儘管周炳振才23歲,但在他看來,這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競技型運動屬於更年輕的群體,「現在非常多拿獎的選手都是十五六歲」,加入的人多了,行業才能發展得更好。這兩年,無人機的價格越來越親民,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體驗飛翔的快感。但相比區外、國外,廣西競速無人機的水平仍相對落後。對選手的培養上,也沒有形成有效的方法和機制,周炳振希望未來能用自己積攢的經驗多辦賽事,為廣大愛好者提供競技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共同提升廣西競速無人機的水平。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